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建设“两个先行区”是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复制链接]
浙江老秘 发表于 2012-4-13 08: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2007年11月13日,在中共福建省委八届三次全会上,省委根据新的形势特点,提出努力把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合作交流的先行区,即“两个先行区”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什么是先行?理论依据何在?这是首先必须弄清的问题。
一、建设“两个先行区”具有坚实的理论底蕴
(一)“先行”体现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现代汉语词典里,“先”解释为在时间或次序上居“前”,与“后”相对而言。“先行”表现为事物发展在空间上次序排前,在时间上走在前头、优先进行。“先行”概念,内涵丰富,它具有先行一步、先进、领先、先胜、优胜、争先、优先、先机等多方面的含义;可以是思想、理论、政策先行;又可以是实践、成效先行,等等。“先行区”,顾名思义指的是某个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或从事某些事务上走在前面或先进行。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一切事物总是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先行”的事物在发展中上总是走在前头、抢占先机、领先进行。事物发展有先有后,“先行”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二)“先行”体现生产力引领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社会发展,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因为生产力始终是最活跃、最先进、最革命的因素,是先行的内在动力和根源。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邓小平理论想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是生产力引领社会发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作为 “三个代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共产党人以自己先进的思想和模范带头的先行实践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形成一种榜样的力量、带动的作用。省委提出建设“两个先行区”的号召,体现了生产力引领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先行”凸现市场经济竞争优胜的法则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求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将资源配置在最有效率、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无论是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还是西方传统的竞争优势理论,都充分肯定市场竞争优胜规律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西方现代竞争优势理论代表人物波特认为,“决定一国(或地区)的国际竞争优势是一组因素,即‘钻石因素’及其附加因素决定的”。“钻石因素”包括生产因素、需求因素、相关行业与辅助行业、企业策略及其结构与竞争,附加因素是指机遇和政府的作用。可见,市场竞争优胜法则及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既适用于一国和区域,又适用于部门和企业。“两个先行区建设”充分反映了福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要求。
(四)“先行”昭示区域优先发展的契机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原理表明,各地区(或产业)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某些区域。从发展态势上看,不同区域的增长速度也不同,往往是某一点或几点发展最快,形成增长极,如同受力场中存在着若干个中心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这个增长极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域的。从产业结构上看,当某一地区主导产业部门处于创新阶段时,则该区域处于高梯度区域;处于高梯度区域的地区主导产业部门为保持优势地位,会将低梯度阶段的生产活动逐渐转移向低梯度地区。建设“两个先行区”,表明福建面临优先发展的机遇,必须抓住。
(五)“先行”是创新品质的永恒主题
创新也是“先行”,是更高水准上的“先行”。凡创新的东西必然是先出现,而且是前所未有。就经济学意义来说,创新与先行是统一的。创新追求的是资源投入所获得比别人更高的价值与效益,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必然是先行效益。创新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依靠科技创新与制度变革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本身就是思维先行、实践先行的结果。福建要加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创新。建设“两个先行区”与创新品质是相通的。
二、建设“两个先行区”反映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本质要求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部署的组成部分,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国家各部门的支持,得到省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包括海外华侨的广泛响应,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是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正确选择。建设“两个先行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一致的,体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完全必要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两个先行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趋势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各地区间的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国际经济社会形势对我国、我省的影响持续扩大。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明显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实行科学发展,降低资源消耗,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普遍追求的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面对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的新形势,在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具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已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我们仍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特别是面对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面对全国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激烈竞争态势,前面标兵越来越远、后面追兵越来越近,我们不仅不能落伍,而且还要继续先行。“两个先行区”的提出,就是省委在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就是必须把我省的发展放到世界和全国的大局中来思考,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变为具体实践,牢牢把握驾驭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大局,争取现代化建设的新辉煌。
(二)建设“两个先行区”是充分发挥优势,体现福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需要
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是华夏儿女肩负的历史责任。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祖国统一大业作为新世纪三大任务之一,提出了“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中央对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的新部署。福建是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发挥福建的对台优势,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设“两个先行区”,既有利发挥福建的“五缘”优势,体现了“海西”战略目的,又正确反映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能极大地增强对海峡东岸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因为建设“两个先行区”,可以促进福建及周边省区率先发展,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缩小与台湾在经济、科技和社会事业发展上的差距,加强两岸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先行中创新思路、拓宽领域,积累共识,增进互信,实现融合,为拓宽和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总结经验,构筑有效载体,起到对台政策试验区的作用。
