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县域经济] 加快市区经济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复制链接]
县委办公室 发表于 2009-7-20 08: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它认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在不同部门、行业或地区,是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的。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生产中客观存在某些推进型产业,亦叫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另外,区域经济学家们还进一步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也是不平衡的,发展较快且经济规模大的地区被称为增长极。增长极与周围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存在两种作用,即“回波”(极化)和“扩散”(涓流)效应,回波效应即增长极会吸引周围落后地区的生产要素向增长极聚集,从而阻碍周围落后地区的发展;扩散效应是指增长及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扩散,从而推动周围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对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政策意义,首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支撑,确立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在选择主导产业上,赫尔希曼提出“关联效应”原理,即主导产业必定是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也就是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最大的产业。随着这种关联效应大的产业的扩张,逐步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前向、后向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其次,在经济发展空间上也应该优先推动某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从而形成恰似“磁场极”的多功能的经济活动中心,亦即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对三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1、协调好三明市与外部经济系统的关系。三明市作为一个整体区域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属于边缘落后地区。三明市与闽南三角洲、福州等这些增长极之间的经济联系客观存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作用,但这两种作用的力量是大是小却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三明市而言,通过政策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制订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并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可以有效地降低极化效应的作用,留住现有的资本、人才、企业家才能这些经济发展要素;更好地接受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有效地承接这些地区的产业转移,从而缩小三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

2、壮大市区经济,形成三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三明市市区是三明市的政治中心,有着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区位条件优越,北有相距不到30公里的沙县、南有永安,经济基础都很好,而且位于三明市的中心地带,相比三明市其它地区,更合适作为三明市经济增长极。沿着205国道从沙县———三明市区———永安,可以形成一条三明市的经济增长带,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在政策、规划上要注意优先发展沙县———三明市区———永安这一经济带。

3、市区经济的主导产业选择一定要注意产业关联性。市区作为区域增长极,拉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是通过产业关联实现的。三明市目前确立重点发展的“4+1”产业集群分别是:冶金及压延产业、林产加工业、汽车及机械制造业、矿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把这些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更多的是从产业发展基础的角度考虑的,而对产业的发展前景及与下属县市的产业关联性则相对不足,主导产业的选择也显得比较分散。除了林业之外,三明市的诸如比较有特色的莲、烟叶、菌类在市区的产业规划中都没体现。另外,虽然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但至今仍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4、市区经济发展一定要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后天优势,诸如品牌、文化、科技、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光靠一些资源、项目绝非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长久之计,一定要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培育诚信、高效、鼓励创业的经济文化,利用城市的独特优势留住人才、引进人才。这项工作很难,但可从现有的产业、企业开始抓,形成一定的区域竞争优势。市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区位条件。三明市区处在两面环山,沿沙溪两岸的狭长地带,每个到过三明的人都不会怀疑,三明市区发展的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市区可供城市建设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为34平方公里,而现在城市用地已占地近18平方公里,余下可供城市发展的用地中大部分为规模较小的零散用地,大型项目的建设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另外,地域内多是高山峻岭,少平原川地,难以有大的拓展空间,难以发展大的城市。地理空间的狭小直接会提高用地成本,某种程度上抑制资本的流入,不利于市区经济的发展。地处内陆,交通不便,高山峻岭,增加了修路、铺设各种网络的成本。

2、历史积累的负面因素。三明是上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1958-1978年,国家和省在三明投资建设和内迁了许多大中型项目,全市拥有全省最大的钢铁、化肥、水泥、机械、造纸、森工等工业体系,被称为福建省工业基地。这些工业项目为三明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福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明市工业总值最高时期对福建省的贡献率曾达到21.6%,而现在仅为4.80%,过去的精彩并不等于现在的辉煌,仅从工业贡献率这一项指标就可判断,三明的发展滞后了。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地区在经济基础或工业基础很薄弱的条件下,解放思想,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招商引资,创业激情高涨,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而三明作为老工业基地,一方面容易形成一定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很深、观念陈旧,而且老企业长期没有进行及时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更新、整体素质不高、历史包袱沉重、产品老化,从而导致三明在市场经济中机制转换难、适应慢、效益低、竞争力弱。遍观我国各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表现,都有此通病。

3、人为主观因素。人是经济发展的能动因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沙漠可变绿洲。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多少总可以从它的商业氛围、它的文化、它的制度、它的政府效率中找到根源。三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创业的氛围和干劲是有的,但另一方面,受计划体制的影响颇深,受区位因素的影响,市场的商业文化又很难快速地得到传播和接受,因此,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文化、观念总会比那些沿海地区慢半拍,从而失去经济发展的先机。

加强市区在三明经济发展中的极点地位



1、拓展市区发展空间。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空间,要壮大市区经济,增强市区的发展磁力,必须要解决三明市市区空间狭小的问题。首先做好市区长远规划和定位,对旧城区进行必要的改造,对市区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寸土寸金的高效利用,城市发展不仅要注重横向拓展,也可以向高空延伸。在城市建设用地资源格外稀缺情况下,要做大做强市区经济,必须将市区向外拓展。沙县是离三明市区最近的一个县,县城与市区相隔20公里,城市边缘相距仅5公里,两者之间社会经济联系相当密切,而且沙县县城还有相当的土地储备,用地相对完整,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因此,沙县是三明市区拓展的理想区域。事实上,市县一体化战略早已纳入三明的发展规划并已经付诸实施了。

2、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要壮大市区经济,必须要首先发展工业,扩大工业产业的规模,提高工业发展水平,迅速聚集人气,进而顺其自然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其后若有必要,再把其中的一些工业转移出去。这也是绝大多数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具体工业产业也应当有所选择,首先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其次要考虑与下辖县市的产业关联性;最后还应当使所选择的产业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要求。只有结合上述三个方面来选择具体的工业产业,才可能发展出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产业,并带动下属县市的产业发展。另外,外向式的旅游业也应当是三明市产业发展的重点,要凸显三明市的山城优势,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突出特色,利用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游客,并最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无非是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来实现的,要加强三明市区在三明经济发展中的极点地位,扩大市区经济对其他地区经济的辐射作用,就意味着不仅要使市区内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还要搞好整个三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市区与市内其他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真正畅通无阻。构建三明市高效、便捷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使三明市经济空间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有机体。

4、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发展的空间,有了好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并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这些仅仅是壮大市区经济并促使其真正成为经济增长极的必要条件。要使其转变为现实,还需要人为主观的推动。政府作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主体,其做什么?怎么做?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要借鉴发达地区的做法,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措施,提高执政效率,提高执政的透明度。还要充分调动本地居民的创业积极性,形成诚信、高效的商业氛围。另外,在具体政策、制度上要结合三明市市区的发展需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并最终实现政策效果。总之,要充分发挥以政府为主体,包括各类企业、市民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市内市外两个市场的资源,创造并利用各种条件,加快市区经济发展,增强市区发展磁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3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