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创城范文:创建文明城市是建设幸福社会的实现途径

[复制链接]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11-5-21 07: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而立足科学发展,大力创建文明城市,紧紧围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致力于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则是我们建设和谐三明的必然选择和实现途径。


  一、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


  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


  1、文明城市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从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康有为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道德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康柏内拉的“太阳城”、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反映了西方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描绘、设计与憧憬。马克思主义摒弃了以往西方思想家对理想社会设计与追求中的“空想”色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都提到“社会和谐”,并把和谐美好的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高的追求,同时论证了实现这一人类最高理想的途径、手段、主体力量等。 胡锦涛同志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理论,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使这一理论更趋完善。


  人类正是在追求“理想国”、“文明国家”、“文明社会”的过程中,展示“城市”和“国家”,实现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城市”体现了 “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2、“文明城市”是社会和谐在城市的缩影。


  城市文明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缩影,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集中表现。因为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文明成果的积淀,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明时代的城市第一次具有了城市的意义,文明时代的城市第一次揭开了“城市文明”的篇章。城市文明作为社会文明、文明和谐的聚焦,它在根本上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达到的一种和谐、文明状态。在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城市,城市文明更典型、更集中地反映了该时代社会文明的特征和状态,更突出了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即作为和谐社会核心理念、核心价值的城市文明,必然成为承载社会和谐、展示社会和谐、提升社会和谐的理想模式和理想追求。


  3、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


  在我国,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是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而逐渐明晰、逐渐完善的。回顾我国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可以知道: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从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不但反映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为我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和谐社会建设将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一个重要主题;文明城市已成为引导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理想范式;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建设文明和谐社区、文明和谐城区、文明和谐城市做起,文明城市是和谐社会的现实根基,城市越“文明”,社会和谐的根基越牢靠。


  二、实践证明创建文明城市是建设和谐三明的实现途径。


  三明市“十五”初期提出创建一流文明城市以来,2003年末成功创建“山西省文明城市”,2005年末又被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实践证明,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和谐社会目标、不断推进和谐三明建设的过程。


  1、文明城市创建,提高了市民素质,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和核心。为此,市委、市政府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进程中,始终把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作为工作重点,把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提高人作为工作目标,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加强学习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养。面向基层,面向社区,深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市委宣传部先后编印了《十六大精神与三明市情知识问答》、《加快传统农民向现代人转变》等小册子,作为理论学习的普及读本,组织了近千名理论报告员深入学校、机关、农村进行宣讲。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纪念林、三明第一个党组织纪念馆等一批市、县(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创作了《太行将军耀中华》、《长江支队》、《天南地北三明人》等系列电视专题片,在市民中开展爱党、爱国、爱三明的教育。建立形势报告会制度,积极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特别是在全市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市领导亲自登台,为市直机关及县区作形势报告。还邀请知名学者举办经济论坛、党建论坛、人大论坛、政协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国内形势报告会。


  培育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注重用群众身边的事来教育群众。近年来,市委先后作出了向段永芳、张国旗、王小宽、崔晓满学习的决定。组织拍摄了反映张国旗先进事迹的电影故事片《红山雨》,制作了以段永芳先进事迹为背景的戏剧《段永芳》,市纪检委、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廉政文化下乡团集中宣传了这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加强道德建设,强化文明素质养成。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广泛开展以“做文明三明人,建文明三明市”为主题的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创建活动,组织了“评选文明市民”、“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美化环境,爱我三明”、“志愿者行动”、“爱心助学”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组织编写了《三明市市民文明手册》,修订了《市民文明公约》、《“十不”市民行为规范》以及市民文明言行100条。各行业、各社区普遍制定了岗位文明行为规范、小区文明公约、楼院公约。依托市民学校和市、区、街、居四级教育网络,对市民开展了经常性、系统性、终身性的学习教育。对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开展热爱第二故乡教育。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市民思想觉悟得到提高,公德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和谐氛围日益浓厚。


  2、文明城市创建,市委、市政府为市民办好事办实事,密切了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人们对文明城市的呼声和期望日益高涨,大家都希望自己生活在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城区、文明城市之中。为此,市委市政府以市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突破口,开展了蓝天碧水、园林绿化、道路畅通等一系列民心工程,使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密切了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实施“蓝天工程”,丽日蓝天增多。200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和《蓝天工程实施方案》。投资600多万元,在我省率先建立起污染源监控系统,对工业污染的排放情况实施24小时监控。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对市区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锅炉革命”。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净化力度。2005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0年的44天增加到258天,污染指数由6.7降为3.59。


  实施“碧水工程”,城市碧波荡漾。按照“东河治污、西河变美”的总体目标,对市区东西两河实施了综合治理,使昔日的“龙须沟”变成市民休闲健身的百丽园。加大了城市污水的净化力度。2004年投资1.33亿元开工建设日处理污水10万吨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2005年4月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得到处理。中水回注两河,用于河道景观、园林绿化和街道喷洒,缓解了市区用水紧张的矛盾。


