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荀子曾说过:“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这个仕者,以前指官员,现在指机关干部、公务员。中国有着要求官员读书的悠久历史,这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应当在现代社会中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作为机关干部,无论是为了做好工作,还是加强自我修身,都应该注重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多一些书卷气。
# `) k4 |5 n8 A) {- D 读书的乐趣8 a9 u; U' Y1 F/ N0 ]
《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认为,这个“说”字主要不是指读书能够带来的快乐,而是指读书的意义、作用和功能。读书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才是读书最大的乐趣。那么,读书能从哪几个方面提高人的素质呢?7 [9 A5 L' O* n6 @
读书能够学到知识。这是最浅显的道理,也是读书最基本的功用。知识不像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你享有了,别人就不好再享有;也不像物质产品,只能一次性消费。知识是精神产品,可以传导、复制和共享。而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对于机关干部来说,读书要获得政治理论知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确保理论上的清醒。读书要获得专业知识,学习做好本职工作必备的业务技能,努力成为行家里手。读书要获得其他方面的知识,就是学习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管理和科技知识,不断拓展视野;学习哲学、历史知识,读些文学作品,以利于提高人文素养。4 w5 }$ ]3 J6 P3 X
读书能够明白事理。知识与事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表现在知识是事理的基础,事理是知识的升华;区别表现在知识是孤立呆板的,事理是联系灵动的。因此,学到知识是对读书的初步要求,明白事理才是读书的重要目的。8 t1 ]# O; S3 X
读书能够增长才干。一个人的能力与其阅历有着密切关系,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亲历亲为,而且有些事也不能亲历亲为。譬如水会淹死人,能亲历亲为吗?人的许多知识和经验是间接获得的,而读书恰恰是获得间接知识和经验最有效的途径。在书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工作的理解、事件的体验和人生的领悟。读书尤其是读文史哲书籍,就是在阅读许多许多的人生,从而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提供借鉴参考,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9 J7 u, F9 e8 ~/ ?8 y$ t% F3 p
读书能够陶冶情操。国外有一项研究:在疲惫不堪、心情烦躁时,读书、听音乐、喝茶、散步,哪一项更能减轻人的压力并放松心情。结果表明,读书效果最佳,6分钟内就能够降低压力68%,听音乐降低61%,喝茶降低54%,散步降低42%。由此可见,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苏东坡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还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良好的气质和风度。长相是遗传的,气质风度是后天培养的,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最好的土壤。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书读多了,明白了更多的事理,自然会提高自身素养、提升精神品质和塑造高尚人格。2 d5 j0 V5 C4 o. @2 B3 j6 @9 X
读书的境界2 L4 w" ~& q: M$ a5 D
孔子曾经谈过读书的三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读书的不如爱好读书的,爱好读书的又不如以读书为乐的。不同境界的读书,有着不同的要求。良好境界的读书,起码有精神与实用两个方面的要求。8 U' K! H% I, Q
结合人生的读书。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从这段话可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经历去理解;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客观地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有联系,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那我们就不用刻苦读书了,也不用追求读书的境界。事实上,年轻人的理解也不一定肤浅,关键是能否结合人生阅读,感同身受,细细品味作者的喜怒哀乐,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厚重和韵味。能够结合人生的读书,是读书具有良好境界的重要标志。( A7 V U: W, f- b, I L5 G; [3 C
摒弃功利色彩的读书。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读书,其积极意义怎么评价也不为过。但是,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使读书染上了功利色彩,即所谓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不正确的认识,属于糟粕,应予摒弃。赋予读书太多的功利性东西,境界自然不会高。功利性的读书,只能学到知识,而不能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过于功利性的读书,甚至会走向倡导读书原义的反面。历史上一些有名的读书人丧失气节、为虎作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读书的功利性太强。我们应时时警惕功利性的读书,始终做到不能带着“铜臭”去读书,不能为了博取名声去读书,更不能为了追逐升迁去读书。
1 Y) C" C) u% J) P; S+ W 提高文字水平的读书。应当指出,读书的境界既有精神层面的要求,也有实用层面的要求,是两者的有机统一。精神层面是指读书的指导思想,上述结合人生的读书、摒弃功利色彩的读书,都是精神层面的要求。实用层面是指读书的客观效果要有利于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读书的境界不能只局限于精神层面,也要在实用层面有所体现,用杜甫的一句诗来比附,就是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机关工作来说,“下笔如有神”的要求,就是要通过读书提高干部的文字水平。所谓提高文字水平,要求干部在勤读书、读好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收集信息、汇总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材料、研究材料的能力,提高调查研究、撰写报告的能力。5 \! ?0 d9 e9 @: M; }) d
读书的方法) u; c( n5 d9 T* l" h3 S
古今中外的书籍如汗牛充栋,一个人无论怎么皓首穷经,都无法读尽世上所有的书籍;而且,书也不是读得越多,收获就越大。好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8 U" N' H8 ]$ X 读书须动笔。动笔可以帮助我们强化记忆,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巩固读书的成果。动笔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最简单的形式是把书中的重要部分勾划出来,以便记忆;进一步是作眉批,写些感悟和注释;更进一步是做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然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慢慢体悟消化。革命导师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列宁读书时很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论、注释和体会,《哲学笔记》就是根据列宁读哲学书籍时写的批注和笔记汇编而成的。毛泽东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中精彩的地方摘录下来或写下读书笔记。" a& p( x6 R4 @+ j. B/ o
读书须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把“读书”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说得非常透彻。只有读书没有思考,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的;即使有所理解,也只能是字面上的理解、浅表层次的理解。反之,只有思考没有读书,思考有时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读书的同时必须思考,思考的同时必须读书;读书是基础,思考是升华。思考是明白事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 v; I; G8 F& D1 Q
读书须致用。邓小平说过: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读书也是如此.必须和做好工作结合起来。凡是学到正确的理论知识,就要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凡是学到有用的经验知识,就要拿来作为我们工作的参考,从而使工作的过程成为检验读书效果的过程,成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读书还要和自我修身结合起来,把书本中学到的做人道理和伦理知识落实到自己为人处事的行为之中。
6 P0 n0 L3 P" c" | 读书须惜时。古代士大夫们都十分珍惜读书时间,有“三上”、“三余”之说。所谓“三上”,是指“枕上、马上和厕上”;所谓“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这“三上”、“三余”讲的都是读书要善于利用零星时间,做到时时可读书,处处能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