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浅析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策略

[复制链接]
注册测试 发表于 2010-4-21 08: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没有最佳模式 只有理性选择
——浅析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策略

王 维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从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出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共克时艰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而“学习型政党”与“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学习型组织”(LearningOrganization)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的一种管理理念,是指面临外在环境剧烈变化的组织,通过力求精简化与扁平化、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提升、组织再造等战略和行动对策,来增强竞争力,排除威胁组织效率和事业成功的诸多“障碍”。“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处于东方文化圈的我们如何正确领会是个关键问题。对此彼得·圣吉有句非常精妙的论述:“如何用两个字定义学习型组织,就是创新;如何用四个字定义学习型组织,就是持续创新!”

那么,如何来建构“学习型组织”呢?应当运用什么样的战略与策略呢?彼得·圣吉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建设学习型组织从来就没有灵丹妙药……没有处方,没有固定的所谓三步曲,也没有什么七步法。”从世界各地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实践看,也是“月映千江水,千江月不同”。也就是说,构建“学习型组织”没有最佳模式,只有理性选择。但彼得·圣吉也通过对实践中所积累经验的综合、归纳,分析建设“学习型组织”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战略眼光思考和行动,概括出“学习与工作的结合”等8种战略与策略。现加以浅析,与大家分享。

一、学习与工作的结合

这被认为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第一核心策略,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学习(理论)与工作(实践)相辅相成、不可脱节,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切忌纸上谈兵。二是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专业性的还包括其他方面的。陆游在《示子遹》中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诗外“工夫”就是指生活中处处有创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三是重视“反思”性的学习。“反思”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人通过反省心灵的活动和活动方式,获得关于诸如知觉、思维、信仰等观念,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本质,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人们普遍地把反思或反省视为对自己的思想(认识到不足)、心理感受(戒骄戒躁)、心理历程(人生观与信念的形成)的解剖和思考。“反思”被认为是知识的来源之一,是“创新”的原动力。不少人认为工作这么紧张,没有时间学习。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磨刀”是在“知不足”的基础上起到了“进修”、“提升”、“充电”等持久学习的功效。

二、从现有条件和人力出发

这是指必须熟练地处理组织内部不同“价值观”支配下的各种“力量”的关系。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组织也是现实存在的组织,构建“学习型组织”要对现有条件下的组织和人进行“改造”,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或入手,不能指望存在“理想”的状态、条件和最佳组合。同时,从“价值冲突”的高度来看,在某种观念和意识下产生的问题,是无法在原本的观念和意识下解决的,必须在团队“协同校正”的学习中转变观念和意识(改善心智模式)后,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三、学会双向交流的文化能力

“成功案例不一定能带来进一步的成功”,一些“成功往往使创新者陷入麻烦”,“问题的根源之一,恰恰是创新者自己的激情和热心”,因为,当其不能吸引志同道合者来分享这种激情时,就会使人产生盲目性。创新者要建设“学习型”和开放性文化,往往会感受到身处两个世界:一个具有全新的观念;一个则被现有组织中占主流的、更传统的观念支配。推广全新的观念将会遭遇到陈旧观念的抵制,这就要求创新者具备“双向交流的文化能力”,能够在不同世界之间有效地来回转换,并遵守每个世界的基本运行规律。

四、建立演练场

“演练场的理念来自以下简单的事实:没有练习的机会,是很难学会新东西的。”当人们听到“学习型组织”的时候,往往会习惯性地想到课堂教学、听报告、培训班等“经典”性的听讲和思考的做法,而不是演练性的“做事”的实践。“没有演练就没有学习”,任何一位成功的运动员、艺术家都要经历持久刻苦的演练。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与核心业务联系起来

“成功的学习实践者要想产生大规模的影响力,就要学会与组织的核心业务联系起来,并且是在最深层的个人和集体的身份认同感方面联系起来;还要学会组织最自然的价值联合创造方式。”要明确组织和个人的定位,即一个组织或我(们)是“谁”、“代表”什么。这正是“创新”的原点,不然就会让人“无法辨别前进道路上的两个微妙的障碍,而且受到限制:他们未能足够地深入自我,发现自己真正的心灵召唤”。这样的人只会追随“好理念”而不能激发自己的热情;“同时,他们未能足够深入组织中,发现它究竟代表什么”。这样的人会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明确了我(们)是“谁”、“代表”什么,就会以最自然的方式产生新的价值源泉,建立起新的“共同愿景”,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组织进行持续创新。

