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是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分析我县县情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发展工业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资源、排放废弃物,但不是说发展工业,污染就无法避免。实践证明,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在传统工业生产模式下,经济对环境是一种负回馈关系,而在新型工业发展模式下,经济对环境则是一种正回馈关系。也就是说,在新的发展模式下,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经济发展了,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环境保护好了,经济发展可持续。因此,我们要妥善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工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工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任何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都必须进行经济再生产活动,人们从环境中以资源的形式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通过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把资源转化成社会经济产品,在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同时,将废物排入环境,这就是人类社会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与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统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构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它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工业经济是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环境保护是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员、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科学把握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关键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繁荣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两大目标,也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要正确处理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加快发展,又要注重环境保护,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推动全县工业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宜宾县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
近年来,我县环境保护工作有发展、有成效、有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环境形势仍然比较严峻,环境与工业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结构型环境污染问题仍未根本解决。我县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发展方式粗放,万元工业增加值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仍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化工、酿造、建材等污染较重的行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多年来形成的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环境问题集中呈现。一是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最后一年,同时即将面临“十二五”减排目标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县内重点工业企业必须不断完善污染治理设施的改造和升级,确保正常运行。如果完不成减排目标任务,我县则无新的环境容量,所有新引进的项目则无法通过环保审批。二是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方面重点污染源整治和淘汰落后产能进入攻坚阶段。过去说的“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也正向“落后产能企业即使消灭了污染而不扩大规模也将逐渐被淘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方面转变。另一方面国家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县内污染治理较好的重啤宜宾分公司也多次被省市纳入限期治理,给县内企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型提出了要求。三是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性社会的措施不断完善,环境准入将更加严格,要求新引进的项目必须符合产业规划和环保要求,必须全面落实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给新上项目设置了“阀门”。
三、加大环境保护,促进宜宾县工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县正处于工业快速发展期,处于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绿水青山”的生态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促进经济发展,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
(一)强化环保理念,倡导生态文明。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要大力普及和宣传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市人民环境意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而不顾环境保护的方式。
(二)强化环保规划,优化产业布局。一是科学编制工业园区环境保护规划,建设集中供能设施和环境基础设施,合理制定产业准入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二是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化工、水泥、火电等主要污染行业和地区小冶炼的污染综合治理为重点,淘汰高污染化工企业,提高污染处理深度,降低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工业,采取政策和经济手段,树立环保示范企业,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带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降低资源消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三是推进工业生态化转型,大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清洁型产业,加快化工、钢铁、建材等重污染行业的生态化转型,加快优势产业集约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在产业转移和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努力把产业基地建设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园区,注重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强化环保审批,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积极推行规划和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实施项目环境准入制度,进一步明确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要求,定期公布鼓励、限制、淘汰类产业和工艺目录,明确鼓励和限制要求。规划、经济、环保等部门要从规划选址、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明确工业项目的准入条件。积极推进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新建工业项目应按产业分类和污染物排放特性选址于环境基础设施完备的工业园区。严格把好项目审批关。项目审批部门要严格按照工业园区规划、用地性质、产业定位和环境保护要求审批项目。对环保基础设施不完备、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工业园区,要在招商引资和环评审批时严格把关,禁止引建新建项目。对未获得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或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有关标准、无法做到增产减污或增产不增污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环保部门不予批准环评文件。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未获得批准的,发展改革部门不予批准项目立项,规划部门不予批准规划许可证,建设部门不予批准施工建设。
(四)强化环境管理,建立新型工业化经济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