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合作,加快交通对接,构筑人流、物流、休闲旅游圈,按照一小时经济区的理论,统筹好区域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联动发展机制。
2.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要突破口,把信息产业发展成新型先导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武汉城市圈近年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应继续保持和巩固光电子产业在全国领先的地位,重点依托“武汉?中国光谷”的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12英吋芯片和多晶硅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同时采取措施,使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加快形成品牌规模和产业配套能力,在武汉市及周边城市形成区域光电子信息产业群。与此同时,机电一体的新型装备制造业在武汉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和较好的产业基础,也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行业,与圈内的汽车、冶金、石化、建材、纺织等支柱产业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我们应重点发展船用设备及船舶、数控系统及加工设备、激光加工机械及成套设备、环保设备、电站及输电设备、新型包装机械、纺织机械和水泥机械设备等,提高装备集成和整体配套能力。
3.以传统支柱产业优化升级为着力点,把汽车、冶金、石化、建材四大行业改造成竞争力强、节能降耗的新型支柱产业
汽车工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武汉城市圈工业的竞争力。要依托已有的优势和产业基础,利用国际合作的机遇,形成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的比重。以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机械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武汉、孝感、襄樊、十堰四大汽车零部件集群。冶金工业要依托武钢、冶钢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板材和特种钢,增强竞争力;把武钢建设成我国具有自主开发创新能力的现代化钢铁联合生产企业,及能充分运用国内外市场和国内外资源的大型跨国钢铁投资公司。石化工业要突破性地发展石油化工和有机化工原料,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稳步发展农用化工,进一步发挥磷矿、盐矿资源优势,建设磷化工、盐化工产业基地。建成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填补中部地区乙烯工业的空白,并大力推进乙烯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及深加工。建材工业要突出抓好新型高档建材产品的生产,积极开发绿色建材产品,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档玻璃,高档陶瓷等“四新两高产品”。
4.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纺织工业要突破性地发展服装行业,巩固棉纺织行业优势,大力发展产业用和专业用纺织品,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完善纺织印染服装产业链,创造知名服装品牌。食品工业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形成米、油、鱼、肉、菜、果、蛋、奶八类优势和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链,着重发展淡水产品等深加工产品。啤酒行业要依托金龙泉、百威等大企业提高生产集中度。白酒行业要按照“优质、高效、低耗”的方向,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5.大力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比重
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优化结构、增加就业、提高效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业和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扶持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做大做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全面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行业,加快流通业态创新。形成机制灵活、结构优化、开放程度较高、功能较为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6.推动跨地域的产业集聚和企业合作,以大产业构筑新型产业空间布局
调整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要发挥县域地区、中心城市和多方面积极性,形成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点线面相结合的产业空间格局。一是把若干个县域地区培育成特色产业发展的活跃点。打造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培育出更多的象仙桃新型轻纺工业、东西湖食品工业那样的工业发展活跃区。二是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规划要求,加快形成武汉――鄂州――黄石冶金建材产业带;武汉――孝感――襄樊――十堰汽车产业带;武汉――潜江――荆门石油化工和盐化工深加工产业带;武汉――仙桃――孝感――鄂州――黄石纺织服装和家用电器等产业带四个现代制造业产业带,构成城市圈内新型工业化的大框架。三是各城市要多方开展产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产业链的高效挂接。以“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的发展理念帮助武汉市实现“腾笼换鸟”,将高耗能、低附加值制造环节转移出去,为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腾出空间,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要做的是着力解决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性问题,促进城市圈内部产业的互通融合。
7.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由于武汉城市圈地处内陆,在接受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上不具备近距离的优势,决定了武汉城市圈不能仅仅被动地等待“辐射”,而是要积极走出去寻找“互动”。要立足“中部经济中心”,抓住“梯度转移”的有利契机,承接先进产业。随着外资经济为主导的第一轮制造业转移已进入中后期,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和土地成本逐渐上升,对新增产业的承载能力和空间不断缩小,部分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部腹地寻求“梯度转移”,武汉城市圈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技术梯度和经济梯度,因此我们要抓住契机,利用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同时,武汉城市圈要积极推进跨省域的企业协作和产业集聚,按照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实施“以投资换投资”的策略,积极参与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产业分工和协作。还应加强与河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的经济技术合作。尽快建设与全国统一市场相衔接的、辐射中部地区的区域性大市场。在中部地区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导,强势企业控股的资本重组、产业融合、相互投资的新格局。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城市圈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1.以产业创新为依托,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对武汉城市圈来说,必须牢牢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巩固和壮大现有优势产业,创新培养更多的新兴产业,提高制造业产业链整体抗风险和抗干扰能力。从战略高度协调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圈内彼此依存、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一是做强主导行业,以建设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和高新技术发展区为目标,将汽车、钢铁、石化、光电科技、先进装备制造业等行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攻目标。二是做大潜在优势行业,如能源环保、创意产业及现代物流产业。大力发展有一定优势的子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航空航天、船舶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中锅炉、风机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电线、输配电、电池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中结构性金属、集装箱、金属丝绳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矿山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中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业。三是做优下游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引进高端制造业,提高制造业附加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