(三)建设“两个先行区”是立足高起点,保持福建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内在要求
党中央早就提出东部有条件的地区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福建是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经过30年改革开放,福建已经跻身全国科学发展的先行行列。尤其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以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建设“两个先行区”,就是要求立足高起点,瞄准新目标,明确新任务,对照新榜样,充分运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在改革开放中前进,在前进中改革开放,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品牌意识,率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三、建设“两个先行区”具备各种有利条件,是切实可行的
建设“两个先行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是切实可行的。
(一)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是“两个先行区”建设的坚实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以年均12.7%的增速快速向前迈进,比全国9.8%的平均水平高出2.9个百分点。2007年以9160.14亿元的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0位,人均GDP达25662元,居全国第8位,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逐渐成为现阶段工业的骨干力量。财政收入大幅度攀升,财政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力明显增强。据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评价,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8位,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是巨大的进步,历史性的跨越。经济是基础,是提高区域竞争力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实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物质技术条件,更是促进两岸加快交流合作的强大力量,福建经济发展水平为“两个先行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两个先行区”建设提供了又好又快发展的硬环境
福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迅猛,2007年达4321.74亿元,是1978年的324倍,改革开放以来累计达23036.74亿元,实现了年均22.06%的增速。交通突破“瓶颈”制约,以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相结合为特征的公路网和铁路网加快形成,17条入闽通道把广大城乡、省内外紧密联结起来,随着在建交通设施的开展,“两纵四横”的综合运输通道即将形成。开辟的200多条国内外民航线路每年输送的旅客量达900多万人次。福州、厦门港是全国十大港口,是拥有36条国际航线、与世界70多个港口有货运往来的亿吨大港。福建电网已与全国联网,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基础设施的发展不仅形成新的生产力,带动生产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而且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两岸交流合作“铺路架桥”,提供先行有利条件,必将极大地促进“两个先行区”健康地向前推进。
(三)闽台港澳侨融为一体,是“两个先行区”建设的独特优势
海峡西岸与台湾隔海相望,闽台之间有着深厚的“五缘”关系,这种独特优势,不仅构成了其发展对台交流合作的独特条件,而且也决定了它是推动两岸关系深入发展的最佳突破口。目前台湾已是福建的第二大境外资金来源地和第四大贸易伙伴,2007年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台资18.2亿美元,对台贸易额达69亿美元,分别增长28.3%和23.1%;福建沿海与金马澎直接往来航线已经成为台湾同胞往返两岸的主要通道,“两门”、“两马”、泉金航线客运量77.8万人次,增长16%;两地的文化交流也由民间拓展到政府高层,2008年1-5月,来闽交流台胞达28万人次。福建作为两岸人民命运共同体的纽带作用日益凸显。福建与港澳的合作随着开放的拓展不断地向纵深推进,目前香港已成为福建主要的出口市场,港澳资金为福建经济腾飞发挥的重要作用。2007年,闽港澳贸易额达34.2亿美元,实际利用港澳资金42.5亿美元,分别增长18.3%和18.6%。闽港“八大平台”及闽澳“四项合作”也为今后三地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拓展了广阔的空间。闽籍华侨人数多、层次高,他们在闽投资热情与规模不断高涨、日益壮大,目前侨资企业已是福建外资的主力。闽港澳经贸合作深入发展以及华人华侨踊跃参加建设的独特优势将释放出巨大力量,福建不可避免地要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土。
(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为各种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开拓了广阔空间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根据市场运行规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把稀缺资源配置到最具经济效益的企业中去,实现效益最大化。福建是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市场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全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社会资源具有明显的向沿海资源需求强烈地区集中的趋海趋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有效。今天,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福建民营经济在企业登记、融资担保、投资领域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经济占全省比重达60%以上;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在全国率先尝试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得到快速发展;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政府机构高效运转。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把各方面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为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开拓了空间,使社会财富得以充分涌流,“两个先行区”建设有了比较健全的制度环境。
(五)比较优越的自然生态与环境,有利于“两个先行区”建设的永续发展
建设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两个先行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生态和环境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福建气候温暖,森林覆盖率高,生物种类繁多,海域面积辽阔,江河溪流密布,非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的先天优势为福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尤其值得高兴的是,多年来,福建持续推进生态建设,环保投入逐年加大,同时不断健全环保综合协调机制,大力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经过保护和治理,全省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均名列全国前茅,主要水系水质多数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标准,海水水质质量总体良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基本达到环境功能区标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而且在环境质量改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考评和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等诸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从全国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最新评价结果来看,福建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率总体水平继续位居全国第一。福建的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环保产业在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也不断取得突破,全省已有282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涵盖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的主要行业,福州青口开发区、厦门鼓浪屿、南平炉下镇、三明三钢集团等4个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为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示范和借鉴。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公众环境意识也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在成为全省人民的广泛共识。所有这些,都是“两个先行区”建设的难得资源。
