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本身是一种特别注重格式,注重事实的文体。在学习公文写作的过程中既要将格式背下来,记清楚,又要追求公文内容的充实、得体。从公文写作的实践看,出现较多的问题,往往是由于作者忽视了对公文内容境界的追求而使公文苍白、空洞。所以不论是在日常学习中,还是在工作实践中,公文写作既要重视格式上的严规范,更要重视内容上的高境界。“内秀”才是根本,才抓住了公文写作的要害。为了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
$ U1 [; A& H/ i: b! I) Q1 b 一、要加强政治理论素养
" o% P$ i8 F: |( [$ { 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公务用文是“艺文之末品,政事之先务”。说明公文是政务之先,很受重视,作文之人要有政策理论头脑。我们看古代留下的诏、檄、章、铭、箴、诔等,都很好地体现了古代公文作者高超的政治理论素养。现代信息化条件下,公文撰写工作仍是政治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公文用于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载体,是奉旨行文。有的公文本身就是传达某项政策的法定公文。处理公务的标准和依据是政策,传达政策的公文当然更不能违背政策。如写调查报告,就要认真研究与调查有关的方针、政策,通过调查研究,提出符合国家政策、法令的见解。
8 q8 u3 b, D+ y. K 由此可见,熟悉和领会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是公文撰写者必备的修养。政策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的,很难设想一个不具备较高理论素养的人能熟悉和领会党和国家的各项基本政策,能与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保持一致。所以在公文学习和写作实践中,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理论、业务和知识,发展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比如,写“工作总结”,它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反思”,在这里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如果没有很高的理论素养,即便勉强写出了“工作总结”,也不可能高屋建瓴,思想深刻。长期以来我们的公文写作教学和写作实践只停留在“格式化”的层面上,还没有看到公文写作实际上也是思维训练,是在培养机关的理论人才和业务人才。公文写作者不仅要像照相机一样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还要在更高的基点上对日常生活和工作提出合乎规律、具有可行性的目标、规划,要立足于行,从实际效果和实战出发,对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现象作出合乎客观规律的深刻分析。对此,没有高水平的政治理论素养,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 p; g r% [; ~' Y2 q8 [, J( B
二、要提升创新思维品质- Q( J. {) i* |/ T! j) z& b
写作是将思维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公文写作也不例外。而我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文体写作及其具体行文格式上,忽视了思维方式在文章形成中的作用。应该说,在一篇公文的写作过程中,思维是基础,是关键。因为,写一篇公文,首先遇到的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我们要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理、推论、推演,这样才能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实际意义。用什么样的观点统领材料,实际就是思维方式的问题。面对同样的材料,不同的思维方式便会产生不同的文章,具有创新思维品质的写作者写出的公文是新颖而又深刻的。# u: ^; I5 t' u* G) u
所以,不论是学习公文还是在实践中运用它,都要重视对写作主体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换位思考都是很重要的能够有所创新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能打破条条框框,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它能使思路活跃,考虑周全,对于公文的写作具有独到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都存在两面性,既可以从正面入手认识它,也可以从反面入手认识它。因此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我们要善于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另辟蹊径认识事物,这样往往能够得出“真知灼见”,从而写出高质量的公文来。换位思考是指公文的作者在构思时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对方的位置、对方的层次看问题,撇开自我,从对方着笔,交换角色、交换角度、交换位置进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写出的公文,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措施更有可操作性,并且可以树立公文的权威,使文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3 T6 k# D: o# w* K ]
如果说掌握了文体的结构、程式,只是接住别人送到手的几条鱼,那么拥有了具有创新思维品质的大脑,则是学到了捕鱼的技术,将受益无穷。! g% Z/ Z- a& W+ ~/ `3 u! N
三、要增强语言表达功力/ n# y% s" z4 S% P6 B; v
) g/ H0 K! P) e. e b
8 j1 K7 B" m4 H% e: l 严肃和生动的关系。庄重严肃是公文的基本特点之一,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公文都要板着脸,一副庄严的模样。公文有时候也应力求生动,适当采用一些具体而形象的语言。(作者:后勤学院司令部工作系钮进生)
5 F$ X! m4 \, l# }/ u8 s2 O3 B% m3 t9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