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的概述. l4 ^: g* P) \; R' F
+ Q b) o, J" T1 ?* n& P (一)写作的含义
$ |7 y$ {6 |/ [ x3 ? ^2 w4 c, @9 V% F& n
大家普遍认为,写作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或者是对内心思想的表达,就像照镜子一样,没有创造性可言。其实不然,写作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写作,写作,不仅要写,更要作。因此,写作包含两层含义。, F3 R4 D, U; j/ d
& n/ P" o4 B! R
其一,写。写作首在写,写就是描记、书写,是对客观事物、事实存在的记述。6 M+ {8 }! ~3 c8 h8 B
8 X) R. F: K! s- | d3 L) I
其二,作。写作重在作,作就是创造、创作,是对内在思想、本质规律的探求。
, h& w. {3 O7 _5 w8 a/ \' K) J) G2 ~* r- T0 T
故而,写作是指,作者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篇章的形式来表达对事物某种认识的行为过程,是写与作的有机统一,它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作者的思想修养、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和表达技巧。写作是作者以此四个方面为主的自身素质的综合表现,是个体生命的创造性展现。. i/ |2 P# W9 f/ ^" K
5 \! A% j# ^3 f1 P5 z6 l (二)写作的意用
) n$ O: t* s- |, L& h
- N- U' U* T" l7 V' h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终,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也。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拿笔杆子,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可见,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笔者认为写作的意用主要有三个层面。
3 Q) o- z$ k& R/ `% j7 I& j. i, y* U. |1 E0 h: g' {7 U
第一,言为心声——情感、心愿的表达。写作的第一功能在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心意,具有自我诉愿的意义,这是言论自由基本人权的文学表达。写日记、写情书、写读后感,是这一功能的典型代表。这种情感往往是作者心境的真实反映,包含了作者对事物的真实看法,对生活的真实态度,对人生的真实体验。所以,自传体对研究作者本人的心路历程最具有参考意义。
, C/ P; f1 L2 z! ]6 T* Q2 o3 V6 ]% m5 u' C' L! R3 ? f6 s
第二,文以载道——思想、观念的表达。写作的第二功能在于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具有对外施教的意义。主要作用在于讲道理、辨是非、传政令,具有说服他人的意向。撰写论文、发表评论,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学术思想、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撰写讲话稿、起草文件,主要用意在于传达施政者的施政理念、执政方法和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传达上级文件精神,讲道理,提要求,让被管理者明确工作重点,自觉服从管理。& j4 T6 O+ Y+ R
1 \- ?) |+ A2 q8 @2 t; _& ? 第三,德育教化——文明、文化的传播。写作的第三功能在于传播全人类的文明和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意义。主要作用在于教化、开化人类从愚昧无知走向科学文明,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进化。这主要是指那些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划时代伟大著作,她们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拜读、品尝、采掘,吸收养分,资为己用。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成为亚洲文化的策源地;欧洲17世纪文艺复兴的意义不亚于新兴的工业革命。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开启了哲学的崭新领域;德国的潘德克顿学派,展现了法学的逻辑魅力。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被分别公认为标志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精神思维领域的开山之作和巅峰之作。这类文章称为典籍、著作,写这类文章的人称为大师,甚至圣人。在整个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她们就像一座精神丰碑,让人景仰、敬畏,即使历尽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洗礼,仍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折射出恒久的人类智慧之光。今天,科学技术发达,物质财富积聚,当人们享受着丰厚的物质文明成果时,却发现自己的精神家园已然长满荒草,萧条颓废,忽然感觉自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迷失、焦虑、空虚、浮躁、倦怠时常纠缠着心灵。于是人们不得不叩问两千多年前先贤圣哲的智慧灵魂,揭开他们尘封已久的著述文字,企求从他们那里获得慰藉、指点和启示。
