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让隘路变坦途 " {: G9 R, w8 H; @" V2 h1 K# W8 l* T
座山区县城建国60年交通巨变速写
4 [% n9 i7 q, X , U+ n$ t+ |8 [5 x g2 W
连允东
, e e% u9 e1 d+ U“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30年初,毛泽东同志率红四军转战赣南闽北时写下的《如梦令·元旦》一词中,描写出了当年宁化行路艰难、交通闭塞的真实情景。
) Y+ [* v. f4 Z& c宁化,地处闽西北边陲、武夷山东麓,是客家祖地、著名革命苏区。它毗邻赣南,是福建沿海及粤东地区通往赣南的交通要冲。在隋唐年间,宁化只有一条直通赣江、顺流“泛筏于吴”之水上运输通道。而后,才有东通清流以及北从安远往建宁的航道,分别汇入闽江。即使有水道,但因河道狭窄,滩多水浅,竹筏小舟行驶相当艰难。境内峰峦叠嶂,山路崎岖,陆路运输只有靠人力肩挑步行,艰苦跋涉。当时民众中流传着一首民谣:“路行一日草鞋两双不足百里,肩挑八十路行一日难达五十”,道出了陆路行旅的艰辛。
2 |9 W; o4 S* J' j8 I0 c. N民国时期,偶有江西、浙江的独轮(木轮)车入境宁化,长途贩运。直至民国24年(1935年),方动工兴建宁化至连城的首条37公里长的公路。但因施工质量低劣,这条公路时常出现路陷桥断,无法正常通行。有路等于无路,并没有给当时的宁化带来多少好处。
- K+ B6 H" b# b9 o% T) [宁化是个产粮县。由于交通极其不发达,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这个县的农副产品及山珍土特产因运不出去而价格低贱,外来生活用品及工业品也因很难运进而昂贵异常。因此,大多数宁化人民还是过着“番薯、擂茶当饭饱,棕衣当被盖,火笼当棉袄”的困苦生活。
% V- \2 N( N w0 P& N) z新中国诞生后,当年曾为革命立过“大功”的绵绵大山,已渐渐成为阻滞宁化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宁化人民认识到,只有修路才能改变家乡的落后状况。建国60年来,宁化人民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了公路建设的三次跨越。 ( u' Z7 {6 T9 t, i" O9 [
解放初期,宁化人民以“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形式,向落后的公路交通宣战。缺乏技术力量和测量仪器,缺乏资金和材料,他们就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制造了三角测量板、圆盘、测量器进行勘测,用花杆、皮尺勘定公路中心线,测量出工程量,而后进行施工。修路工具就是钢钎、洋镐、锄头、畚箕加扁担。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们凭着勤劳的双手,坚硬的脚板,厚实的臂膀,辛勤的汗水,先后修筑了穿境而过的省道福五线、建文线、洋万线,通车里程达1070公里。接着,开始修筑村间公路,使全县9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公路密度达46公里/百平方公里,县境内客车营运里程达414公里。就这样,宁化人从此结束了调运粮食、运送物资靠肩挑背驮的艰难历史,实现了宁化公路交通史上的第一次跨越。
, \" ]8 p8 l3 t. I7 y改革开放后,宁化迎来了发展新机遇。随着宁化区位的前移,经济的日益繁荣,又给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闽、粤、赣三省途经宁化的车辆与日俱增,加上本县的机动车辆也达到3000部,而现有绝大多数的公路都是“大跃进”年代贯彻“地、群、普”方针修建的,公路等级低,线型差,坡度陡、弯道多,同时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行,已造成许多路段的路基严重下沉,大型集装箱车很难入境,众多外商和港、台商人面对美丽富饶的宁化只能望路兴叹。公路交通严重滞后,已成为宁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突出的“瓶颈”。
, ?3 R! D0 u1 X/ a1993年,宁化县委、县政府决定把“突破交通、解决瓶颈”作为经济发展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从当年起,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用3年左右时间,拓宽福五线、建文线、洋万线,打通淮土、安远、河龙、济村等乡镇与江西接壤的4条邻近乡村“断头路”,实现宁化公路建设史上的第二次跨越。 : F% X8 b0 D/ I, c T
