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市信访总量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信访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诉求、新矛盾,信访工作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形势发展需要更高素养更强能力的信访干部队伍的全力支撑。
一、我市信访干部队伍现状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信访干部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全市共设立专门信访工作机构3个,分别为新余市委市政府信访局、分宜县委县政府信访局、渝水区委区政府信访局,共有专职信访干部职工27人,具体情况见下表:
总体来说,我市信访干部队伍状况整体素质较高,思想觉悟较好,工作吃苦耐劳,甘于清贫奉献,与信访部门成立初期比较,无论人员素质还是软硬件设施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与日益发展的信访新形势相比,信访干部队伍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1.我市信访工作力量依然比较薄弱,特别是基层信访工作力量更是亟待加强。一县五区有三区没有设立专门信访工作机构,也没有明确专职信访工作人员,当然也没有相关工作待遇。
2.信访部门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性变化。在众多部门中,信访部门依然在群众和广大干部心中处于从属地位,信访群众认为信访部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少数部门和个别领导也认为信访部门大惊小怪,甚至高傲地表示“什么事还不得靠我来解决”。这还算是积极地一面,消极的一面是对复杂疑难信访事项个别部门推脱、敷衍甚至逃避,信访干部和信访部门都没有办法对其进行约束,难以推进工作。因此,信访事项的解决根本上最终还是依靠领导的“尚方宝剑”和个人威信才能推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领导的绝对重视,信访部门就是一个弱势部门,信访干部就是一个弱势群体。
3.信访干部的待遇偏低。目前全市信访干部与各单位干部比较,干的活重且烦,但从生活水平来看,信访干部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信访部门缺乏基本条件来改善干部职工的住房、办公、培训等相关待遇。
二、信访干部发展存在的问题
信访事业要发展,就一定要很好的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首要的是解决有人做事,能够做成事的问题。当前影响和制约信访干部发展的因素很多,信访干部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繁重的工作任务与人员编制的矛盾。近年来,信访量急剧上升,2007年以来,仅市信访局接待的上访人员每年就突破了1万人次,市长热线、市长手机接听电话一周有时近300个,市信访局一个科室常常要对应上级业务部门几个处室,而一个科室往往就是1-2人。县区信访部门更是不如二级局的机构人员编制,人员配备2-7人不等,与当前信访形势不相适应。
2.人员结构与信访工作新要求的差距。信访工作要求向快、准、公发展,即要求处理信访问题做到公正公平、快速准确。无论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还是专业结构,都与信访新要求不相适应。年龄上存在整体偏高、知识结构上整体学历偏低、专业上热点难点的偏少,无法满足越来越高的信访诉求需要。
3.局部地域发展与信访力量的不均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向前发展,我市行政区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高新区、仙女湖区、孔目江区信访工作量成倍增长,信访问题越来越复杂,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但依然没有专门机构,没有专职人员,一直由2-3人兼职。此外,市直单位只有极少数设立专门信访工作机构,如人大信访科、公安局信访处,其他部门均无专门信访工作机构和人员。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访工作的力量配备没有相配套,导致信访工作不适应新形势需要。
4.干部整体活力与干部交流的缺乏。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河南省在一个月前后,就先后有四名信访干部因身心疲惫倒在信访岗位上,平均年龄只有四十岁左右,英年早逝足以向世人昭示信访工作太辛苦,信访干部长期劳累,身心疲惫,工作压力巨大,职责与待遇等权利明显不相称。我市有不少在信访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干部,长期从事信访工作,缺乏交流,整体活力不够。
三、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信访干部队伍建设存在很大的差距,信访干部队伍建设势在必行。信访干部是信访事业发展的核心,信访队伍建设必须在破和立的基础不断完善创新。
1.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信访工作机构。信访工作需要进一步理顺职能和机构,明确职责和要求。县区和市直信访量大的部门单位要根据需要设立信访局或信访科室,明确工作职责,调度协调本地区本部门信访事项。原有信访工作机构的,要进一步充实信访工作力量。要构建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信访队伍网络,健全以各级党政领导信访工作责任制为主体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访工作领导体制。要进一步加强职能部门和村级(社区)组织建设,将信访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责任干部身上,充分发挥基层信访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驻村(社区)干部的职责,把工作做在基层,将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建立兼职信访干部队伍,将机关离退休干部和律师、经济师等不同行业的志愿者吸收到信访干部队伍中来。让群众意见有处提、烦恼有处说,即使是偏激的情绪,也有地方得到宣泄,从而理顺情绪、缓解矛盾、凝聚人心,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营造稳定、宽松的社会环境。
