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上有个很普遍的现象,要坚决杜绝。总结出来就是:“三不三差三缺乏”。
3 T, E; ^! H- d, w6 R7 R" o. G7 y
5 F& g+ I5 \8 b T$ P% W6 z; U“三不”是指:“不知礼、不为人、不懂事”。
4 ~/ R* e/ [3 U& D, v6 x
* g5 Q$ |7 ?0 w5 H! ^0 P“不知礼”就是不懂礼貌。通常认为礼貌是一种修养、一种素质,其实在社会交往中,礼貌更重要的是一种获利手段。作为获利手段,礼貌不能直接获利,但是可以通过礼貌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与人际关系,从而大大提高获利的可能与频率,并能获得很多附加性收益。用经济学的术语表达,可以大大提高正的外部性收益。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认识不到自己“不知礼”,二是不知道如何有“礼”。解决第一个问题,可以把自己的言行与“三大纪律十项注意”对照一下,不具备的方面就是无“礼”。解决第二个问题,就是严格按照“三大纪律十项注意”去做,“三大纪律十项注意”是最基本的“礼”。“知礼”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而且要固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
6 ~$ b5 G# S' _- i* m: ?4 [! m3 z; o+ @: `+ w
“不为人”就是老是做一锤子买卖的事情,光盯着第一桶金,不想着以后的财路与发展。或者只想着怎么赚钱,而不注意建设与铺设创财的渠道与途径。或者与人交往只想当下不计长远。通常的表现是遇到事情了,才想起来亲近管事的人或言语行动示好,事前与事后则置之不理。其实遇事再找人做工作,往往办不成事,即便办成了事,成本也是最高的。试想遇事时求人帮忙与有人主动帮忙,效果差别是非常大的。这个差别就体现在“为人”上。因为人“为”好了,事前有人提供信息,事中有人提供帮助,事后有人反馈情况,这样事就很好办了。而若不为人,即便通过努力办成了事,也是一锤子买卖,办成一件事也就断了一条路。
% E; ~0 s$ f9 t+ T7 s6 k: x% y, U
+ h' k1 H3 c7 C3 z“不懂事”这个问题的表现是不知好歹、不辨利害、不查声色、不分轻重、不思行止、不会进退,但核心是没有感恩之心。工作取得了成绩,只想着是自己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想不到上级的领导与同事的支持。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领导只能使用你而不能提拨你,同事只会利用你而不会帮助你。因为可以从领导与同事的角度来推想,领导提拨你,一方面是因为你工作出色,另一方面是希望以后有所回报。而同事帮助你一方面是借重长才,另一方面是希望以后能够得到你的帮助。因此不懂事,缺乏感恩之心,就是断了这个重要的另一方面,其结果就是举步艰难了。而如果懂事,有感恩之心,但发展就顺畅多了。此外更重要的是人的思维方式会体现在形象气质上,一个不懂事、没有感恩之心的人眼神是直勾勾的,因此很可能你的上级见你第一面时就会通过你的形象气质来判断你是否“懂事”,是否具有感恩之心,很多面试失败是有这方面原因的。而如果“懂事”,有感恩之心,会在别人帮助你后帮助别人,甚至在别人不帮助你的时候你也要帮助别人,那你的眼神是不一样的,会给人亲和感、认同感,不仅对将来发展有利,对面试也很有利。很可能将来工作的时候,能力、业绩相同甚至稍微差一点,但是你有感恩之心,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提拔机会与支持。( @- @$ Y; q0 ~
# l# ~7 _' i: r3 v4 v, R1 _; `$ a8 D“三差”是指:”心理差、形象差、举止差”。; F/ m+ f* N6 J r$ k
. q2 B, r; ^# D“心理差”的主要表现是承受能力差、情绪稳定性差与自我调节能力差。这主要是家族教育造成的。现在接触的学生主要出生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即所谓的80后,他们的父母主要出生于五十年代中后期与六十年代早期。而五十年代与八十年代恐怕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存状态、思想道德形态与特质生活条件转变最快、差别最大的二个时期,从积贫一跃而为骤富,从保守一变而为开放。父母在小时候积贫、保守的社会环境与子女小时候所处的骤富、开放的社会环境完全不匹配,因此父母受到的教育及其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就完全不能正确指导对子女的教育并形成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其表现就是父母试图用一种自认为的,但是自己却从没有经历过的,更无从把握与掌控的所谓“好”的标准与模式来为孩子营造生活环境,塑造与养成孩子的人格、性格与心理。