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塞北老秘 于 2012-9-8 15:21 编辑
关于对当前农民阶层变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矛盾问题的督查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研究分析当前农民阶层变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矛盾问题,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为此,我县选取了**乡及@@@、@、2@村3个发展程度不同的村采取听汇报、召开农民座谈会、深入农户实地调查等形式进行了督查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对当前我县农民阶级阶层的基本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存在的矛盾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并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我县农民阶层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多样性的改革、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及人民自身存在的努力改变生存状态,致富奔小康,富而思进,永不满足的心理等因素,使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大调整、大重组,其中农民阶级阶层的分化最为显著,最为引人关注。 通过抽样调查,如下图表反映出@@农民阶层变化: 我县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农民阶层从宏观上分为: 1、根据对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不同组合,分为家庭承包劳动者、乡镇集体企业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受雇民工等阶层。 2、根据所从事的职业类型,可分为农业劳动者、非农业劳动者和兼业型劳动者阶层。 3、根据工作和生活所在地的社区性质划分,可分为城市农村劳动者阶层、小城镇农村劳动者阶层、乡村劳动者阶层。 从具体上分为: 2、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加快农村发展。农村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融资成本过高,单纯依靠农村自身积累、依靠有限的资金救济和投入来发展农村是不现实的,关键是要从政策上解决农村的弱势地位,解决农民在社会发展中负担成本过重的问题,从根本上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大农村政策调整力度,通过农产品价格结构和信贷资金利率结构的均衡,来推动产业结构和信贷结构的均衡发展,从而实现“造血”与“输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政府在解决农村投入机制障碍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确保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结束“取大于予”的局面。加快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由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等多元化金融机构组成的,既相互竞争,又具有内在互补功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打破目前信用社法人设置的行政区域划分,消除“供给垄断”和“竞争隔离”,实行差别竞争,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对农村融资采取适度倾斜政策,建立资金回流机制。紧紧围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调整农业产业政策,使农民获取更多的产后增值利润,进一步提高农业的边际收益率;改变农村土地承包体制,通过政策引导,以合作制形式推动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值。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税改后,引导农村以资源型项目建设促发展十分必要,通过项目推进培植财源,找准财源建设的切入口,培育增长点。把代赈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源建设资金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抓好一批竞争力强、税收含量高、发展后劲足的财源项目,实行产业经营,实现产业富民,加强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项目建设,着力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3、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加固先进文化阵地。组建文艺宣传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健康的文艺活动,同时文化部门在农闲时间到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吸引农民参与,真正使农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让健康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市场,让不健康的文化活动无立足之地。每年一次的“三下乡”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要常下乡、多下乡,并形成长效机制。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广播、电视投入力度,投资建图书室,满足农民对科学文化的需求。 4、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创新力、凝聚力和执行力。经济要发展,科技是第一,人才是关键,广大党员是农村发展的主心骨,是农村发展的领路人。要积极宣传动员,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为党的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为农村发展培养大量的人力资源。 总之,经济社会要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村就必须优先得到发展。农村发展了,全社会就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只要我们围绕发展目标,抓住发展机遇,落实发展措施,创新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