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体制改革、政策完善、环境优化和产品创新,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可以找到缓解之策、收到缓解之效的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更是支撑浙江经济的“定海神针”。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中小企业达到1023万户,还有个体工商户近3000万户。目前,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 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
在浙江,截至2009年底,全省大型工业企业仅为191家,而中小工业企业达209377家,中小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99.9%。截至2010年11月底,浙江各类中小企业达270多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7%。从2010年1-11月的情况来看,浙江中小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8878.83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4.1%;实现出口交货值7908.32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82.5%;实现利税2848.82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78.3%;从业人员750.11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0.9%。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浙江是经济大省,更是中小企业大省;浙江经济大省的地位,首先是由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所决定的。
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要素和保证。当前,融资难依然 是广大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题。许多极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小企业,因为融资能力不足、外部支持欠缺,而受困于资金难题。对这些企业面临的资金难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努力加以缓解。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难解之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难题。世界银行发表的大量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表明,多数国家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缺口。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讲,不少中小企业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抗风险能力弱、负债水平偏高等问题,这些都影响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据有关调查,上世纪90年代,浙江70%左右的小企业在开业后的1-3年就倒闭破产。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短暂和经营的不确定性,对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威胁很大。2009年,人民银行对部分中小企业集中地区的调查表明,50%以上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60%以上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在3B或3B以下。
金融体系缺陷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目前融资格局下,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来源中占有绝对的比重。除国有控股银行和商业银行外,边缘中小金融机构能够获得的金融资源十分有限,导致它们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有的银行还对中小企业贷款进一步上浮利率并附加条件,收取保证金或财务费,从而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度。由于从银行贷不到款,不少企业被迫转向互保或民间高利借贷。从直接融资渠道上来看,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较小。从发行债券融资的情况看,由于国家对企业发行债券筹资的要求十分严格,目前只有少数经营状况好、经济效益佳、信誉良好的国有大型企业能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在股票市场上,虽然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已分别达到532家和168家,但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上市融资的门槛高,成本大,可望而很难及。
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薄弱也影响了这个难题的解决。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特殊融资机制还没有建立,融资渠道还不通畅,资金的融通和使用得不到更多的便利和优惠,政府的支持政策尚未系统化、制度化。担保机构总体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信用担保放大系数低,功能不完善,管理亟待加强。社会征信系统建设滞后,信用信息传输渠道不畅,导致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也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不是因为缺资金,而是难在缺少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政策欠缺、体制欠缺、产品欠缺、环境欠缺等诸多因素的产物。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可解之题
中小企业融资是个难解之题,不等于是个不解之题,无解之题。事实上,这个难题也在逐步缓解之中。
近年来,中央和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努力缓解这一难题。而浙江的中小企业金融创新实践已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国有控股和商业银行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网络,超过50%的银行机构设立了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2/3的银行机构出台了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办法,普遍组建了中小企业营销团队,制定了专门的考核办法。作为服务县域小企业生力军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已经全面完成两级法人联社的改革工作。新型中小金融机构也不断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已开业9家,小额借款公司开业107家,贷款余额180多亿元,位居全国之首。
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实现了从单纯不动产抵押到多元化动产抵押、从公司有限责任担保向个人无限责任担保、从单一债务人向上下游供应链关系人、从单一保证向抱团增信和多户联保等方式突破。网络联保贷款、桥隧模式担保贷款、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托基金等新型融资模式,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提供金融服务的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浙江省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已有55个市(县)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省级财政累计补偿资金2亿多元,引导金融机构累计增加贷款近400亿元。各地还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2006年以来已累计为全省14.7万户未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其中1.7万户因此而获得了银行授信。截至2009年末,全省已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360多家,累计向11万家中小企业提供1900亿元贷款担保服务,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缓解。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加快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体制改革、政策完善、环境优化和产品创新,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可以找到缓解之策、收到缓解之效的。
中小企业融资难仍是一个待解之题
这些年来,虽然我们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事实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和完善金融体系,畅通、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尤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功夫,加快改革,有所突破。
——积极探索和创新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机制,创新金融产品。银行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内部组织,完善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扩大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营销队伍,落实信贷责任,加强业绩考核,不断调动基层银行的积极性。要逐步建立与中小企业适应的金融服务和运作机制,及时为中小企业提供启动资金和融资环境支持。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方式,开展应收账款、出口退税单、存货等的抵押贷款业务,扩大产权、非专利技术和股权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开办融资租赁、公司理财、账户托管等多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业务,以思路创新和产品创新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
——继续加快新型金融机构建设。要充分认识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根据银监会的有关文件,到2011年底,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预计将由2010年3月末的249家发展到1294家,其中村镇银行将由2010年3月未的214家发展到1027家。这表明,通过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既现实可行,也大有潜力,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多层次直接融资平台。要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各类创投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转让和进入场外市场的途径,为中小企业产权、股权、债权交易等提供平台。要引导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多渠道上市融资。还要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利用国家提出“稳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发行规模”的有利时机,开展债券融资,争取在集合债发行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扩大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功能,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制度,提升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形成有效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
——为中小企业建立区域性技融资组织网络。浙江省有关方面提出要建设区域性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以期加快省内中小企业技融资平台建设,实现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集中发行交易,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举措。通过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和诚信度比较高的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整合银、证、保各类金融资源,形成辐射县域、惠及三农的金融服务网络体系,可以强化金融对经济转型的支撑作用,极大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加强和改善融资服务。进一步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发展环境建设,加快创投服务中心、技资顾问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中介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探索地方“政策性金融”举措,推动区域性金融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组织、政策、资金和环境支持。要继续加大风险补偿、保费补贴、税收支持等政策力度,加快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积极分担风险,减少银行和担保公司的后顾之忧。
更要指出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关键还是企业自身的发展。一个有好产品、好管理、好信誉、好带头人的企业,就是一个有希望的成长型的企业,就一定能不断把企业做强做大,而这样的中小企业,会倍受金融机构和投资方青睐,融资难也能迎刃而解。(浙江经济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