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闽台缘”为平台弘扬闽南文化
徐伟福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已列入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对福建来说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业,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利用与台湾之间无可比拟的地理优势、人文血缘联系,利用与接受台湾的经济辐射,使海峡西岸成为祖国大陆的又一个经济繁荣区。
发展经济是硬道理,没有经济做基础,一切上层建筑都像是海市蜃楼。可是发展经济并非终极目标,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与文化应该是缺一不可的两翼。泉州作为海峡西岸中心区,肩负着在发展经济、弘扬文化方面“走前列”的光荣使命。这是因为,第一、泉州的民营经济发达、民间创业活动旺盛,经济总量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有条件、有能力发展得更快更好些。第二、泉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责任、有义务大力弘扬闽南文化,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
从现实情况看,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努力地抓经济、谋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十分显著、有目共睹,相形之下,弘扬闽南文化这篇文章还显得逊色。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打造一个更高层次更大的平台来展示闽台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2006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落成于泉州可谓适时而建,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整体布展以“闽台缘”为主线,特别是它的主轴:两地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为闽台“五缘”,准确地涵盖两岸血肉关系,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可以作为泉州和福建弘扬闽南文化的一大平台。
“闽台缘”博物馆是不可或缺的阵地。因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方性博物馆,而是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是独具特色的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所以,我个人谨提出几点建议:
(1)政府有关部门在安排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时,完全有必要给予适当“关照”,例如每年可定期举办“闽南文化”系列专题论坛。或承办“海西经济区论坛”、“海峡西岸农业论坛”、“海峡西岸旅游论坛”等等,或举办高规格的大型文化活动,广泛邀请海外华人、华侨、台胞、港澳同胞参与盛会。这样,既切实地发挥闽台缘博物馆的多功能作用,也有助于“海西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
(2)以“闽台缘”博物馆为龙头,加强它周边的文化旅游资源的规划和挖掘。把周边著名的天妃宫、关帝庙等传统宗教圣地和郑成功纪念馆、施琅故里等纪念性史迹,整合、开发,打造成为一条精品的闽台缘旅游线路,独具特色,面向海内外游客,这也是一条确实可行的举措,关键是政府的支持与推介。
(3)经常性地举办面向海峡对岸青少年一代的“闽南文化”特展。弘扬闽南文化,同时要特别注重海峡对岸的青少年一代。第三代对中华母体文化的认同显得疏离。在这点上,政府角色不光不能缺席,而且应该抓紧并引起注意,尽管有机会融入大陆的百万台商,深明20多年的改革开放,祖国已经以大国身份昂然进入国际政治舞台。然而,相对台湾2300万同胞,大部分人、特别是青少年仍因长期受台湾当局“负面宣传”策略,企图使“文化台独”在他们那里占有市场。这是我们当今面对的不能漠视的迫切问题。如何吸引、争取台湾青少年一代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从长计议。
(4)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弘扬闽南文化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夯实经济基础又需要从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上去找出路。泉州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可谓是一个取之不尽的“金饭碗”。法国巴黎的一个艾菲尔铁塔、意大利的一个比萨斜塔成了该国一张含金量极高的名片,吸引了世界的无数游客。而泉州的东西塔,其建筑历史、建筑成就丝毫不逊色,但却无法与前两者比肩。关键的一条是我们不善于策划,不善于营销,更深层的原因是,现有的管理机制,无法使优质的“文化资源”变成优质的“文化资本”。今天,中央已非常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把它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泉州有条件先行一步,市政府应筹谋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壮大我市的文化产业。可行的路子之一是,加强同台湾文化产业界的合作,物色、吸引优秀人才前来,深度利用开发泉州市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从事动漫产业、演艺产业、设计产业。政府可借鉴前几年搞科技园区、孵化基地的经验,促进泉州市文化产业加快发育成长。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升经济总量,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前提;而弘扬闽南文化,对增强大部分为闽南后裔的台湾同胞,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着不可或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