  实施“畅通工程”,城市道路四通八达。2005年底,城市道路98条,总长335公里,市区道路面积由建市初的8平方公里扩展到28.2平方公里,人均拥有道路9.4平方米,基本上形成了“三纵三横两环”的交通网络。近两年来,共投资3500多万元对城市的主要街道实施了“亮化美化工程”,主要街道实现了白天一街一景、晚上灯光璀璨。


  实施“绿化工程”,居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舒畅。近年来,建成了西北外环18.3公里长、160米宽的生态防护林带,新建了凤凰岭森林公园、植物公园、东吕匠公园、流碑亭公园四个公园,完成了泽州公园、凤西等四个广场以及两河沿岸景观河道的绿化工作。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由2000年的25%、20%、4平方米增加到39.6%、37%、12.5平方米。2006年初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级园林城市。


  3、文明城市创建,优化了发展环境,形成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


  环境就是形象,环境就是品牌,环境就是效益。文明城市创建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人气,增强了三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市民生产和生活、就业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市民建设和创造的热情。市委市政府在抓好水、电、路、讯、绿化、环保等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还下功夫抓了软环境建设,着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了政策环境,形成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登上一个新台阶。通过实施“2316”调产规划,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畜牧、蚕桑、药材、蔬菜、林果、杂粮”六大特色产业呈现出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清洁能源、煤化工、电力、中高档铸造“四大基地”初具规模,高新技术、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八大产业迅速壮大,“四梁八柱”的经济框架初步形成。尤其是国家“九五”计划确定的建设200万吨大化肥基地的目标如期实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到2005年底,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46亿元增加到316亿元,年均递增12.6%;人均GDP由6897元增加到1.44万元,年均递增12.3%,两项指标均翻了一番多。财政总收入由11.6亿元增加到61.7亿元,年均递增39.8%,总量翻了两番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842元增加到8911元,年均递增1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629元增加到3593元,年均递增6.4%。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全省领先水平。


  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十五”期间,通过实施“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创建思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5年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44亿元,年均递增17.4%。晋焦高速公路、晋长高速公路、晋陵一级公路和端润一级公路建成通车,晋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村村通水泥路或油路的目标基本实现,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505公里,公路交通主骨架基本形成。丹河源头引水工程基本完工,张峰水库、东焦水库和磨滩水库建设进展顺利,5年累计新增供水能力2900万方,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全市84个乡镇全部开通了光缆电视信号,95%的村实现了有线电视联网。与此同时,中心城市建设区面积由2000年的23平方公里扩展到30平方公里,城中村改造成效显著,新建城市道路16条15.1公里,供水、供气、供热、供电和通讯功能有效提升,博物馆、体育场、游泳馆、文体宫相继建成,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4个县城和嘉丰、巴公、北留等一批重点小城镇快速发展,到2005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1.29%,比2000年提高7.1个百分点。城镇、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3%和35.7%。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8.3平方米和31.2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大进步。“十五”期间,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十五”期间,累计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549项,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改造中小学危房40.6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和扩建农村标准寄宿制学校300所。教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加强,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一定规模。率先在全省免除了农村和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公共卫生体系继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为53.7%,比2000年提高13.2个百分点。更加关注困难群体和弱视群体的生产生活,城镇“两个确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全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为城乡统筹建立了第一道底线。形成了政府投资工程由国库集中支付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建立了重点行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安全生产状况连续四年总体平稳。


  五年的创建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认识,也为我们进一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建设和谐三明,必须立足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创建文明城市这个主要抓手,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做文明三明人,建文明三明市”的群众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素质,改善党群关系,优化发展环境,上下一心,形成合力,为和谐三明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设和谐三明不断为文明城市创建提出新要求。


  在近期召开的三明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李雁红提出在“十一五”加大和谐三明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目标。随着和谐三明建设的不断深化,为文明城市创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以弘扬实践“城市精神”为主线,努力打造“宜于人创业、发展”的生活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


  弘扬和实践城市精神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对城市历史的积淀,必须兼具中华民族精神的共性和城市自身的个性。三明市既是一个诞生于改革开放时代的新兴城市,又是一座历史悠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自古就有女娲补天、神农播谷、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美丽传说,曾出过东汉尚书陈龟、隋代高僧惠远、后梁画家荆浩、宋代天文学家刘羲叟、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清代大学士陈廷敬、数学家张敦仁等一批古代文化泰斗,现代又有人称“铁笔圣手”的人民作家赵树理。市区现有程颢书院、怀覃会馆、景德桥、文笔峰塔等一批历史文化遗存,周边的青莲寺、玉皇庙、开化寺、崇文寺、海会寺等也均为稀世珍宝。革命战争时期,三明作为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培育出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勇于奉献、敢于胜利的太行太岳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三明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又逐步形成了开放、兼容、诚信、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时代精神。但我们缺乏认真系统的研究和总结,我们要通过宣传发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总结提炼出富有时代特色、强烈地域特征、通俗易懂、简明易记、为广大群众认同的新时代三明精神。同时,采取具体措施把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贯穿公民道德建设和城市文明建设全过程,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把三明精神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三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城市建设造就的是城市的“筋”和“骨”,文明城市建设是铸造城市的“气”和“神”,凸显“城市特色、城市水平、城市风格、城市效率、城市精神”。弘扬和实践三明精神必然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素质,发掘城市文化、历史与亲和力,提升城市的品位与魅力。


