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是否优秀,阅读时不在乎它的长短,也不在乎其中的词句是否华丽动听、更不在乎文章是否有优越的历史背景,而在乎那文章是否有多少内秀。
: z/ q2 H1 e* c; Y! J/ i5 [. B m: d2 v3 h2 P; |; B# x0 V
什么叫内秀?我理解的就是一篇文章阅读后不仅感觉有反应时代内容的东西(如记叙文中要有具体的人或事物;如理论文中要有特别引人注意的材料——也就是“论据”)不会是空乏乏的,也就是说在记叙文中要具备有为这些东西去描写出来的真实的感人细节,才能让人觉得可信,才能让人感动,才能使人从中受到教育,而在理论文中要能够用那些“论据”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去影响和说服读者;还有记叙文中的描写,为了更彻底、更形象、更生动、更能揭示主题——通篇文章中从头到尾不缺少艺术的写法,如:在安排次序上(搭架子上)有用顺序、倒叙、插叙亦或夹叙夹议的技巧手法去写的,然后在修饰、润色上又多见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借代、顶真等修辞艺术手法去表现出来,而理论文中的特写,为了把观点、见解阐述得更鲜明、具体、透彻,更反映时代精神(或特色),更具有说服力,更能够教育人,通常在表现形式上有用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去写的。总之,艺术手法还有很多,如开头和结尾无论是记叙文还是理论文用什么方式去开头和结尾也都有讲究。不过,我认为不管什么样的文章用什么样的技巧去写只要是作者悲的时候读者也能随之去悲,作者高兴的时候读者也能自然带乐,作者有强烈不满的时侯读者在不觉中还能引起共鸣,那么这样的文章就是说具备了艺术手法,也就是有了内秀。
/ I4 C+ c W, M; A
" {9 T4 K z# C 那么一篇文章阅读完后是不是好文章,有不有内秀,究竟要怎样去评价它呢?我个人认为评价的依据要重“六看”:
* f" v) v# |; |) V3 m" z5 |' A* x( S9 x- M7 i0 @! g# e0 S4 q
(1)读第一遍时,看内容上“有不有”:
2 Q) p* s/ G `/ k( @( B. u3 v4 ], w8 q0 I& h4 t+ y6 h! g
是记叙文的它一定是写人或是写事物的,没有这些否则是空写;是理论文的它一定是有与题目相关联的论据材料,如果没有论据那无疑也是一堆抄写的文字而已。
$ I \$ B4 M$ a( e) A b$ h" D
3 T/ {6 P* R0 _. T (2)读第二遍时,看作者选择的材料(是记叙文的叫“细节”材料,是理论文的叫“论据”材料)与主题“配不配”:- H3 s. s( p8 O( l
. l1 a1 X' [! y* n8 M 是记叙文的看它是如何把人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去体现出来,这就要看作者会不会运用细节材料去描写。如《傻子》一文就有几个细节值得赞赏,一说“傻子”虽“傻”,但他捡垃圾该捡的捡不该捡的不捡,二是作者父亲经常给“傻子”一些小恩小惠,而后傻子能知恩图报:“....他看了这堆信,整理整齐后捡了起来,父亲还以为他把这些当垃圾了....回头看,我家的信箱上整齐地插着这些信。我们都深感吃惊,并被他的举止所感动。”这一些细节的描写把一个所谓傻子的善良形象活托托地拱了出来,就像一泓清水明澈、清透。而这个形象不正是作者向读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吗?所以,这个材料与所要表达的意思很搭配;同样理论文要看作者会不会运用论据材料去论证自己的观点、见解的。如佚名在《我的彩票观》一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就是:汗水和眼泪、艰辛和喜悦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种历练、一种财富,只有用劳动创造出来的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为了告诉读者彩票不是真正的财富,为了向读者论述财富是要靠一个人去努力创造、去历练中创造,为了让这一论点有力地升华让人信服,作者还运用了这样的论据,即美国富豪比尔盖茨只给他身后每个儿子1000美金的事例来教育影响自己的孩子。不仅如此,作者还运用设问的形式(另一个论据)去让人思考:“如果我有500万,我就放下书包去环球旅行。我有吗?没有。所以我依然要在学校里踏踏实实地读书。如果我中了头彩,我就去干我想干的事。我能中头彩吗?几率很小,所以我依旧要干我应当要干的事。....”作者正是运用了这一些论据和后面的一个论据这一逻辑思考去帮助读者从幻梦的彩票中引导到“劳动创造真财富”(观点)这一理念上来,从而让人阅读后信服,所以这二个论据材料与观点相配也很有说服力,能够教育人。
8 Q$ B# d& ?' _) s
% z9 D' X: x' e m (3)读第三遍时,看逻辑思维“对不对”:" ~5 {# q( n6 V3 }1 F( \& Y
7 f$ o( u6 \; E. R+ L
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时无论是语词还是构思上都要符合逻辑,如果语词选择不当,而所写的东西又牛马不相顾及,指东说西造成混乱,这在写作上来说是叫做跑了调儿,亦叫作离了题。例一,因果关系不当造成的逻辑混乱:“这本书出版了好几年了,所以作者最近作了较大的修改。”而该句中“书出版了好几年”,与作“修改”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君不闻“历久弥新”之说吗?如果把这句改为“这本书出版了好几年了,然而作者最近才抽出时间来作了较大的修改”,这样就解释了修改拖下的原因。例二,糅杂在一起,分类不当造成的纯逻辑语病:“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文字的规范意识。”这句话中如果要说“报刊、杂志”就说报刊杂志,那就不提电视,因为“报刊、杂志”是指出版物的,而“电视”则不在其中的,二句话做一句说了。所以,逻辑混乱读者阅读起来会感到迷茫。
# C9 D1 x4 P- q3 L, _4 { }+ C) t'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