这样做的一个系统性的风险就是没有考虑社会的变化,或者只是考虑到了社会转型期的特点而没有考虑到社会转型完成后的长期稳定状态下的特点。其特点一是过于强调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二是为子女设定单一目标体系,比如过于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学习能力与兴趣,过于强调就业与赚钱的能力而忽视生存能力,过于强调社会的竞争性而忽视了当前的社会已解决了人的生存问题而更看重生活的本质。三是刻意屏蔽掉了曾给父母年少时带来痛苦感受但却是社会本质性特征的所谓“负面”信息。这样子女所受的家族教育与所处的现实环境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与冲突,也就形成了当前普遍存在的所谓“心理差”问题。当然要求每一位父母都能准确认知当前的社会特质是不可能的,能做的只能是从人的本性、社会的本质出发,基于正常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正常的社会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些基本判断来教育子女,为子女打下一个符合“正常”社会状态的、适应“正常”生活方式的、体现“正常”人各项诉求的“正常”的基本基础,让子女走向社会后能够自主适应与调整。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要解决“心理差”的问题,一是反思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二是思考当前社会的主要特质,二者结合,去“不正常”而回归“正常”,从而解决“心理差”的问题。
$ s% G+ h7 C6 F% n' y- b; M
! ?) t- F: S* j1 @) i: L“形象差”主要是指个人的表现形式不符合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形象包括二方面,一是直观形象,即人们可以直接看到的,主要指神情气质与穿着打扮,体现在发型、眼神、着装、言谈、步态上等方面。主要问题一是不精神,眼睛没神,眼神飘浮、游移,发型散乱,尤其是额前一缕头发耷拉下来。二是不大方,神情扭捏、困盹、懈怠,眉宇狭促不舒展,言谈拘谨而无真知灼见,待人接物无规矩。三是不干练,步态松散、轻飘,思维、行为节奏慢、反应慢。四是不协调。着装不齐整,色彩混乱,配饰过多。行政管理工作对形象的基本要求是精神、简洁、大方、干练,要体现出较强的亲和力、公信力与执行力。解决“形象差”的主要途径一是发型要整齐,尤其是额前要干净,要露出额头。二是着装要大方,色彩配饰要协调。从学生的自身条件出发,不必买高档的服装,但是一定要去观察一线大品牌服装的款式、色彩与风格,再去购买符合自己消费能力的具有类似款式、色彩与风格的服装。一来保证方向,二来培养自己的着装品味。三是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做事,把眼神与反应练出来。形象的另一方面是间接形象。即通过一定渠道间接表达出的、能够感知但直接看不到的个人形象。当前包括发短信、写邮件、打电话与拍照片。主要问题是无称呼、无问候、无署名、无逻辑、无格式、无顾忌。在照片上则是进行电脑处理使画面虚化缺乏真实感。解决途径一是学习相应的规范。二是要有结果意识,要从接受对象的角度来研判短信、邮件、通话、照片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与效果并进行主动地调试。1 {4 p; Y( l/ I9 }
) X1 c+ O0 H/ d: J3 w+ i" ^' J“举止差”主要是指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吃没吃相。这也与社会转型快有关,特质条件快速改善后但是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没有建立、缺乏认知,主要解决途径是通过看一些美国四、五十年代拍摄的反映所谓黄金年代生活的比较经典的译制片来学习行为规范。其实中国传统上有非常好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优于国外的,但是缺乏声像资料,无法借鉴与学习,因此只能选择国外的资料来建立一些基础性的规范,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然会逐步形成具有我们自己优势特征的行为规范。6 O: C' Z$ \/ d- i/ i' w/ N# `
8 G; m) D" N. i; a4 Y% K# w“三缺乏”是指:“缺乏朝气、缺乏勇气、缺乏文气”。
3 p3 l5 Q& F3 ]' v0 l# l# k0 H7 J; z) ^+ d
1 h4 N7 o# {' E4 h$ Z' ?1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