- g" T+ ~1 m, |. v: e# }, {& T# c- J
(三)写作的困境
+ n8 ?0 q/ Z& `; n% ^4 Z- K" X- k4 d" `% h' M
一般而言,人们对语言信息的处理有四种方式:听、说、读、写,相对于听、说、读,写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大家经常感觉到:听得清、说得好、读得懂,但却写不出。写作似乎陷入一种困境,原因何在?笔者以为这根源于写作的以下三个特性。
0 \, o1 _1 w; W7 C2 {8 D
& {$ Z, T0 G# F8 ^) Q4 H- w 一是精细化。听、说、读都可以大而化之,观其大略,可以只要根和茎,“粗枝大叶”。试问大家都读过很多书,有谁可以原原本本一字不差复述其中的一篇?难度太大了。但是我们却领会了其中的主要意思和精神实质,获取信息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写作就不同,没有谁写论文只写提纲,写作必须精分细化,要完备详尽,要枝繁叶茂,唯恐意思表达不完整,理论阐述不周延,要把提纲的主要意思演绎表述得淋漓尽致。所以有人形象地说:“说话是意识的汽化状态,而写作则是意识的固化状态。”: h" {. y0 S) ]6 {
1 ~2 k H+ b* U" \
二是系统化。听、说、读都可以零敲碎打:听者可以只听自己愿意听和听得懂的,不一定要照单全收;言者可以只说自己想说的,可以意犹未尽,只说其中一部分,甚至点到即止,留下暗语;读者则更具有选择权,一本书完全可以只阅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没有必要从前到后一字不漏读完。当今社会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籍遍布,速读、泛读、浏览等阅读方式尤显重要。而作者就不一样,小至一篇文章,大到一部作品,必须保证结构完整严谨,内容排列有序,意思集中连贯。
' c7 H; X+ V r, `0 `( z, m, B) l" D, }/ f) a
三是逻辑性。听和读都可能断章取义,说则可能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甚至出现前后矛盾,逻辑性经不起推敲。写作则要求较高的逻辑性:写记叙文要求写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写说明文要求介绍事物的性状、特点、功用、价值;写议论文要求立论、论证、结论;写政论文和策论文则要求指出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分析问题和现象的成因及危害、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可以说每一种文体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定性,要符合事物固有的发展顺序和常人的思维进程。
' M7 W7 H5 V! `& \$ [( t2 B9 h7 D' v K% G* A0 K3 M
当然,写作也有自身的困境,就是语言文字自身具有局限性,无法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表达,所以经常会听到类似的说法:说一个事物美,美得无法形容;说一件事情令人气愤,气愤得无话可说。这使得作家不得不借助“此时无声胜有声”、“任何多余的语言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等字眼来自圆其说、寻找退路。
9 e0 |% j# m' {; X7 l0 W
$ q8 E* p3 v' X* _# {
+ P2 U# B* ?/ u) \, J/ ^; S. B0 F+ ]
二、写作的要求/ t( t; Y3 F4 o! b& L( u
4 l( m0 n* a/ e$ ^4 @9 n 写作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四个方面:
$ X6 y8 n* t. N& D+ v B6 M1 w' q$ b7 G/ R4 [, D
其一,言之有理。我们是理性的人类,有理智,讲道理,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写作的内容也必须首先做到言之有理,以理服人,不可胡诌,更不可宣扬歪理邪说,蛊惑人心。法院是讲理的地方,法官在裁判案件时更应该注重讲国法、天理、人情,让当事人胜败皆服。9 O& W% ^' T( p$ ^7 v% c% r" x
- w; Y0 j7 Q) m6 ~2 Q1 g; s
其二,言之有据。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写的每一个字要有根有据,符合事实,不是编造、杜撰的产物。特别是作为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应该像对待证据一样对待写作,忠于事实,追寻真相,不矫揉造作、主观臆断,不浮夸、鼓吹,能取信于人,要养成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文风。否则,言之无据,无中生有,在内行面前是贻笑大方;在外行面前则是哗众取宠。
5 G. \& G; x6 o' \( s& P8 V' B
其三,言之有物。为人要实在,写文章也要实在。我们绝大多数文章都是要写实的,要立足现实,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写出来的东西要让人感觉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和现象,而不是写小说、讲故事,可以天马行空。把文章写实是一项功夫修炼,古人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 |& a2 K: T# x. p) [7 J- f* N