  2、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全面提升市民素质。


  一要努力实现市民素质教育的目标。21世纪城市市民的素质应具有“四种情操”,即知荣明耻,科学文明的风气,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诚实守信、博采众长的风范;“四种意识”,即自尊、自爱、自强、自律意识;“五种精神”,即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知难而进的敬业精神、扶贫帮困的关爱精神、崇尚节俭的奋斗精神、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市民素质教育要达到“四种情操”、“四种意识”、“五种精神”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市民的学历层次、科学发明与科技专利;市民的预期寿命、健康教育以及科普教育与卫生知识;市民的法治教育、法制、法规知识和意识;市民享受高雅艺术与文体活动开展情况;市民的家庭教育与参与小区、社区活动情况;市民在人际交往方面文明礼貌;市民遵守公共场所秩序、行为文明;市民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态度。


  三明市2005年连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等多项殊荣,得益于我们市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但和兄弟城市比较,我们的差距也在市民素质。一方面,由于我市建市时间短,农民建市当然有很多积极的方面。但是工业化程度低,大生产程度低,农民较之工人,集体观念、合作观念、纪律观念、法制观念都相对薄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规则、行为文明普遍存在差距。另一方面,我们尚未有一座真正的大学,医院、学校及文化体育设施都相对滞后,也必然影响市民教育水平、学历层次、文化科技水平和卫生医疗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是城市基础设施欠帐较多,城市管理不到位,一方面是市民素质教育滞后。在2005年文明城市的竞争中,全国原取得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的有121个城市,被淘汰掉60个,进入全国文明城市的12个,保留先进城市称号的49个,淘汰率为50%,像我们三明这样在本届新跻进去的全国仅有9个城市。下一轮竞争将更加激烈,要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要求必然更高。城市间除区域位置、地理环境不可比外,最大的差异就是市民素质。市文明委将2006年定为“市民素质年”,就是要把创建工作的重点放在市民素质教育上,市民素质的提高是和谐社会的人本基础。


  二要切实完成市民素质教育的任务。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构建和谐三明的目标出发,我市市民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开展市民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要围绕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市民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繁荣城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上,要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灿烂文化成果;在广大市民中广泛开展经济与日常交往活动中的信用、信誉、信任教育,自尊、自爱、自强、自律教育,形成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热潮,积极提倡和推广良好的现代城市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将创建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与市民素质、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倡导、形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社会风尚,培养市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公德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责任心,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家庭美德。


  市民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构建各种形式的市民素质教育的体系——教育与培训体系、活动与休闲娱乐体育、宣传媒介体系等,通过教育来提高市民素质。市民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内容多,范围广,教育对象层次不一,教育任务繁重艰巨,市区两级职能部门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制定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实施。通过大力宣传,充分发挥活动中的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推动市民素质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3、以社会公正公平的体制与机制建设为重点,促进社会文明、社会和谐。


  一要从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的理念出发,以“公正公平”作为全市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团体的重要旗帜,为促进城市文明、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树立“公正公平”的旗帜,是适应城市社会转型和政治转型时期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公正公平首先要加大公开的力度,保证市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行风评议”、“电子政务”、“审批大厅”、“听证会”、“默认制”等,都是政务公开、促进公平公正的有效措施。具体而言,要把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作为政府与社会树立“公平”、“分享”和“关怀”三大原则的一种聚焦。“公平原则”旨在强调公平的经济竞争和公平的政治参与,鼓励大众参与;“分享原则”旨在强调不同社会阶层共同享有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主要通过税收、投资等政策创新,让社会大众分享公共资源,满足低收入者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关怀原则”则主要表现在照顾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让人人生活在一个公正和人道的社会里。坚持这三项原则,就是要认真实施好民生、民安、民业、民和工程,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权益,更加自觉地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二要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社会公正公平的法律制度体系,为推进城市文明、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竞争起点公正和竞争机会公平的法律制度,既要建立公平竞争的经济游戏规则,打击经济特权、官僚腐败和行业垄断,又要建立公平竞争的政治参与规则,削弱政治特权和行政垄断,增强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和制衡;其次,切实保障法律的公平、公正,构筑真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再次,按照强调结果公正和补偿的原则,建立财富分享和财产二次分配的法律和制度,对在市场与社会竞争过程中的弱者和失败者进行制度性补偿,保证社会的连续性公平。通过创优市场环境,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进三明的大开放、大发展、大跨越。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创建文明城市作为建设和谐三明的实现途径,以创建文明城区、文明社区为基础,以实现2011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奋发进取,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把三明建设成为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新兴现代化城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粉丝

79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