2.要进一步把好信访干部的选人关。信访工作需要政治素质过硬,政策业务熟悉,纪律组织严明的干部队伍,因而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尤其要从严。要认真贯彻《四项监督制度》,积极拓宽选人视野,选拔综合素质高、作风好、精力充沛的人充实到信访干部队伍中来,不断增强队伍的战斗力。
3.要督促信访干部加强自身学习。首先要努力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明确职责,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政治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奉献意识。其次要加强职业思想教育、提升职业价值。特别是在当前信访工作的繁累苦与待遇极不相称的现实下,更应注重干部的敬业思想教育,切实做到让干部带着感情接待来访者,诚心诚意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要切实提高业务理论水平,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大兴学习之风。做到“四个坚持”:坚持结合有关法律法规贯彻学习,坚持结合当前的热点难点学习,坚持结合处理信访实践案例的学习,坚持同事相互交流学习。
4.要建立完善信访干部培训制度。首先要科学规划信访干部培养目标。要制定明确的、量化的、硬性的、操作性强的培养措施。注重科学理论、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只有了解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才能指导工作、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特别是对当前的经济政策信访问题,只有了解经济政策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了解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的适应程度,寻找两者之间的矛盾症结所在,才能真正站在理性的高度,提早做好化解政策性信访矛盾的准备工作。其次要构建发展性培训机制,鼓励自我超越。积极开展“信访优秀处理案例”评选和“处理信访案例经验交流”等活动,激发信访干部内在潜能和动力,引领干部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克服忙于应酬、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毛病,挤出时间多读书、多思考问题,不断走向新起点。第三,有计划的培养年轻信访干部。通过选拔年轻干部到高等院校进修,到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切实提高科学判断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5.要培养干部的调研能力。要多为信访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机会,逐步将信访干部从日常的接访、倾听、记录、转交等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要善于研究信访对象。只有弄清了信访对象的真正意图,才不至于被信访对象所左右,才可以灵活运用思想疏导、经济补助、法律援助等综合手段,既满足其合理要求又拒绝其无理要求。要善于研究信访事件。信访事件的类型很多,既有老百姓合理反映问题的,也有少数人想借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对于老百姓反映的合理问题,要认真对待、合理解释,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认真解释、耐心教育、及时疏导。要善于研究经济政策。要研究经济政策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了解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的适应程度,寻找两者之间的矛盾症结所在,站在理性的高度,提早做好化解矛盾的准备工作。
6.要推进干部交流锻炼制度。增强信访干部队伍的活力,就必须加强信访干部的锻炼和交流。首先要强化信访部门作为干部培养锻炼基地的职能。市、县(区)组织部门要继续将信访部门列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定点单位。积极发挥基地作用,把中青年干部到信访工作培养锻炼制度化。不断增强培养锻炼干部的实效。同时强化新提拔县(科)级领导干部到市、县(区)信访部门重点培养,让这样的干部在风口浪尖上经受摔打,接受考验,这对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复杂问题局面的能力是最有效的锻炼和考验。其次要加强信访干部的交流。原则上明确信访干部在信访工作岗位上工作十年组织上应安排交流,满十五年必须进行交流。通过干部交流锻炼,提高信访工作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激发信访干部活力,使信访干部进得来出得去,提升全市信访工作水平。
7.进一步落实信访干部的职权。信访工作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事多人少、有责无权”,解决信访问题的主体错位,目前的信访处理效率,往往处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而不是问题解决的实际需要程度,工作没有独立性。对一些敏感的问题,工作难开展,如村级财务问题。如何真正赋予信访干部的职权,加强信访的督查力度,是当前信访工作的重点。
(作者系新余市委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