1 \& Y9 g0 x( Q, ^0 Z
其四,言之有序。前面讲到写作具有逻辑性,具体到写作过程中,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言之有序,哪些先写,哪些后写,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们的思维习惯,不可前后颠倒。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让人觉得作者的思路是清晰的,看的人也才看得明白。
( e# u- ]/ r- P( A: j6 V8 s: s1 x8 Y0 H2 r5 W
2 `+ ~3 s' Q' |5 [( p3 G) [7 z: S, g" o8 \5 g
三、写作的标准
, @" S3 h8 T) X" Z( M$ C9 ?$ o) k$ D" f9 K. q6 V& O
写作的标准可以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O3 w/ k1 x- A
4 D: c6 t8 y/ g: E6 h
(一)内容标准。包括以下四个维度:
! |! x6 i/ X. ]) L2 S5 d
* o, f+ W8 L2 E: g. M2 s- q 第一,思想高度。山,之所以厚重,不仅在于其雄大,而且在于其高峻。珠穆朗玛峰因为其高,而成为世界屋脊,令人神往。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脊梁,文章因为表达思想、传播思想才具有恒久的价值和魅力。思想要有高度,不是平民见识,否则一篇记流水账的文章只具有“照镜子”式的记录功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伟大的作家,往往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高屋建瓴,才能摆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拘囿。写作是对一个人思维水平和思想水平的考验,写议论文,尤其是政论文和策论文,一定要立论高远,与中央的政策保持一致,吃透上级文件的精神实质,这样才能收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效果。
5 t( L5 C0 I; `; T4 ?
( A; a7 r- F# r 第二,理论深度。海,之所以浩瀚,不仅在于其宽广,而且在于其深沉。写作是对一个人理论水平的考验,写文章要有力透纸背的功力,让人觉得不是蜻蜓点水,就事论事,做表面文章。要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深入到事物内部,透过表象认清本质。也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高于一般人的写作水平,而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国际学术委员会公认衡量专家学者创造才能的标志是论文,尤其注重论文的理论阐述,大作家的作品都是以高超的理论认识和议论表达方式为精华的。理论深度并不是说语言文字艰深晦涩,一般人看不懂就表明有深度。恰恰相反,越是能用形象具体、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深奥的理论,越能表明作者功力深厚。一位学者曾这样解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个腼腆的小伙子,寒冷的冬天和一位羞涩的材夜思在一起坐一天相当于炎热的夏天在炽热的火炉旁坐一年,那种感觉就是相对论。”6 h, \# Y+ O% H" f. \8 `5 [
; Z7 {! Q: ~% I8 j. ~: J! X: a 第三,知识广度。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要以知识广度为基础和保证。这就好比堆沙堆,在限定的底面积下,沙堆堆积到一定高度后就很难再堆高了,这时就必须首先把沙堆的底面积扩大,在广度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朝高度和深度发展。“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也是对一个人知识面宽窄的检验,知识面宽,写作的视野和思路才开阔、宏大;旁征博引,写出的内容才丰满圆润、跌宕起伏。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和运用的过程,是高度、深度、广度三者的有机统一,否则,文章就显得干瘪、枯燥、乏味。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过于追求广度,导致全面的肤浅;二是过于追求高度和深度,导致片面的深刻。事实上,新时期我们法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已然面临着由专精向广博,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的挑战。. H/ o4 f t- h. i. m
/ n; A" u3 H! Q! O
第四,文采风度。人有求美的本性,人靠衣妆马靠鞍。文如其人,文章也要修饰、润色。笔者的体会是:文章要修改,甚至可以说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的过程,要字斟句酌,消除逻辑上的错误,避免出现错字和病句。此外,要进行精深加工,让文章尽量出彩,有那么一两句吸引眼球的佳句,尽量使用一些修辞手段,常用的有排比句、并列句、对偶句,这样写出来的语句显得较有气势,对比强烈,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当然,作为政论性和策论性的文章,毕竟不是文学创作,应该以平实无华为本色,不宜过于追求文采,反而显得有些华而不实。
