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化软实力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王良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是执政党第一次在党代会上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充分表明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了重要战略位置,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文化多样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信心,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厘清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特征
“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1990年他在美国《政治学季刊》上撰文时首次使用“软实力”一词。一般认为,软实力是相对一个国家的人口、资源、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而言,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其主要内容是文化吸引力、民族凝聚力、道德规范等,它的作用是经济规模、基础设施、军事实力等硬指标所无法替代的。其中,文化软实力是民族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软实力和硬实力一道构成国家的综合国力。
认清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指出了要科学辩证地看待我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性资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粘合剂,一国民族文化在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激励斗志等方面的作用力对国家软实力的发挥至关重要,因为综合国力的形成实施首先需要作为个体的公民服从国家价值观,使整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和整合力,从而达到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只有这样,国家才有能力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以“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所焕发出来的魅力,是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的根本所在,是中国提高软实力的重要源泉。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相互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它肯定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不强求整齐划一,承认各方的差异,认同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在改革攻坚社会利益矛盾比较复杂的阶段,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努力与各国致力于共建和谐世界。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出来的优秀东西,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这些成就深刻打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烙印,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当然,外国先进的文化和知识,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营养因子。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华文化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吸取各种文化的营养。我们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很大原因也是吸收了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一切先进文化成果。
但是,文化资源丰富的现实并不必然意味着我国已经建成文化强国,文化资源转化成“生产力”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仍然还存在一些“软”的地方。首先,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整合能力不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发展形成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融合于民族性格,渗透于国家意志之中。无论在塑造核心价值体系的手段上,还是框定价值目标的内容上,通常表现出文化发展的短视与功利主义倾向,使核心价值观因经济社会变迁而受到忽视。其次,文化产业供需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文化产业以往多以国有企业为主,距离市场主体地位有一定的差距。民营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单一,处于小规模粗放经营状态,致使文化产业这个“板块”显得颜色过于单调,范围过于狭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最后,文化产品的市场传播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有限。在现代社会,一切关于思想文化的有效传播、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经济的实现,都只有通过和借助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手段方能实现,而我国文化产品的传播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尚需提高。
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几点建议
一是着力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文化软实力通常表现为国民向心力、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国民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对于一个地域辽阔、拥有13亿人口的多民族大国来说,只有紧紧依靠牢固的政治基础、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层面的东西,才能筑成牢不可破的思想万里长城。失去这个核心价值,国家只会陷入人心涣散、社会失序状态。我们要把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接受、自觉遵守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是加快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是解决新时期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内在要求,是始终实现党的宗旨、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规范有序的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和中坚作用,壮大产业规模,使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增加。要加大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强城乡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要实施文化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力和文化创新能力,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文化不能再囿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要深刻认识新闻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核心作用,把提升国家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的中国媒体品牌,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加强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要不断活跃和丰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贯彻落实文化“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办好在友好国家的“中国文化年”活动,支持世界各地孔子学院、汉语研究中心的建立建设,使之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加强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