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H9 m) W( o* V2 n ? 我们现在写文章,倒也用不着要一字一句都完全想好才下笔。并且现在的事物和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都比古代复杂,下笔以前多思索,多酝酿,仍常常只能完成一个图样,一个计划,还是需要下笔以后边写边改来充实,来修正,还是需要写完以后根据自己的审查和别人的意见来再三修改,来最后写定。这种写作过程中和全篇写好后的修改,一般人也都是做的,但功夫也不一定都用得够。0 f- ~3 ]/ T* I- h( k r
6 s) ^. U" q7 O+ L: h 怎样才算修改的功夫用够了呢?改的遍数多还并不就等于改得够。衡量够不够的标准老秘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内容正确,一个是读者容易接受。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讲:“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覆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获得做文章的ABC。”这是从根本上说明了文章要多改的理由,同时也就推出了修改的目标。客观事物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认识清楚完全,多一次修改就是多一次认识。表达我们的认识的文字和形式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够选择适当,多一次修改就是多一次选择。能否做到内容完全正确,自然要看我们的思想水平怎样;但如果我们采取谨慎态度去修改,自己多用脑筋,加上向别人说教,对每一个论点每一个看法却不随便放过,也就可以去掉或减少许多内容上的错误。内容正确,就具备了说服读者的基本条件。不过要读者容易接受,也还依靠好的表现形式。还得在布局上,逻辑上,文字上再花些功夫,才能够使文革的每一句,每一段,一直到全篇,一下子打进读者的脑筋。能否做到表现形式很完美,自然要看我们的写作水平怎样;但如果我们采取替读者着想的态度去修改,总是想着我们所写的一般读者能不能完全了解,会不会相信赞成,是不是感到柏燥沉闷,也就可以去掉或减少许多表现形式上的缺点。 / F* T0 M3 Y# }2 w7 Y3 {: M+ B' X7 I( ^% D( d
一般文革的毛病,根本成问题的大概不外乎观点错误,不合事实,教条主义,空洞无物等项。并不是整篇要不得而是局部内容或表现形式非改不可的文章相当多,就我所能想到的毛病列举出来,就有这些: 0 c% `: x# ]( C$ n* P7 F4 v; r2 l+ ^
一、抽象笼统,叙可不具体,说理不分析。' H+ t% l% {6 |$ h6 t
二、根据不足,就下断语,我要这样说就这样说,信不信由你。 % o0 |) A- D3 a; ?7 a. Q" [ 三、强调一点,不加限制,反驳别人,易走板端,没有分寸,不够周密。5 z. s; n, x# l; N
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多,以为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 4 n$ E3 S4 [; u% K; h' D 五、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少,以为自己知道别人也应该知道。 1 h+ v* K3 I5 \6 r& P6 I 六、许多事情或问题,随便放在一起,没有中心,没有层次,逐段读时也还可以,读完以后一片模糊。 0 c. J8 G4 \& g/ _3 U# V! {6 B 七、写到下句不管上句,写到后面不管前面。' v3 ^# J2 h9 ^$ V f% k.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