$ p7 Z4 i' U m1 q9 ?/ \( C
. T' ?0 Y, m; c5 P (二)形式标准。包括以下三个维度:1 `9 j9 X+ P. G) h& _
3 d2 { p# ]& f# F, z 第一,凤头。是指文章开头的部分,要像凤凰的头部一样,虽然小,但是五彩缤纷、光彩夺目,文章的开头如果像“凤冠明珠”靓丽夺目,抢人眼球,就能为文章增色不少。同时也就有吸引力,引人入胜,让人想继续往下看。
. }) q$ e4 H7 o* f3 w
8 b' [) B4 O# V* q! W; D1 l% f7 H& H5 h 第二,猪肚。是指文章中间的部分,要像猪的肚子那样丰富、充实,有份量,有含金量,不泛泛而谈,空喊口号。要尽量包含更多的内容,洋洋大观,向读者传达更多的信息,让读者读后有更多的收获。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宋玉在《神女赋》中描绘女子:“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文章也应该有血有肉,不能患“贫血症”和“营养不良症”。
- O4 u F4 V* \% X7 X7 |1 B. n
+ E! j9 z+ Z: ^' A 第三,豹尾。是指文章结尾的部分,要像豹子尾巴一样响荡有力,掷地有声,不能拖泥带水。要起到画龙点睛之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读者读后回味无穷。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一段仅两个字:活该!但却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简短有力,气势不凡。7 Y: L4 [( y6 o8 z3 K4 K4 ]2 R
& c. K w7 Y. h6 X( N
1 X: E3 t5 i V { q; F( H- C$ Z% C. q+ A1 @
四、写作的方法( o5 B" A+ F( \% t% \
7 b$ u& Y, t _) `8 ?/ M# G
(一)作文的过程操作5 v2 H2 `# H+ b% r
! @4 V+ W- g" ~/ F$ N2 e 在这里笔者借喻建房子的过程来形容写文章的具体操作,作文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名曰“为文四部曲”:. K g: ^+ a* F8 I- q
2 ]! _% i3 j' H7 W9 G* ^
其一,搭框架。在这次汶川地震灾害中,大家感觉更真切,框架结构的房屋抗震能力要强一些。现代建筑师们积极提倡建房子首先搭建框架,先把基础打牢,把柱子立起来,这样就不容易倒塌。写文章首先也要搭框架,先明确写作思路,确定文章的结构,要写几个问题,先后顺序怎么排列,作者在下笔之前要成竹在胸,而不要急着先写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作者的思路清晰,文章的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立得稳,站得住。同时,这也是防止偏题、跑题的一个有效措施。否则,提笔就急于写内容,容易在中途迷失自己的思维,产生混乱,要么偏离主题,要么遗漏内容。笔者自己的体会是,在写文章之前先列出写作提纲,再按图索骥,第次展开。% L9 h1 p; R/ D$ h5 _
$ M. F" ~! G- ^( k& h
其二,填砖石。建房子搭了框架,第二步就是填砖石;写文章列了提纲,紧接着就是填充内容。内容重在“猪肚”部分,要充分运用手中掌握的素材,把每一个角落都填充得十分严实,让文章显得饱满、圆润、大气。这一环节要着重对材料进行有效地处理:首先是取材,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广泛收集材料,既包括主题材料,也包括相关材料,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是选材,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材料。再次是用材,要有重点地安顿、使用材料,处理好详与略、主与次、虚与实的关系,不能像开“杂货铺”,一应俱全,面面俱到。还要特别注意对材料的归纳、整理和提炼,总结出带有规律性和结论性的语句,不能像开“展览馆”,简单罗列,平铺直叙。& q1 d- \9 d" p- u" j
N0 e, \) A3 h. ]) l+ u# i 其三,搞装修。搭了框架,填了砖石,房子的轮廓和毛坯已经呈现出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装修了。同理,作文的第三步也是对文章进行修改加工。首先是反复修改,保证字句、段落的起承转合天衣无缝,保证文字简约凝练,保证文章风格统一。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艰辛过程,唐代诗人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其次是装潢修饰,让文章尽量有文采,成为华章,具体的内容在前面已经讲到了,不再赘述。
1 A6 k( B4 B8 u8 Y: w2 B
6 ?3 B9 Z5 I# E
, I1 F# E; Q& j& K3 E9 V 其四,多交友——交八方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一个人取得更大进步的终南捷径。多结交朋友,听听对方的意见,进行有声的语言交流,比关起门来读死书,闭门造车,更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观点偏离,更能碰撞出思想火花,可以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作者 陈全军 向仁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