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改革,中国走的是以渐进式为基本特征的改革路径。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每项改革都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胶着状态。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受美国百年前“进步时代”启发,提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条新路径:通过财政加强、改进管理的角度,来推动中国政府的善治。
2009年5月被聘为“新余市经济发展顾问”,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到《发展论坛》,也是这一次偶然的机会,爽快的答应了我们的专访。下午的飞机回北京,午餐后,顾不上休息,短短的一小段时间,贾所长笑称:“你们可真会见缝插针啊!”
《发展论坛》:首先,我们非常高兴和荣幸地请到贾康所长作客这一期的“人物专访”。作为我们新余市的经济发展顾问,请问您对新余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概印象?
贾康:新余市这几年发展非常快,比如2008年,市里十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列全省前三位,其中十项列全省第一位。其中生产总值402.3亿元,增长17.1%;财政总收入55.07亿元,增长32.5%,地方财政收入26.09亿元,增长35.5%,分宜县、渝水区财政总收入均超过10亿元,财政总收入过亿元乡镇由3个增加到7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3亿元,增长2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6亿元,增长30.4%,销售收入761.9亿元,增长49.1%。政府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注意了惠及民生,近年来新余市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38元,增长20.1%;农民人均纯收入5907元,增长17.9%。
结合新余市的特点,我们应该继续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大做强三大产业和三大工业园区,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帮助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多措并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抓好节能减排,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现“三年大变样、五年一体化”。
同时,我们应该延续优良传统,努力为民办实事。新余市确定了2009年的发展重点,市里要求办好70件实事,我仔细看了一下,都是涉及到就业、教育、卫生、社保等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前瞻性上,新余是走在前面的,我相信新余明天会更好。
《发展论坛》:这些数据您都记得这么清楚,我们非常感谢您对新余发展的如此关注,能请您继续谈谈新余的远景发展么?
贾康:我是看了你们的政府工作报告,才了解到这些数据的,但是说实在的关于新余具体发展的微观方面的规划,我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可以面世的东西,所以也不好通过大众传媒来公布,可以肯定的是,这会是我日后作为“顾问”的重要工作了,我想,国家的宏观政策的灵活掌握与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先要掌握好用宏观精神指导微观,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right border=0>《发展论坛》:说到宏观,您认为积极宏观政策的效果如何?对整个经济体作用?
贾康:已经过去的几个月,国民经济数据大致符合原来的预计,扩张性宏观政策的效力正在显现。从采购经理指数、经济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和汽车销售量、住房成交量、铁路运量、港口吞吐量以及投资(包括新开工项目)、消费的数据来看,都是向好的,有利于恢复和增强信心;外贸出口形势仍然严峻,但月环比的降幅已明显收窄;信贷增量非常大,同时物价已处于低位,表明通胀压力消解,而通缩亦有望得到积极防范。在物价继续负增长、未形成企稳局面之前,我们还不必担心通胀方面的问题。如不出大的意外,我国国民经济将于今年顺利地从“前低”转为“后高”。
《发展论坛》:即便如此,我们很多企业对经济的前景还很担忧,看不清前面的路,对于中国经济全年的走势,您怎么看?
