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档次,有品位的材料必具以下三个要素:主题立意高远、结构科学严谨、文字准确生动。而尤以主题立意高远为甚。在实际写作中,要升华材料主题,即要有开放的思维方式,更要有敏锐洞察能力。从事文字工作十多年,笔者尝试了的几种提升材料主题的方法,收到了较一定效果。7 j7 [: a5 T( o! U q9 d5 \. {* H9 W
: v, |: r' g/ l$ y9 ~2 [6 p
一、问题前瞻法
) e$ s; {* y3 n$ R- V8 F9 t6 \( r 9 [& M) f4 f* S7 h
所谓问题前瞻法,就是对材料反映的问题作实事求是地剖析,不唯上、不唯下,只唯实,分析出它的前因后果,然后再提出有建议性的、具有前瞻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材料主题具有超前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第二次解放思想运动的深入,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大批农民工涌入大中型城市,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急剧推进,农民工子弟在城区入学难的问题日益突现。与之同时,教育系统在全国相继推出了改造城区薄弱学校的的经验和典型。当时不少农村地区也纷纷“追风”,掀起了改造农村薄弱学校的热潮。不少地方不作具体研究,凡是生源状况差、基础设施差的学校,就要注入资金,加以建设和改造。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组织了一次为期半个月专题调研,撰写了《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的另类思考》。在文章中,我们反映了农村薄弱学校的状况,分析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前景。我们认为:随着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是偏远农村的人们,越是想跳出“农门”,为孩子寻找一个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因此,对农村的薄弱学校改造要秉着实事求是原则。首先是撤,对一些人口不集中,设施较差,生源不足的学校要撤。其次是建,每个乡镇根据生源情况建2—3所窗口学校,即一所中心幼儿园,一所中心小学,一所中心初中。再次是要把中小危改、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薄弱学校改造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读书问题,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说句实在话,我们当时的提出的这个结论是相当前卫的。后来,我把文稿投送到《教育政策法规研究》杂志,不久就发表了。而后来的教育改革实践也逐步证明我们的观点是超前的,更是正确的。
! V% b- z2 r+ c: F
* \% [+ G$ D2 K" R8 { 二、与时俱进法) [3 [! o2 K! k" V+ B4 z
* f- Y& X2 H7 o( _
与时俱进法就是指材料及文章的主题能体现时代的主旋律,与时代的主题合拍,能展现时代的特性。2005年,国家教育部当时在全国开展评选“全国中小学教师十佳”活动。要求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报送材料到教育部。当时,我们组织考察了我老秘网市塔山瑶族自治区的三个典型。两个是老典型:阳冬玉、唐鸿鹄(均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一个是新典型——即后来评选上的赵玖富。在确立这个典型时,我们先挖掘他们的共性:其一、扎根偏远山区几十年如一日,从事山区教育;其二、爱山如子,有崇高的师德;其三、认真钻研教学业务;其四、控流保学工作成绩突出。但我们更注重发现他们的个性,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赵玖富较之前两位特色更鲜明:他是个地地道道的瑶族人,中共老党员,七十年代中师毕业后就扎根家乡。他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钻研医学和家禽畜养殖学,经常举办种、养培训班,另外还和当地党支部一道发动群众修路架桥,帮助瑶族脱贫致富。这一条上跟全国当时正在开展的“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主题相当吻合,于是我们根据这一主题撰写材料上报。最后赵玖富顺利当选,应该说与我们对材料的主题把握得当是有十分密切关系的。
# z9 c/ B! T8 |7 w8 ]1 V$ f
8 L# [7 n$ P/ G' R" _ \( }9 ]. H, P 三、视野拓展法# I/ N5 u! m7 s/ m- K9 l
, e8 D8 U" m0 m; d+ n/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