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丰厚滋养。凡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中国人都应该把阅读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作为人生的必修课。笔者就此谈谈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方法。% u6 E, I& M* ~- i; G# Q) u
原典钻研法- d5 f- \8 b2 t- y1 a2 Z
现在研究解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书籍非常多,这些书大多良莠不齐。因此要选择经过时间和读者检验的权威著作来读。当然,最好还是钻研原著经典。但是,大多数经典不可能像通俗小说那样引人入胜,阅读它们可以说是对读者意志力和理解力的一个考验。马克 吐温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都希望自己已经读过,却没有人愿意去读的东西。”每一部经典都是一个精神的富矿而且魅力无穷,正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指出的:“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一部《易经》,治国的人从中看到的是安邦之策,打仗的人把它视为兵书,医者视它为医书,修行者视它为仙书。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0 v8 }! V* X4 J0 M# d( V# k 有的经典诞生于2500多年前,文字难免艰深,唯有逐字逐句阅读反反复复阅读方能真正了解古代经典本来的思想,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不联系上下文的意义,不联系作者思想体系来理解,就很容易望文生义,最终甚至会得出与作者思想相背离的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研读原著经典。恩格斯在1890年写给柏林大学学生布洛赫的信中曾指出:“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 c+ Y ]. j2 z& \2 U0 j u/ B4 U& ~
循序渐进法5 b/ k; s- Y: B" o4 S* a" ~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是阅读经典最常见的方法。我国传统启蒙经典《三字经》对此法有具体清晰的表达:“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小学终,至四书”,“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之后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刘成章说,民国也好,更早期也好,语文学习都是先从《三字经》《百家姓》的生字学起,进而学习《声律启蒙》进行词汇训练,学生经过这一番训练,再进入《文选》学习经典著作。
5 W" g- A1 U4 H" L) Z: C 躬身践履法 h6 l+ c% D* S; [
梁启超所谓国学关于德性的学问,实则是文献的学问的升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德性的学问是“为己之学”,“为己之学”即砥砺自我之品格、德行,以臻于圣贤所谓的“君子”人格。我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其关键之处也在于它本质上是一种躬身践履的学问,是一种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学问,并不局限于书斋。在具备扎实的文献学问的基础之上,应有“民胞物与”的情怀和“再使风俗淳”的实践。 R E2 V7 X* r- d* x7 l# u+ ~$ w
袁行霈教授在《国学研究》发刊词中指出,不管愿不愿承认,也不管是不是喜欢,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之中,并以自己的言谈行为显示着这个传统或优或劣的特色。而国学作为固有文化传统深层的部分,已经渗进民众的心灵,直接间接地参与现实生活。因此,有识之士莫不疾呼弘扬我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辅助现代化事业——这实在是远见卓识。作者:瞿孝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