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建宁果业的特色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10-10-13 0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建宁县2000年3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黄花梨之乡”的美称。截至2009年底,全县黄花梨面积已达10万余亩,年产鲜果7.38万吨,实现产值达16525万元,按全县农业人口12.33万人计算,人均梨果收入1340.2元,黄花梨产业已成为该县农业生产中支柱产业之一。
  建宁县如何抓好黄花梨这一特色产业,这是上上下下都感兴趣的问题。建宁1950年2月11日解放,我即随军入城。以后岁月,我在建宁一直从事农村工作。1978年3月调离建宁以前,县里农业上一些重大活动我都有参与。这里讲讲建宁梨业发展、壮大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
  解放前,建宁没有特色水果,更没有规模生产,农村房前屋后、村头道旁、山脚溪边,有零星的野梨、山桃、杨梅、土李等。我经常在想,漫山遍野的山地,难道就长不出好果来?邻县江西南丰盛产全国闻名的南丰蜜桔,一到秋末冬初,整个县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见到南丰蜜桔,真让人羡慕赞叹。以后才知道南丰蜜桔的成功,除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得益于几代桔农的科学选育和栽培。
  为了发展果品生产,1959年5月全县组织了由县、社、队领导、农技人员和一部分有经验果农参加的果树普查活动,还邀请省、地果树专家指导。县里于8月初在城关镇西门大队后山果场召开普查现场会。这个果场原是牧师廖青松私人果园,1956年加入城关西门大队农业合作社。早在1946年、1947年廖青松从福州协和大学苗圃引进早熟“六月雪”梨、晚熟“东包梨”、“棕包梨”等梨品种,1951年又从浙江奉化引进“玉露”水蜜桃和杂交“西洋”李,面积由过去10多亩,至1959年扩大发展到40余亩,由于果树品质较优,管理精细,长势良好,品味颇佳,受到当地人们青睐。这次普查现场会,到会同志除亲口尝一尝已成熟早梨“六月雪”、杂交“西洋”李和“玉露”水蜜桃外,着重研讨建宁气候与发展果树的关系。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建宁地处闽西北内陆山区,东接泰宁,南邻明溪、宁化,西北与江西南丰、广昌、黎川三县接壤,位于武夷山脉东坡南侧,其主干又名杉岭山脉,地处南亚热带北侧,境内峰峦层叠,绵延不绝,南部、东南部有1800米金铙山白石顶,西北部有千米南华山、紫云峰、峨嵋峰;中部丘陵地带,是发展果业好地带,这里,濉溪两岸是河谷平原,东北部地势虽高,但有小平地和冲积谷地,也适宜发展落叶果。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冬季寒流易浸入沉降,气候寒冷,人称“福建西伯利亚”。全年平均气温16.8℃,年积温4900-5069.7℃,极端高温39.9℃,极端最低温-12.8℃,无霜有280天左右;夏季气温日夜温差达11℃以上。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平均(1952-1958年)统计1873.92毫米,但分布不均匀,四至五月多雨,十至十一月雨量最少,春夏有暴雨、冰雹、山洪暴发,沿河田地容易遭受水灾。
  1959年10月果树普查结束后,召开总结论证会。据普查统计,全县有各种果树面积六千余亩(其中集体仅有192亩),全县果树种类有梨、李、桃、梅、茶果、桔子、葡萄、杨梅、柿子、青栆、石榴、枇杷、猕猴桃等十几种,其中以梨桃栽培面积为最多,但品种混乱,绝大多数是野生的,即使是家种的,多数农民也说不上品种,管理粗放,品质低劣,产量很低,要说上好的,唯独城关镇西门大队果园。
  普查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建宁地处高山,从地域、气候、水文、山地等条件来看,非常适应多种果树种植,尤其发展落叶果更有广阔前景。第二,现有果树中,以梨、桃为最适宜种植的品种,但缺乏优质品种,特别是普遍管理不善,缺少整形修剪、水肥管理和病虫防治等,致使现有果树中“站岗树”多,不结果或少结果,单位产量低,大小年现象严重。第三,由于气候因素,冬季霜雪时间较长,早霜与晚霜时有发生,极端低温-12.8℃,不适宜常绿果树发展。第四,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全县没有本科以上果树专业人员,果树知识普及率低,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技术指导。通过普查,摸清了全县果业生产底子,使领导和农业部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今后发展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明确了努力方向。
                    (二)