(六)互相配套发展的社会事业营造出和谐社会的氛围
福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科技研究开发和产业技术进步加快推进,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位居全国第9位。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公共教育资源不断向农村、贫困地区和山区倾斜,教育工作正朝着家长满意、学生满意、教师满意的目标迈进。卫生事业在改革中不断前进,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省农村的全面推开、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和逐步推行,与既有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起构成三张大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在制度上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在艺术教育、文艺演出、广播影视音像、文物保护、文化市场管理、群众文化活动及图书出版等各方面均呈快速发展势头。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加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尤其在农民工参保和农村保险试点方面成效显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社会治安状况持续改善,经过几年来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全省居民社会治安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连续5年达到90%以上。全面进步的社会事业为福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和谐的环境条件。
(七)干部群众积累了丰富的改革开放经验,为“先行先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福建作为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广大干部群众经历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改革开放的洗礼,从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的全面实践,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港区、台商投资区、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小三通”、农村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不同类型的各种局部、专项改革,应有尽有,在先行先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不仅使福建得到率先发展,使福建人民率先富裕起来,而且使福建干部群众得到锻炼提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福建涌现了许多如55位厂长经理呼吁“松绑放权”、晋江发展民营经济模式等驰名全国的风云人物和改革典型。30年的实践使得广大干部群众对改革开放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思想解放、能力出众、经验丰富,敢于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创新发展。“两个先行区”建设正在鼓舞着广大干部群众去奋斗,他们必将为“两个先行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八)中央、国家的大力支持,是“两个先行区”建设的坚强后盾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得到中央、国家的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七大,200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标志着海西发展战略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部省合作”模式正在推动海西建设不断提速,50个国家部委和央属企事业单位用实际行动,在发展规划、项目建设、口岸通关、金融服务、财政税收等方面全面支持海西,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含金量大的举措,支持福建先行先试。特别是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在起草《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预示着将有新的突破,更具实质性的支持。周边省市也看好海西的前景,积极行动,在产业、交通、市场、口岸等方面与福建开展紧密协作,如江西省政府提出“对接长珠闽”。海内外华人华侨、台港澳同胞、国际友人也热烈响应,高层次、跨区域、多方面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合力正在释放出巨大力量,海西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四、抓住机遇,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建设“两个先行区”的主动权
认识建设“两个先行区”的必要性、重要性,目的在于提高认识,增强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就是要以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对福建要求的精神,以及省委建设海西“两个先行区”的要求来统一认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克服一切不符合实际的陈旧观念,冲破一切不利于“先行先试”的保守意识,在新的起点、新的要求、新的条件上充分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在思想上与省委提出建设“两个先行区”的要求保持一致。要敢冒,敢闯,勇于创新,努力开创建设“两个先行区”的新局面。
(二)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目前海峡两岸关系呈现出和平稳定发展的新机,对我省来说既是机遇,又有挑战。随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和全面“三通”的到来,我省“小三通”的优势将面临着挑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认识。但总的说来,海西先行拥有国家政策支持和“五缘六求”优势,在建设“两个先行区”中的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鼓足干劲,把握机遇,只争朝夕,奋发有为,努力发挥福建在科学发展和两岸交流合作上的优势,牢牢把握“两个先行区”建设的主动权。
(三)要从实际出发
八闽各地的客观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在“两个先行区”建设过程中还会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明确重点、集中突破,走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推动“两个先行区”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两个先行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民生,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谋求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发挥人民群众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充分发挥福建专家、学者及管理人才的作用,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鼓励、引导省内、省外、海外人才出谋献策,共谋发展,共谋先行。闽籍台港澳侨胞人数多、层次高,资金雄厚,关系广泛,具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要进一步保护、调动、发挥好这种积极性,争取他们为“两个先行”区建设多做贡献。
(五)要发扬抗震救灾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各级党组织及各部门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要认真学习,积极宣传,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务必把抗震救灾精神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两个先行区”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执笔人:李闽榕  林振平  吴元兴  刘林思
陈俊艺  胡献政  李伟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23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