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练好写作功——看、问、思、辩、抄、背、记、写、改、熬

  [复制链接]
沂蒙小米 发表于 2014-11-2 11: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练好写作功

作者:隋福军


  R& B7 Y% k2 M2 P4 o
0 R0 k  n8 q- c; c# O

    要想把文章写好,我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十个字上下功夫。即:看、问、思、辩、抄、背、记、写、改、熬。


3 g( S* R7 z% h9 u0 \6 R

    看。就是要有读书破万卷的精神,多看一些大文章。无论是报纸上的整版大文章,还是书本杂志上的长篇大论,都要细细阅看,不要望而生畏。要沉住气,耐着性子看。如果不这样,就把握不住上面的精神,把握不了形势,就缺乏政治上的敏锐性;要看那些所谓“干巴巴”的理性文章。诸如社论、评论、权威人士论坛、讲话等。这类文章虽然抽象概括,可读性差,难以引起兴趣,但这类文章逻辑性强,富有哲理,必须静下心来细嚼慢咽。不要看报看题,看书看皮。保证一天看上一两篇,常年坚持,看问题的角度,思维的档次就会提高;就要看紧贴中心的动态文章,以把握工作的中心,并预测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动向。这样,写文章就不会离谱。究竟怎么看?我的体会是挑出来看。从一本书、一张报中挑选出一篇或几篇,从一篇中挑出一句或几句(段),便于抓住重点记忆;再是“串”起来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观点各不同,便于从中抓住实质,把准脉博;调动读书看报的情绪,带着“问号”看。到书、刊、报中寻找答案,拉直“问号”,增强阅读的主动性。

4 t, f+ h# F( U0 N5 N) Z3 I

    问。学问学问,学贵在问。多问必定多获,多获必定多益。要有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不怕“露底”,不怕“掉价”,不怕“认输”,矮人三分。对不明的问题、不明的词句等,要做到多问、勤问,问出个究竟来,问出个子丑寅卯来,问明白为止。上级下级同级,都可以问,三人同行必有我师。问就是虚心向别人求教,向人家学习。不要怕问,要从怕问的怪圈中跳出来,勇于壮着胆子问;不耻下问、打破砂锅问到底。


4 O0 W4 n9 I. e8 @$ A* o7 G

    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看了问了而不去思,只是一掠而过,就难以在脑子里留下印象、留下成型的东西,最终是学而无获,或成效甚微。如果不善于思考,即使报也看了,书也读了,那也是眼睛忙,而脑子闲着。这样的读,就成了“读死书、死读书”。我感到,在思的问题上要做到三个善于:一是善于逆向思维。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们一度追求实惠,认为学雷锋过时了,公共场所也“雷锋叔叔不在了。”有位作者看到美国西点军校里挂着雷锋的肖像,就写了一篇《有感于雷锋出国》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思考和关注;二是善于纵深思考。老子曰:“挖井七仞而不及泉,废井也”。挖至七仞没有出水,是废井,而七点一仞出了水,甘泉涌流,就是好井。成功往往只差那么一点,而这“一点”常常就是成败之分的关键。因此,应提倡思得深些,深到度,切忌浅尝辄止,成为“废井”;三是善于多向思考,换位思考和辐射性思考,由一点思及一片。


9 Z# r( B$ D7 E) `5 S( Z! n

     辩。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在与人讨论中形成思想,在寂寞中写作。”这句名言道出了“辩”的重要性。我理解“辩”,至少有两层含义:多摆阖,阐明自己的观点,求得别人帮助;勤抬“杠”,立起个靶子来,“引火烧身”,在碰撞激语中产生“火花”。从而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只要长期坚持这样做,你就能出口成章、下笔如神、顺理成章。

' H) h8 e  r  }

     抄。有句俗语“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也有的说“水平高不高,就看会抄不会抄”。两句话都是一个意思。这两句话不是戏言,应该说是好话、行话,是多数成名者经验之谈,也是成才不可逾越的一步。抄,能抄出灵感,抄出境界,抄出才气来。据说早年邓小平旅欧勤工俭学时,就经常抄写文章,被誉为“抄写博士”。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积累性摘抄。抄不要图省事,把文章剪下来,贴到剪报本上就行了,其实是剪报一大撂,其中内容全不知。对好的文章、好的题目、好的句子,应动笔抄一抄为好。抄,能鉴别。抄,能增加记忆。抄,能积累知识,一举数得。另一种是融汇贯通地抄。这是高层次地抄(慢慢抄就能学到),抄“意”而不是抄字,要源于原稿,高于原稿。通过加工提炼(用脑加工上升到理性),抄到别人“找不到取处”的程度,到那时才叫抄出了水平。