贾康: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再次启动,其内在逻辑与1998年相似,都是在我们主动向下调整的“软着陆”过程中,突遇外部大冲击的叠加而导致经济过快下滑,使财政政策有必要转为扩张来作应对。但这一次,如果说有所区别的话,客观因素方面是外部冲击波的力度更大,主观因素方面是我们更有经验,更具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考虑着力点更全面,也更有条件调动市场的机制来呼应政策转型。我们有充分的、基于经济基本面和综合实力的信心,抵御外部冲击,维护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把短期政策操作与中长期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的目标,比较好地结合起来。
在积极财政政策的贯彻中,我认为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领:
一是在总量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呼应,适度扩张,给突遇寒流的经济增温供暖。有必要较有力度地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增加赤字规模--在这方面我们不论从名义指标来看,还是从实际公共部门负债的综合考量来看,都还具有足够运用的安全空间。
二是总量扩张要特别注意优化结构。优化结构的要领是要区别对待。大力强化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增加有效供给。对于与“三农”有关的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建设;交通与能源、原材料方面的重点建设;贯彻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建设;支撑改进基本民生的各类事项;支持走创新型国家道路的项目和投入;都是应借机加大投入力度的重点,可以改善企业预期,解除社会成员后顾之忧,消解“矛盾凸显期”的一些突出矛盾。这种政府区别对待、突出重点的“供给管理”在我国需要长期注重,但在政策扩张期更可以加大力度,多办些想办尚未办、或力度可加大的事情。
三是抓住时机,实行结构性的减税和税制改革,服务于长期的市场建设和机制转换。这方面的代表性事项,减税首推增值税转型,可以更好地使企业积极承担市场投资主体角色,提高有机构成和加快技改、升级;与增值税转型配套推行的,可考虑资源税的重大调整,虽然这会使初级产品价位上升,但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更珍惜地而不是粗放、挥霍地使用资源,并且更积极地开发节能降耗的工艺和技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四是多方协同配合,积极推进调动市场潜力的政策性融资。在1999年的时候,开始由长期建设国债所筹资金拿出200多亿元用于大型企业技改贴息,即是带有政策性金融性质的“四两拨千斤”式调节,资金量至少可放大十倍。这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中,应纳入考虑的政策性融资工具,可以首先积极运用贴息,并可以更加多样化,即更多运用BOT、信用担保、政策优惠贷款等方式,支持三农、中小企业、经济增长点和创新活动。
总的看来,根据1-5月的数据,2009年中国经济将会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更多的判断要根据今年下半年的情况,因为这个不确定性主要是来自外部。如果中国经济今年二季度以后稳步走高,之后就是掌握力度的问题,而不会再出现转折性的下滑,当然这期间也可能会有波动。
《发展论坛》:以财政作为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关于财政扁平化和政府间事权的划分,您的见解已家喻户晓,您能详细谈谈这方面内容吗?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left border=0>贾康:基层财政的困难之所以说它牵动着体制全局,因此基层财政也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总结一下,首先它联系到我们的财政层级,然后联系到我们的行政层级,然后它联系到我们各级政府自己的合理职能和合理的事权划分是不是到位。这么多层级的政府,怎么样使它们的职能既不越位、又不缺位,这个技术性的事情,已经提升到一个非常深刻的、联系整个市场经济能不能够积极有效地健全起来这样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而且它还联系到,在这种五个层级的政府架构之下,它的各级的政府的事权不能够合理化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有没有可能进一步打开它的空间。在中国现在渐进改革走了将近30年之后,很多人都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一方面政府自己的事权职能要合理化,另外一方面,要使市场能够进一步地、充分地规范化、透明化,充分地发育。这些事情相互之间的对应性,已经上升到从经济管理体制到行政管理体制、到相关的政治体制的配套改革层面来考虑,才能够得到一个通盘的把握。
财政扁平化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我的基本看法,是现在的问题集中体现于省以下并没有真正进入分税制状态,对策思路是“标本兼治、治本为上”,在缓解基层困难、改进转移支付的同时,注重推进财政层级“扁平化”的“省直管县”、“乡财县管”等改革,进而在中央、省、市县三级都形成按“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原则的上下贯通的分税制,再配上中央、省两级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从而实现基层困难的有效解决和地方政府行为的有效转变,达于长治久安。
有了扁平化的政权、事权、财权、税基的匹配,后面就能有一个现代意义的分级的预算,于各个层级上,以现代意义的预算来追求公共财政所追求的所有的理念、目标,通过这样一个现代意义的预算,来履行各级政府应该发挥的调控职能。这样的一种我们值得追求的前景,是和中国建立统一市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形成匹配关系的今后财政改革的一个基本的对策思路。
市和县放到一起,也有中国的历史经验可循。自秦始皇实现了中国大一统的这个基本格局之后,两千多年来,历史学家们发现,最稳定的行政层级是县级,把这些考虑放在一起,我们有国际经验可借鉴,也有国内的现在的一些试验给我们启示,所以我们认为,以扁平化改革作为系统的改造现行财政体制的一个切入点,是非常值得看重的。
财政的这种改革对于全局的贡献,是可以观察到的,但另外一个方面,它又必须得到全局中其他的方方面面的配套改革的支持。要真正地贯彻实行这种扁平化为前提的财政体制的深化改革,必须在其他的行政管理体制、我们的市场制度的建设,还有基本的财产制度的完善等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