六、建设学习型社区

“学习型社区”是指以提高社区居民整体和社区竞争力为建设目标的社区。当我们自己的深层问题和愿望与组织的内在本质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在共同目标和价值的基础上,领导者与之协调融合的、新的学习型组织和人际关系网络也就建成了。这也就共同发现了一种新的集体智能汇集的形态和方式,提供了一个智慧汇集的平台。当集体认同被凝聚,对世界产生新的想象,志同道合的感动也就油然而生,众人的集体智慧便能够自然汇集,成为一套富有弹性的实用讨论流程:既可以带动同步对话、分享共同知识,又可以有效地在对话中为焦点议题创造新的意义以及各种可能,更能对未来产生改变的行动力,甚至找到新的行动契机。

七、与“对手”协作

它的本质即包容“多样性”。如果说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是“第一核心策略”,那么“与对手协作”则是“关键策略”。这对于领导者来说,必须“成为一项指导思想和原则,它超越政治的正确性的姿态,也超越仅仅从感情出发的境界”,推倒“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藩篱,构建包容“多样性”的组织或团队。“通过合作伙伴来增加观点和视角的多样性,是战略变革的关键杠杆之一”,这也就避免了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的做法。“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思考方法、沟通方法以及待人接物的行为模式”,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成为“志同道合”者。

从哲学上分析,宇宙间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对立斗争的一面,又有共存、互补、兼容的一面。世界正是由于事物内部和不同事物之间既对立斗争、又共存互补兼容,才构成了事物丰富多彩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包含其中的普遍性与同一性,并推动事物不断地在多样性、差异性与普遍性、同一性之间矛盾运动,整个世界是朝着多样性方向发展的。

“多样性”的前提是承认“差异性”。差异是产生矛盾的基础,但是差异并不必然导致矛盾的冲突,在很多情况下,差异是和谐的前提。以音乐为例,在差异中求和谐是音律之学的要旨。七音八调是差异之声,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也各有千秋,通过乐师的演奏和指挥家的指挥,最终将这些差异之音合成优美悦耳的和谐之声。正是多种要素、成分以及部分之间的协调相处、和睦共存,才构成整体性存在着的事物的和谐。

我们对多样性的理解还可以从社会层面作更广泛的认知。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人类世界必然是多样性文明的统一。人类是统一的,其统一性主要在于“人”这一物种的单一性。人类也是多样的,其多样性主要在于文化的“差异性”。而所谓文明的包容性,正是指不同文明在同一开放体系中彼此互动、相互贯通、吸收和借鉴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看,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是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是相互比较、交流的过程,离不开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引导;人类文明从横向的共时性角度看,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构建的功能,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是并行不悖的。没有各国、各民族多样性文明的共存,没有多样性文明的特色性、差异性和矛盾性及其相互间的交融和包容,就谈不上世界的和谐性。和谐意味着多样性,单一性无所谓和谐。和谐世界的理念要求尊崇多样性的文明,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也是具有生态学和人类学启示的重要观点,更是避免个人、地区、民族和国家之间“社会矛盾”和“文明冲突”必不可少的策略。总之,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状况是多样性文明的共存。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学习型组织”正是通过“容忍多样性”对组织内部的差异进行调节,才形成和谐之音的。

八、开发学习型基础设施所谓

“基础设施”,指的是组织运用各种可用的资源(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来支持成员工作的机制、途径、渠道等。建立“学习型组织”必须大胆进行基础设施创新,以促进学习。这些创新包括组织结构调整、工作流程重组、实施新的奖惩制度、重建信息网络等。知识管理是建设“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目的是有效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并保证知识的有效利用和传承,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流程和制度,以保证不但能够学习到新的知识,还能够将知识加以保存和利用。

开发学习型基础设施是为了“保学习实践不至于成为偶然发生的事件”,其关键在于“学习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与“组织运作机制有深层的耦合”。“‘学习型组织’不会只停留在口号和标语的层次”,那些在“应对复杂性能力上取得进展”的组织,“哪怕只有微小进展,都将会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

总之,我们既要承认《第五项修炼》中关于“学习型组织”的重大创新性贡献,又要破除对它的顶礼膜拜式的迷信,而应该在把握“学习型组织”实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工作和学习实际,寻求构建“学习型组织”更有效的方法,实现其理论和模式的创新,这就有了所谓的“第N项修炼”,这也是“持续创新”的必然结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6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