为早日变蓝图为现实,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宁化人民,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投入了公路“先行工程”的战斗。广大群众也倾情相助,出现了不少工程为修路主动让出良田、自发砍果树、主动拆房屋以及捐款捐物的动人场面。而在工地上,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拖拉机往来奔忙,日夜奋战。全县31支施工队还开展了你追我赶的比安全、比进度、比质量的竞赛,劳动的号子声、车轮声和愉快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劈山修路、跨水架桥的动人画卷。 ! Z0 r4 C/ ~4 h0 ]
1994年8月,宁化人民终于用辛勤汗水换来了“先行工程”的第一张捷报:福五线出省道宁化城关至五里亭路段全长31公里柏油路全线开通了。接着,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在1994年11月至1998年9月间先后完成了8项“先行工程”建设,共投入资金1.52亿元。这些工程竣工后,北连江西203国道、南接连城朋口的205国道和319国道,交通滞后的状况得到改观,宁化至厦门、漳州等口岸的运输条件也大为改善,基本上实现了“接轨闽东南经济,活跃闽粤赣三省”的经济动脉,实现了干线路面等级化和路网结构化,为宁化县改善山区交通环境,大力推进新一轮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D/ y# m" L# x8 w: m# r
2005年底,国家交通部确定的3个“红色经典景区”公路建设项目,宁化被列其中。宁化人再接再厉,共投资3.1亿元,按二级公路标准改建3条近百公里“红色旅游公路”,并于2009年初全面完成。至此,可以说宁化公路建设实现了第三次跨越。 9 C; g3 Z4 g4 X* X% X' ^9 b
更可喜的是,宁化人民盼望已久的永宁高速公路于2008年12月开工建设。其在宁化境内全长123公里,总投资92亿元,是国家高速公路网重点干线泉州至广西南宁横线的组成部分,也是福建省“三纵四横”高速公路骨架网布局第三横的西段。它是一条联系我国华南、华东地区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交通走廊。目前各项建设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宁化也将结束没有铁路的历史。浦城——建宁——龙岩——梅州铁路,将过境宁化。在宁化路段有43公里,总投资35亿。这条铁路计划2010年开工建设。
4 G& V% Z9 Y( ^" c) J2009年 1 月 9 日,这是宁化人民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处于偏远山区的济村乡湖头村终于与外界公路网实现了联通。至此,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宁化县终于实现了100%的乡镇和100%的行政村都通了公路,全县公路总里程已达1754公里,修建桥梁274座,且硬化率和通客车率均达100%。 . s0 _- X, n/ s2 X/ S3 V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交通的日益便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快车道”。以2008年为例,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38元,比2007年增长14.4%,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7.17亿元,比2007年增长14.5%。农村公路交通面貌的改善,让许多昔日的穷山村面貌焕然一新。如淮土乡大王村由于实现了组与组通公路,村里的土特产“茶油”大量运往外地销售,同时办起了“生猪养殖有限公司”,年出栏生猪5000头,年经济收入达250多万元,仅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就达3420元。还有泉上镇谢新村,因通了公路,村民办起了“休闲山庄”,经济效益颇丰,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2008年村民人均收入达4700多元。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村容村貌。山门大开,外商不再“望路兴叹”了,纷纷前来宁化投资办厂。如今,在公路主干道两旁,新楼林立,工厂企业蓬勃兴起,著名的企业闽宏矿业有限公司、石磊矿业有限公司和春辉茶业有限公司、福建鑫宇金属有限公司、南宁针织有限公司等等在宁化安家落户,宁化人民的富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兴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