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理念变革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

[复制链接]
学习啦 发表于 2012-10-15 08: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任何制度形成时没有不是带着价值色彩的。这个带有价值色彩的东西在维系着制度的运行,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因此,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以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作为内在基础。转变传统社会管理理念,确立新的现代社会管理理念是当务之急。
    1.从“一元主体”走向“多元主体”
    社会管理的“一元主体”理念定格于改革开放之前30年。在这一时期,我国建立了“国家——单位——个人”的社会管理格局。执政党和政府成为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社会管理的“一元主体”理念得到固化。今天,“一元主体”的社会管理理念仍然在拑制人的思想。首先是错误地将社会管理“政府负责”等同于“政府统揽”;同时,“凡事政府说了算”,导致社会管理依赖政府,政府陷入了社会事务矛盾漩涡;另外,总是担心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管理会“搅局”,因此,不给政策,不腾空间,不加引导,导致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消极、被动,甚至无序,影响了社会管理的效率。
    “多元主体”的理念主张,社会是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必须多元;政府必须“再造”,应该是主导者、决策者、“作曲家”,善于与多元主体协同;多元主体应该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参与社会管理,形成多元社会中与政府协同的社会自治的管理格局。中央强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强烈释放的正是这种社会管理“多元主体”的理念。只有牢固树立这一理念,才能最终从国家这个唯一主体的单独管理,走向政治组织、政权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合作管理。
    2.从“社会运作行政化”走向“社会运作社会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社会管理的基本体制是政府以单位为基础对社会实行总体控制,社会运行成为政府运行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社会运行行政化”的管理体制。“社会运作行政化”理念主张,单位是一张覆盖全社会的网,“纵到底、横到边”,人都生活在单位中,都是“单位人”;单位制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民众的生产、生活全由单位包了,所有的人也为单位所严格管理;社会管理的方式是行政化的:通过单位网络进行行政动员、行政推动、行政组织,以解决社会问题;社会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高度集权下的政府财政。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组织体系发生深刻变化,单位体制弱化,社区应运而生,但不少人仍然习惯于以“社会运作行政化”手段进行社会管理,无法跟上新形势的需要。
    “社会运作社会化”理念主张,基层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人们在各类组织中工作,社会生活安排主要在社区,都是“社会人”;社会管理的方式,除了重大社会管理事务需要政府的权力和权威解决,通行着行政工作方式,一般的社会管理事务通过社会工作的方式完成,如社区工作方式、社团工作方式、个案工作方式;社会管理的资源,有公共财政资源,但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各种机构与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管理投入,以及公民的社会捐赠。当前,国家在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时努力把组织社会生活的职能转移给社会,但同时,社会却因为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延续而不能有效地自我发展和组织起来,难以承接这种职能转移。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就必须由“社会运作行政化”理念转向“社会运作社会化”理念。
    3.从“政府统治”走向“协同治理”
    从1949年至1978年,中国实行的是完全由政府为本位意义的社会管理,国家对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干预,实行着“全能政府”行为,强化了社会管理的“政府统治”理念。这一理念主张: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单独享有社会公共权力,掌控社会公共事务;民众在社会管理体系中受惠于国家,他们依赖政府来获取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与条件;政府可以抑制自身欲望和利益,谋求社会公共利益,达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当前,“政府统治”理念仍有市场,比如,对政府过大的管理权限不愿有丝毫放弃,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为民作主”而不是“让民作主”的思想,等等。从而,降低了社会管理的效率。
    “协同治理”理念主张:政府并不是唯一的社会管理权力中心,各种公共和私人机构在社会管理某一特定领域都可能成为权力中心;国家应把独自承担的一部分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让后者承担越来越多的原来由国家承担的事务;社会管理参与者形成一个自主网络,在特定的领域中与政府合作,分担政府的社会管理责任;政府有责任使用新方法和技术,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引导。随着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人们权利意识和利益意识的日益觉醒,从“政府统治”理念走向“共同治理”理念,以实现开放决策、透明决策、协商决策、参与式决策,问责与回应换取公民的自愿服从与主动合作,已经成为有效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
    4.从“强化管制”走向“优质服务”
    “适度管制”是国家治理的必要手段。但是,由于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时代的强控制,我国形成了“强化管制”的社会管理模式,由此也形成了相应的理念。“强化管制”的理念认为:作为经济社会主体的人是政府管制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为了强化管制,必须设很多机构。这种理念支配下的社会管理,管理成本越来越高,无法有效问责普遍存在,引发行政垄断并导致权力寻租。在当前的社会管理中,“强化管制”理念仍然挥之不去。