5 G. p, S6 o5 a5 L, M& y# z

     背。可以说,是成才的阶梯。特别是语言贫乏的同志,更需要认真背。不注意“背”的人不敢断定没出息,但一般成不了大器。背得多大脑就自然聪灵,知识、语言就越丰富,用起来就自如,表达起来就生动。下笔就好似有神似的。不然人家说写自如,你就会自感鸭子听雷──不知啥惊(经)。如果不背不积累,满脑子里空荡荡,缺“兵”少“将”,调遣就无从谈起,至少是不能得心应手。爱因斯坦说过:“那里没兴趣,那里就没有记忆”。因此,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驱动内在力,逐步养成自觉背诵的习惯。


7 B0 ^  T9 ?! a: Z' {* n% S; N7 i

     记。许多同志都会说,“好脑袋不如烂笔头”。这话不仅对一般的同志是这样,就是对那些称得上是“家”的人也适用。要想真正学到东西,就要身不离笔和本,做到随时捕捉,随时记录,久而久之,积少成多,必有裨益。经常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工作中去访谈,去发现,及时记载生活中的生动语言。鲜活的东西,往往存在于瞬间,稍纵即逝。如果能及时记下来,经常翻一翻,就忘不了。据说有位作家在北京长安街骑车闯了红灯,警察当骂他几句,这位作家当即停车下来,找到警察说他刚才骂得特好,请他再骂一遍。警察执意不肯。作家说:“不要紧,我是搞创作的,刚才你骂得特有北京味儿,要记下来留作写稿用。”警察见是真心,无法推辞,就当着这位作家的面重复了原先的骂语。究竟怎么记?我看没有什么新办法,鲁迅先生兜里装了个小本本,名曰:《忽然听到》、《忽然想到》,随想随听随记。时间长了,小本本就成了积攒零金和碎玉的“万宝箱”。这个方法可以仿效。

3 h! v' y2 S9 {" Q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看问思辩抄,背记写改熬。只要记得牢,文章能写好。

    此文发表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主办的《秘书工作》1998年第10期上。先后被《中国党政干部改革论坛》(人民日报出版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世界语出版社)等12家出版社收录出版。

- k$ C/ c1 G' J7 b! n$ Y/ V
7 ^" @/ P4 S$ b' L7 e2 e' Z
参与人数 1文银 +5 收起 理由
王小吉 + 5 向作者致敬!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文银 +5

 

精彩评论91

正序浏览
老猫 发表于 2014-11-2 11: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感谢分享,帮你修改下。有回复可自动增加文银,不必设置售价。

点评

哦,原谅我太见钱眼开了,俺错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 12:10
 
沂蒙小米 发表于 2014-11-2 12: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老猫 发表于 2014-11-2 11:40
$ M+ M5 y# T( G$ Y2 U5 y! k感谢分享,帮你修改下。有回复可自动增加文银,不必设置售价。
% R! H: U! l; Q' ]
哦,猫老,俺错了。俺太见钱眼开了,请见谅
 
 楼主| 清水拂心 发表于 2014-11-2 12:53: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好文章拜读了感谢老秘感谢作者
 
beijiguang 发表于 2014-11-2 14: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部分都写的很好,学习了。
 
tzy815 发表于 2014-11-2 16: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总是喜欢收集文章,不会去分类。并且一看到长文章就没有兴趣阅读,看了本文以后受益匪浅,直的借鉴
 
饮马长江 发表于 2014-11-2 20: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很不错的文章!
 
沉静如水 发表于 2014-11-2 21: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同志都会说,“好脑袋不如烂笔头”。这话不仅对一般的同志是这样,就是对那些称得上是“家”的人也适用。
 
cityseeker 发表于 2014-11-2 23: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辩,抄,记着三点都让人挺有感触,辩在于求真,深入,人在辩论中可以思路越来越明晰,的确是抛砖引玉额; 抄的真谛是抄又非抄,真正的抄在于借鉴与他人的思想,能化为己用,那么抄出来的东西就有了你自己的思想,还有升华的部分。至于记,我都是两支笔,一直水笔,一直录音笔,呵呵,真的非常有用。
 
flq8225000 发表于 2014-11-2 23: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今后写作很有帮助,只有通过平常点滴积累,才能豁然通达、得心应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32粉丝

2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