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改革
学者解读“积极稳妥”背后深意
田享华
公报摘要: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解读:公报在谈到经济体制改革时,使用了“大力推进”;在谈到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时使用了“加快推进”;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使用了“积极稳妥推进”。
在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主任浦兴祖教授看来,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均衡性。
“强调‘积极’是意味着政治体制改革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对它应该有高度的认识;强调‘稳妥’则是表明政治体制改革有敏感性和复杂性,这同样值得我们注意。”他认为,关键不在于如何表述,而是在于实践。
实际上,浦兴祖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类似的表述在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的报告中略有不同,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十四大强调的,十五大强调“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十六大强调“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则是十七大时的表述。
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如果追溯到邓小平的讲话,那么党的文献上已经很多次提及“政治体制改革”,这一领域的改革一直在推进。
但浦兴祖也认为社会对于改革的期待还是相对较高。“改革的切入点还是在于应对‘权力过于集中’,这在邓小平的讲话中就多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也并不复杂,也不会像有些人认为的,一旦改革就会造成混乱或者不稳定。”浦兴祖认为,只有进行改革,才会有真正的长久的稳定。
胡锦涛总书记9月初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
《学习时报》近日刊登文章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不能仅停留于话语的宣示和情感的企盼,而要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有本质性的突破。因此,务实地寻找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务实地选择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与策略,对于今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将更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