  1962年秋季,南平地委农村工作部分配建宁县19名大中专毕业的农业技术干部,其中大学本科生8名,大中专生11名;大学生中有3名是学果树专业,其余5名是学农学、植保、土肥等专业。县农业局规定:除财务人员外,不论行政领导和技术干部一律都要下基层驻点包片。但为了加快果业发展,分配在县农业局的两名果树专业毕业生谢幼华、郑泳堂可以例外,特许他们不驻点,根据工作需要,负责指导全县果业发展。
  谢幼华同志,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农民兄弟上门咨询果树生产,他非常认真地答复农民提出的问题,有时农民提的果树问题,说不清,道不明,他就随同农民到实地去指导。对防病虫、修剪整形等疑难技术,他亲自作示范,手把手地教,使农民很受感动。因此,他到县后不久,就成了农民的贴心朋友。
  每逢节日和休息日,谢幼华常到城关西门大队果园里去找牧师廖青松请教,因为廖青松栽培早熟“六月雪”梨品种已有20多年,老廖看谢幼华虚心好学,非常诚信,就给他介绍:这个品种结果枝是短果枝,成熟期在建宁是属于早熟,丰产一般,品质中上,果形属于中小,需要的水肥条件一般,耐贮性尚可,抗逆性较强,单果120–150克,卵圆形或短圆锥形,果皮绿色至黄色,果肉白色,内质脆嫩,汁液中多,七月下旬成熟。幼华经过一、二年观察后,他又向林世聪同学求教,因为林世聪在县综合农场园艺场试种三十多亩的“六月雪”梨,长势尚可,但至第四年还没有见果,因此,谢幼华对全县推广“六月雪”梨放心不下,下不了决心。
  1966年至1968年文革时期,搞串联搞造反,多数同志无心抓生产。谢幼华同志主动要求去县城外塔下劳动教养所的柑桔园去挂点,那里刚种下的50多亩温州蜜桔,经他指导,长得青枝绿叶,惹人喜爱,幼华自己心里也甜滋滋的。谁知1968年冬至1969年春,连续两次强寒流侵袭,温度骤然下降到-6.7℃到-5.2℃,结果温州蜜桔百分之八十多都冻死,幼华看到毁掉的果园直流眼泪,悲痛万分。这也让他在实践中得到了启示,建宁县种常绿果树很难成功,除在家宅庭园内种上一两株观赏外,要吃到果实是很难很难的。
  于是,幼华下决心研究落叶果,特别是早熟梨,组织上派他到浙江、江西、湖南等地考察南方早梨生长情况后,他对发展早熟梨有了新的认识。他在福建农学院王在明老师指导帮助下,先后从浙江省农大、钱江果园等单位收集、引进杭青、菊水、祗园、晚三吉、黄蜜、铁头、太白、黄花、杭江、明月、赤穗、卜多青、今村秋、雁荡、大头梨、康德等十六品种,于1973年进行对比试种。连续几年,谢幼华不辞辛苦,认真负责,不管刮风下雨,按时定点详细记录了果树生长情况,有了多年详细原始记录后,邀请了省、市农业部门有关专家和各县果树科技人员来鉴评,评出黄花、祗园、杭青、太白、铁头、晚三吉、菊水、黄蜜等八个品种,这些品种具有适应性广、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品种优良等特点,非常适应建宁山区大面积推广,尤其“黄花”更为突出。经过多年艰苦摸索,终于找到了适宜建宁种植的优良品种。
                            (三)
  1974年,为了进一步掌握“黄花梨”栽培技术,在全县推广,谢幼华与县良种场场长余养浩合作,在良种场建立黄花梨丰产园二亩,授粉树为黄蜜。定植株行距5×5米,每亩26株,黄花梨栽后三年见花,第四、五年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1979-1982年四年平均亩产3498.5公斤,平均株产134.5公斤,连续几年都邀请领导、专家、农民来园观察交流。“黄花梨”丰产丰收的消息震动了附近杨林、枫源、枧头等村农民,他们亲眼看到了“黄花梨”试种成功。少数敢吃磅蟹的农民,将良种场黄花梨树苗拿回去种在自己的自留地和自留山上,真有先种为快,先种为富的感觉。
  黄花梨是由“黄花”系用“黄蜜”作母本,“三花”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树势强健,栽培管理容易,结果性能好,容易形成短果枝,一般在3月中、下旬开花。嫁接苏定植后3年左右开始结果,盛果期单株产量50公斤,高者可达150公斤以上。果实中大、圆锥形,重150-200克。果梗较强,中等长,梗洼较狭而深,萼洼较广而深,萼片宿存。果皮黄褐色,较厚,果点大而不明显。果心甚小,肉色洁白,肉质细,汁液多,甜味浓,酸味少,风味好,品质上。
  黄花为中、早熟品种,果实成熟期在8月上旬,生长强健,丰产性好,果实品质好,病虫害少,栽培管理容易,比同期成熟的其他品种耐贮藏运输,因此,适应于远郊果园栽培,种皮色黄褐,不如绿色品种美观,果实典型性差。
栽培黄花梨要搭配授粉品种,如花期与黄花相近的“黄蜜”、“新世纪”、“祗园”等品种。
  1977年初,农村还是“以粮为纲”的年代,安徽小岗村的联产承包,分户经营,包产到户已有风声传说。在建宁,种粮还是种果的争议还是很大的,多数人认为种粮是硬任务,只能多种不能少种;种果是软任务,可种不可种,种多种少国家不管,种多了也不能当饭吃。有的农民说:种果要多看少动,不冒风险,等别人种好了,再种梨也不迟。虽然,黄花梨已试种成功,多数人没有亲眼见到,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
