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对根的情意 8 k7 h6 N- F e: n
——访省政协委员、闽江学院教授邹自振
9 k- d2 b- P, B9 E0 u/ L+ V; k 杨年春
; G( \8 H# Z- g6 ~# j 第一次听到邹自振的名字,是在他作为福州师专(现为闽江学院)从江西引进的人才,在福州落户后,把盟组织关系转进福州盟市委时。他的履历表虽然简单,却很有份量:民盟抚州市委会副主委、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戏曲学会理事、江西作家协会会员。再见到其人时,果然是专家学者模样,近50岁的他,给人的印象是沉稳平和,儒雅得体的谈吐中透出一股书卷气及学者的睿智。
) u+ ` o* n: j) d0 X红楼梦情结 5 k- f1 ^6 g- V' G
邹自振在闽江学院中文系任教,主攻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汤显祖研究》、《红楼梦研究》等课程。在闽江学院一提起邹老师,学生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在教学上,他是行家里手,他能把古典诗文、戏曲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及至满堂生春。邹自振还是一个红学家,笔者在许多场合,都听到他讲《红楼梦》。虽然《红楼梦》的故事人们已耳熟能详,但经他嘴里一说,那些性格各异的人物就都或喜或悲鲜活地展现在人们眼前……邹自振对古典文学有很深的造诣缘自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早在青少年时期,邹自振就涉猎了大量的古典文学名著,特别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宝黛的爱情悲剧,《红楼梦》的诗境、画境、乐境,封建家族的盛衰,都让他浮想联翩:曹雪芹为什么写《红楼梦》?他又是怎么写出来的?《红楼梦》何以经久不衰?在20多年后成为大学古典文学教师的邹自振加入了研究“红学”的行列并卓有成效。除写了大量专论外,2002年,作为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红楼梦发凡》一书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 W0 U* R9 A! A' y% m6 A 《红楼梦发凡》一书是邹自振教授20年来对红学的热爱和研究的结晶,该书依循序渐进的原则去探索、品味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全书分为红学的意蕴及其研究、作者家世及版本续书、《红楼梦》人物论、《红楼梦》艺术论、《红楼梦》比较论等5篇。该书的问世不但为高校学生和广大读者提供红学读本和教学参考,也不失为当今红学研究艺苑的一支奇葩,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与好评。 9 }, z9 N" l9 n2 Z9 q5 T6 n" Z
- K3 @" c8 Y+ O, s- p9 m. _; a, L临川文化梦 ; a( ?& x, A* H/ D+ ^% M; B" X1 H
如果说《红楼梦》是邹自振的文化情结,那么“临川文化”却是他心灵的梦。邹自振虽是福州人,然而他的事业的起飞点却是在江西临川。1969年,邹自振背井离乡,来到江西临川。临川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才子之乡,历史上人文荟萃、群星灿烂,诞生过“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好自振身在临川深为临川文化所陶醉。然而,其时,他的身份是工厂的工人,白天他只能劳其筋骨在工厂干着排字、翻砂、装配、机修等体力活,夜晚却思接千载与古人对话,与历史交汇,怡然自得地穿梭在时空的隧道里。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邹自振对元、明、清文学有了系统的钻研,同时对临川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6 N; B7 t6 }+ P% g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扎实的文学功底,使邹自振1977年得以高分考入江西师院中文系,1981年又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此后的20年里,邹自振把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了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正因为经年累月的知识积累,使他可以轻松自如地游弋于宋元明清文化的泱泱大海,得心应手地研究、发掘其中的丰富宝藏。短短数年,邹自振便撰写、发表了《从崔莺莺到杜丽娘》、《汤显祖诗歌评选》等数十篇论文力作。洋洋洒洒百万余字,篇篇言之有物、论之有理,有份量、有新意、有影响,得到不少专家学者好评,为国内学术界,尤其是古典文学研究界所瞩目。更值得一提的是邹自振对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研究硕果累累,继1996年出版28万字的《临川才子论集》、2001年出版35万字的《汤显祖综论》以来,2003年底出版《汤显祖小传》。此外,拟定2004年出版的《汤显祖选集》正在定稿之中。他还告诉我,2006年是汤显祖诞辰390周年,届时海内外将要召开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他的第4本汤显祖研究专著《汤显祖评传》将在那时提交大会。“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邹自振把孔子所云的“五十而知天命”赋予了新意,他说:50岁是累累硕果的年代,是人生旅程的新起点,我的事业刚刚起步。学无止境,艺无止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大有文章可做。我要穷毕生精力,采古典之精华,为弘扬民族文化尤其是“临川文化”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 b% }4 }- J5 w5 A" g2 z
6 D. T& i8 S; M6 U4 [ 悠悠桑梓情
0 _$ Y S; [" [- B 在临川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的邹自振,虽然在临川有了事业的根基,但他始终眷恋着“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故乡榕城。1998年,他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在福州师专任教。除了任课外,他还担任了教务处副处长、《福州师专学报》副主编等职务。他不但踏踏实实地把教学工作搞好,所承担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而且心系师专的教育事业发展前程,他曾为引进人才,与校领导积极奔走于北方诸大学求贤。他曾为原福州师专与闽江职大合并组建为本科大学——闽江学院而做了大量的调研论证工作。学校的事业就是他的事业,在闽江学院庆祝教师节的座谈会上,邹老师深情地说:“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地把我们的学校建设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回报八闽乡亲,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学院办好。”这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的真诚坦露。
2 S r5 }4 W9 W/ ?: a) w \ 2001年年底,民盟福州市委会换届选举,与会代表把信任与期望投进票箱,邹自振当选为民盟福州市委会副主委。2003年1月,在福建省政协九届一次全会上,他又光荣地当选为省政协委员。身兼数职,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但他却乐此不疲。邹自振本来可以做单纯的学者,但他宁可“多功能”、“全方位”地拓展学者的涵义及作用,让本来就很充实的生活更加充实。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把履行职责、参政议政作为己任。他在省政协里被安排在文史工作委员会,文史工作与他的专业是可以相通的,邹自振如鱼得水地发挥他的潜能。2003年3月至8月,文史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对我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文物古迹进行调研,见到许多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邹自振十分痛心。在省政协主席约谈日,他极力呼吁要加大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他说,福州作为历史文物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要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的精华,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极促进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的交流,提高福州的知名度。同时他还积极撰写《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建立海峡两岸文化繁荣带》、《加大人才竞争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等提案。在参政议政工作中他的眼光看得更远了,脚步也迈得更加坚实了。 8 r, d% O6 b5 O& W/ l' d/ W5 q9 z
邹自振无烟酒嗜好,无非份之念。一杯清茶一支笔,一张桌面一本书,便“善莫大焉”。他恬淡洒脱,乐观豪爽。但是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早年,他的父亲曾在张治中将军麾下任职,因为出身问题,影响入团入党。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小小年纪又背井离乡。虽然历经坎坷,但无论什么时候看到他,他总是一派平和从容,遥想当年的遭遇仅一笑置之。此乃一个性情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