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友问题:7 Y; A1 a, w2 x4 f. `* _: b
( I: t2 S0 ]0 X, f [0 q7 j什么是公文修辞,它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 c' X% S; m- J
3 ~" [ J3 N! o6 _' ^, U老秘观点:
) X* }2 `% Z5 [1 G! T* B. H5 g1 H7 J3 U, v- V5 M" g# H
公文修辞是指在公文写作中,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表现所要表达的内容,以提高表达效果。公文的修辞,主要表现为消极修辞。所谓消极修辞,是以内容上明确、通顺,形式上平匀、稳密为标准。但有些文件,例如调查报告、专用书信、工作总结、工作研究等特别是一些讲话稿,为了表达的需要,也要积极、恰当地利用各种语言手段来增强所要表达内容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因而其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方式都是积极修辞。但这里讲的积极修辞,非指文学写作中那种一般意义上的积极修辞,而是在力求简明、准确、庄重、平实的前提下,大胆突破“禁区”,巧用多种辞格,这种“巧”用(或称“创造性”)的突出特征是多具有仿真性,而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多具有想象性。9 v1 b" u/ N0 ^4 _5 S+ X- F" G3 [7 M
( f1 g$ b' I* ?
辞格是指各种修辞的格式,又称“修辞格”或“修辞方式”。辞格是从人们的长期修辞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各种修辞格式,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语言的艺术化。它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并受语言材料的特点所制约。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辞格有一二十种,这些辞格对文学写作的适应性是十分广泛的,对于公文来说,像排比、层递、对比、对偶、回环、引用、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反语等种也是不乏其用的。比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为了做到“慎重初战、务求必胜”,有的文件中讲到具体做法时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在科技体制改革中,中央号召我们要“动员千军万马上山摘桃子”;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有的文件中提出“要压缩过热空气”、“努力解决头脑发热、经济上空气膨胀的问题”;以及我们在公文中常见的“公文旅行”、“瘪三”、“开源节流”等,都是运用了借代、比喻等修辞方式。又如毛泽东同志《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语,即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格;“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语,则使用的是排比方式;“我们是否废除讽刺?不是的,讽刺是永远需要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语,使用的是设问格辞。胡锦涛同志第十国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上(2003年3月18日)讲话中所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组合而成的一个排比句,不仅寓意深刻,而且语言简练明快。至于一般视为公文用语“禁区”的夸张,也不是绝对不能使用,只是一般较少用之。像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所讲的:“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就是采用了夸张的辞格。由此可见,我们不能把公文写作的修辞单纯理解为消极修辞,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同样应当运用多种积极修辞,关键是要运用得恰到好处,不失公文的庄重与平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