  建宁县种果树有很多笑话。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有一位北方部队转业干部,从山东家乡带来20多株苹果树苗,全家人忙了一冬开了近一亩多荒地,种上了苹果树。工作空闲时候,几乎都在那里除草、施肥、浇水,冬天还架蓬防冻,前后忙了六、七年,结果苹果树长得很好,几年后也结了苹果,谁知长出来的苹果,嘴都咬不动。上世纪六十年代,从闽南到山区来的一批移民,从家乡带来龙眼、荔枝、木瓜等树苗,在建宁种上了,却光长树叶不见结果。因此,推广种植黄花梨,农民存在很多顾虑和怀疑是很自然的。
  这次县里推广种植“黄花梨”,接受了过去不讲条件、不讲科学、盲目推广、大呼隆的教训。推广前先造舆论,大力宣传杨林良种场种黄花梨的成功经验,采取“重点试验、层层示范、稳步推进、全面开花”的步骤和方法。由政府主导,计委、农办向公社下达参考指标和推广黄花梨种植计划,要求各公社耕山队种30-50亩;大队耕山队种10-20亩,由农业部门在种前搞培训,巡回指导,技术服务上门,做到面对面学,手把手教。谢幼华同志几乎全年都在全县各社队巡回指导,有时病到了,还继续坚持在基层,受到大家的称赞。幼华同志努力肯干,感动了很多干部群众,全县八个公社、29个大队耕山队当年种上了1522亩黄花梨,为全县推广黄花梨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大面积推广黄花梨奠定了基础。
                           (四)
  建宁县有特定的气候自然条件,有广阔的山地丘陵、高山平原、河谷冲积地带;夏季日夜温差大,萌冬时间长,非常有利发展落叶果树的生长。但长期以来,没有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条件,发挥潜在优势;更没有靠山、养山、吃山、富山的生态意识,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造成山区农村经济停滞不前。1976年以后,虽然有成功培育出以“黄花梨”为代表的果树品种,但由于思想、政策、资金、土地等原因,果业发展步伐依然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神州大地。1980年三明地委在永安召开的全区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冲破“左”的精神枷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放宽政策,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使三明农村尽快富起来。1982年三明地委在全区第二次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农业生产指导上要实现伟大转变:一是由单纯抓粮食转变到同时注意抓多种经营;二是由单纯抓水利建设转变到同时注意抓水土保持与改善大地植被。当时三明地委就对大力发展以山林为主的多种经营提出具体意见:第一,必须把所有荒山包到户,种茶、种果、种树;第二,提倡多种形式发展以山林为主的多种经营;第三,通过多种方式,使群众从营林中尽快得实惠;第四,要大胆使用银行贷款发展林业;第五,发展多种技术服务组织,对林农在造林育林中进行技术、种子、育苗等扶助。地委的决定,极大鼓舞干群发展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生产积极性,在全区很快掀起了种茶、种果、种树的高潮。
  建宁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个机会,决定大力发展黄花梨。广大干部群众欢欣鼓舞,纷纷行动。1981年、1982年两个冬春,全县就热火朝天地开发种植了一万五千多亩黄花梨,拉开了黄花梨产业大发展的序幕。
  一、把梨产业列为建宁支柱产业。建宁在确定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上,响亮提出了“三子”战略,就是把莲子、梨子、种子(杂优制种)作为本县坚持不懈大抓特抓的特色产业,受到了省上、市里的肯定。按照构筑梨子大产业的目标,县里组织有关专家及科技人员进行科学论证,制定了全县梨产业发展规划和阶段性实施目标。谢幼华同志向县委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可行性措施,例如提前建立梨苗供应基地,保证能及时供应苗木,在县良种场建立几十亩梨苗基地。由于及早准备,使1980年、1982年开垦的荒地、山地,不误季节及时种上了梨树。为了调动广大干群发展梨果生产的积极性,不断壮大基地规模,县里在审批山场、苗木供应、资金扶助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梨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实施科技兴果战略。一是在完善县经作站、乡农技站、村果树服务站技术推广网络的同时,相继创办了果树示范场、果树研究所和食品研究所 ,使梨科研、示范、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备。二是以本县专业技术力量为主体,积极与外地对口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推广部门加强协作,先后开展了梨新品种选育、高接授粉花枝、果实套袋、果品加工保鲜等多项技术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例如新的早熟选育“翠冠”梨,比黄花梨早熟10-12天,甜度更好,肉质更脆嫩,外形更美,经济效益比黄花梨高出百分之三十。三是狠抓示范工程建设,培养科技示范户,达到县有千户、乡有百户、村有十户的目标,带动了全县梨产业的加快发展。
