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江西老秘 于 2011-12-27 09:33 编辑
, X' f( A, z p/ b: Q, U \. p. [
当今时代,我国社会正在向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迈进。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每一个立志成才的人,对于我们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步伐,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科技进步和网络普及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学习、阅读的方式和习惯,传统的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渐行渐远,即时在线浏览等快餐式、跳跃式的“浅阅读”成为新的时尚。在学校教育中,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以及市场环境、就业压力的影响,无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着“重技术轻思想”、“重文轻道”和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倾向,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精神匮乏的问题。这种状况不改变,民族素质的极大提高就没有希望。解决现代社会中这个“顽症”,同样需要回到2500年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BR><BR> 孔子的治学之道,是他留给后人的一座思想宝库。孔子治学的精髓是完善自我,提升以“仁”为核心的人生境界,以担当起天下兴亡的责任。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是“诲人不倦”。他所强调的学问,最根本的是关于做人的道理,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孔子治学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B. l- I) r" I; C& n
) R, `/ B/ k6 P2 Z 一是关于“文”与“质”的关系。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人的真情实感,是人的质朴、本真的一面。文是人所得到的教化,是人的文化素养。一个人如果质多而文少,表现出来就是粗野、落后;如果文多而质少,表现出来就是浮华、虚而不实。只有文与质配合适宜,既有真情实感,又能有所节制、合乎“礼仪”地加以表达,才算得上一个“君子”。人与动物在“饮食男女”这类本能上,并没有多少区别。人之所以为人者,是在于文化的修养。《易经》中所说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指用典籍、礼仪、风俗教化天下苍生,这是汉语中“文化”一词的由来和原义,它包含着品德、学识、才能三方面的因素。《论语》概括了孔子治学和教化他人的宗旨:“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文章,也包括一切知识。“行”指行为、品德,也包括做事情、干事业。“忠”指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要诚心,尽心竭力地去兑现自己的诺言。“信”指信义,言必行,行必果。综合起来,就是讲学习与做人的道理。教育是点亮人类心灵的火炬,正因为有了人文的教化,原始的人才进步为文明的人,人类社会才会有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人文教育的弊端,正是丢弃了传统教育理念的结果。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用之才,必须把传统教育中重视人格培养的优良传统融入现代教育之中,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发扬光大。* Z% A: a- O; I* l
) p/ R+ f# l) W* p [! {, h9 v! S 二是关于“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是孔子治学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传授给学生的基本方法。孔子认为,思而不学是无益的,也是危险的。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学无常师,所学内容十分广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主要是指学习古代的典籍,总称为诗、书、礼、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虚心向别人学习。他还重视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不懂就问,《论语》就记载了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他的学习态度是多闻、多思,反对固执己见和自以为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他认为,如果学而不思,死啃书本,缺乏智慧的思想,学得再多也没有用。只有学、思兼用,才能“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学习传统的典籍,主要指周礼。“知新”是在学习时要深入思考,从这些典籍中引申、发挥出新的见解、新的思想。例如:“礼”是古代的上层建筑,是用来规范尊卑贵贱等社会秩序的。而孔子对“礼”的讲解并不局限于此,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强调“礼”的根本作用是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和谐。《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讲诗、书、礼、乐,从中引申、发挥出新的见解,指出其原理、原则的大量事实。正因为如此,他的学说和思想才能对中华民族产生那样深远的影响。由此看来,如今那种以字词句篇章结构分析为主的语文教学模式,是应当改进的。那种快餐式的浅阅读,作为休闲娱乐是可以的,但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一定要借鉴孔子所倡导的学、思结合的方法,把它同现代的科学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
& `% e7 B' _7 o3 c( e" w9 P8 o0 R% @( {
三是关于“言”与“行”的关系。孔子认为,所学必须与所行相符合。他反对夸夸其谈,主张少说多做;反对言过其实,看重实际行动。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衡量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学习要有诚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还要知错必改,“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真错误)矣”。这些精神,对于我们纠正学习脱离实际、学习为了考试等不良倾向,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的创新人才,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