    靠以强制、限制和控制为特征的政府管制来组织生产生活和维护社会秩序,牺牲了个体自由、组织的积极性和社会的创造活力。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社会管理要落实到人身上,必须树立“服务优先”的理念。这一理念主张“以人为本”,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参与权放给群众,把知情权还给群众,把决策权交给群众,把监督权赋予群众,体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更加自觉地关注民生、增进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回应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定、公平正义的新期待,让人民尽可能多地分享发展的资源和成果。
    5.从“人治”走向“法治”
    “人治”是试图通过所谓的“道德权威”的德治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产生社会秩序的治理方法。这就必须以权利的不平等和权力的不制衡为前提。 “人治”理念存在一个理论假设,即国家治理者都是有很高的道德水准,历史上的“清官”,就是“道德权威”。这种理念体现的是法自权出、权大于法、人高于法以及责任失衡。“人治”理念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在今天的社会管理中也时不时抬头。比如,在社会管理中,不重法重“人言”,凡事领导拍板、领导签字才算数;常常混淆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以礼断狱”、“重德轻刑”等等。依靠领导讲话批示来进行社会管理,会因为领导人变换甚至想法改变而政策多变、政出多门,也可能因为缺乏约束的公共权力自我膨胀和滥用而侵犯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威胁社会的自治。因此,有效的社会管理,必须从“人治”理念转向“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不信“清官”信法律。首先强调有法可依,主张为社会管理立法,努力让社会管理回归理性,运行在法治轨道上。立法中尊重法理,即尊重法的规律。其次强调有法必依,严格杜绝社会管理领域的“潜gz”对法律的替代,造成有法不依局面,防止重回“人治”轨道。同时强调执法必严。对社会管理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都有严格的法律监督。比如,对政府社会管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社区自治,都应有法律监督。这些,我们现在做得不够,因此,必须坚定“法治”理念。作者:严翅君 来源:学习时报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学习啦 发表于 2012-10-15 08: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规模的急剧扩张,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凸显,同时,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单位管人的社会治理模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会管理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所以,中央反复强调,要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笔者深入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三大典型城市之一的贵阳,看到了一条清晰明朗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变革之路。
    撤销街道办事处,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剥离居委会的行政管理职能,变“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管理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成立了新型社区。多年来,街道办事处作为区一级的派出机构,实际上变成了一级政府,“衙门化”倾向严重。新型社区的社区党委和社区服务中心,为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直接面向群众提供公共管理服务,不再承担经济职能。为了保障社区服务中心的正常有效运行,实现了四个纳入(社区服务中心纳入事业单位序列,社区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社区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社区办公和服务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实现高规格设置社区工作机构,高标准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高标准落实社区工作经费,高标准落实社区办公场所。改革后,社区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的水平大大提升。
    公推直选社区“当家人”,公开述职评议检验干部工作成效。新型社区设立社区党委,社区党委书记是“一把手”,对社区工作负总责,同时设社区服务中心主任。贵阳采取个人自荐、党员群众联名举荐、组织推荐的方式产生报名人选,通过差额推荐、差额票决、差额考察,分别召开社区党员大会和社区居民代表(户代表)大会,差额直选社区党委书记及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并大多采取电视直播的方式,接受更广大群众的监督。同时,阶段性召开公开述职评议会,社区党委书记、服务中心主任、议事会负责人公开述职并接受社区党员、驻区单位代表、居民群众代表现场评议,确保社区的“当家人”不仅对上级负责,也对社区群众负责。
    “居民议事会”实现城市基层民主,“大党委”制打造网格化的基层执政基础。成立“居民议事会”,实行“三会一评”(群众意见收集会、议题讨论会、议事决策会、述职评议),通过“社区居民提议、社区党委决策、社区服务中心执行,成效接受群众评议”方式,引导社区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建设管理。此举发挥了居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参与式管理和多方良性互动,以方便居民、操作简单、效果直接的方式实现了城市基层民主,社区从以前的“议论纷纷”变成了“议事纷纷”。
    贵阳以社区党委为纽带,推行社区“大党委”制。通过纵向建、横向联、网格管的方式,将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聘任为社区党委兼职副书记或委员,整合社区党建资源积极开展“共驻共建”,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提高了区域化党建水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2粉丝

69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