  三、实施标准化生产,县里制定了黄花梨栽培技术标准。一是增强有机质肥料。按照“百斤果、百斤肥”增施有机肥料。二是推广生态果园建设。按照“果、草、牧、菌、沼”的模式,推进生态果园建设。三是对果实进行套袋。既改善果实的外观品质,又减少病虫侵扰和环境的污染,提高优质品率。四是综合防治病虫。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安全使用农药。
  四、打造品牌,拓展市场。一是大力宣传建宁早熟梨,提高知名度,到大中城市和大市场举办推介会、促销会、订货会。二是积极争创品牌,在2000年3月成功申报了“中国黄花梨之乡”,2003年黄花梨被分别荣获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称号,2007年黄花梨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三是维护名牌,梨成熟季节,由政府出面,组织工商、技术质量监督部门抓品牌维护,规范包装。四是拓展销售市场,组建了黄花梨信息服务中心,在各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健全销售信息网,指导销售工作。
                (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宁历届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发展,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全县形成了莲子、梨子、种子三大产业,搞活了全县经济。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发展壮大“三子”产业,几十年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抓。以发展梨子产业为例,县党政班子一届又一届,主要领导一任又一任,始终如一地把梨子当作重点产业来抓,努力把梨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建宁黄花梨发展已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一、面积与产量独占鳌头。从改革开放以来,梨产业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黄花梨在我国南方地区,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市场占有率占全省首位。除十万亩黄花梨以外,还有2万多亩猕猴桃、黄桃、蜜桃等。
  二、梨业的品种结构逐步优化。在原有黄花梨、杭青、新世纪等梨种的基础上,扩大新品种的范围、数量,先后从浙江、湖北、湖南、山东、台湾等地引进“翠冠”、“西子绣”、“清香”、“丰水”、“台农二号”等80多个品种,建立了区域试点3个,筛出“翠冠”为主栽品种。近几年,通过高接换种技术,扩大新品种种植规模,逐年改变了以黄花梨为主品种的格局,形成了早熟品种以“翠冠”为主,中熟品种以“黄花”为主,晚熟品种以“晚三吉”为主的品种布局,错开上市,有效地避免了原来梨果过于集中上市造成的价格下降。
  三、产后处理能力提升。着力抓适时采摘和分等分级,规范包装,并引进水果先进加工设备,不断提高科技含量,生产能力大为提高,现已开发了黄花梨果汁、果醋、蜜饯等系列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四、产业链不断延伸。梨产业的发展给全县城镇企业创办发展注入了新生机,一批围绕梨产业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企业应运而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农村富余劳力就业转移提供了新门路,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全县从事梨种植、销售、运输、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的人数达2万多人。
  五、创新机制,推进产业化进程。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求发展”的原则,组建了黄花梨产业协会、黄花梨专业合作社。这些协会、合作社外接市场拓展销售,对内联基地指导生产,定期组织召开市场分析会、各个环节协调会,研究产业发展对策,提高了梨业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
  (作者为离休干部,曾任中共宁化县委书记、市林委主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粉丝

79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