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者,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道路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今天,我们学习、研究、弘扬黄炎培教育思想,对于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以更新的高度、更宽的视野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为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大意义
1.职业教育必须为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服务。早在80多年前,黄炎培在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后不久,即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第216页,以下只注卷别页码),而其最终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第四卷第20页),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彻底改变农村面貌、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成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黄炎培在《河车记》中指出:“农村改进与农科学校,经验告诉我们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在农村未改进之前,决没有农科职业教育之可言。”他还说“吾们深深觉到,吾们的教育工作如其不配合于一个合理的政治主张和措施中,是不能有什么成效的”(第四卷第20页)。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最直接,是教育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排头兵、主渠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奋斗目标,特别强调要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人才为支撑,努力建设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这为我省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切实加大职业教育为建设海峡西岸新农村服务的力度,既是各级党政领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全省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有很大发展,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建设海峡西岸新农村和我省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从总体上看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都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建设海峡西岸新农村,必须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提高培养层次,建设好一批职业院校及区域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形成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九大支撑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海峡西岸新农村发展战略,既是各级政府的重大责任,也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应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当地实际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创新改革思路,寻求为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最佳切入点。
3.职业教育在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大有可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为全面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支持。一是培养了大批农村毕业生成为具有初中级技术水平的建设人才,同时帮助他们中间的贫困学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帮助他们的家庭摆脱了贫困;二是加快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步伐,2005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1.38%,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每万人口达127.51万人,居全国第五位。“十五”期间,参加全省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达972万人次。三是大力实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职业教育在农村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职业院校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这为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但是,农民文化素质低仍然是当前制约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全省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尚未得到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一些地方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统筹力度不够、资源分散、基础能力建设薄弱,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进一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家庭结构的变化等等;而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滞后,成人教育弱化,存在着不同程度脱离农村实际的现象,农村初中约有30%左右的学生过早滞留于社会,未能升入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他们“无技就业,无意务农”,这对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人才和后备力量的培养十分不利。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呼唤着职业教育。黄炎培先生说过:“职业教育,只有在民族解放、民权平等、民生幸福的社会里,才能实现它的造福人群的理想。” (第四卷第20页)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黄炎培所处的时代不能同日而语,但“职业教育造福人群的理想”,将在建设海峡西岸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二、发挥优势、整合资源、锐意改革,努力推进职业教育为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服务
1.面向海西,发挥优势,为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提供智力支持。黄炎培“注重手脑并用: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第三卷第263页)。在《职业教育该怎么办》一文中讲到“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在《中华职业学校预定教育方针》中规定了职业学校实施半日上课、半日实习,把学和用联系起来。他在主管江苏省教育时要求各地普通中学须令兼设职业学科,使毕业后的一部分不能升学之青年,得立足于社会(第三卷第123页)。他提倡办职业教育不但着重职业知能,而且还要养成他们适于这种生活的习惯(第三卷第140页)。黄炎培在80年前提出的这些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村教育改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新增劳动力的来源主要来自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80多年前,黄炎培及其职教同仁在江浙一带创办农村改进实验区,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应当坚持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建设海峡西岸新农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促进城乡合作、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三位一体”,努力扩大招生培训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智力的优势,增强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大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农民富余劳动时间的充分利用,认真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努力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好更多的有志向、讲诚信、懂技术、善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
2.整合资源,拓展领域,努力开辟职业教育为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新途径。1925年12月,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主张,他指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第二卷第432页)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挖掘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潜力。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还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制约、资源浪费的弊端。近几年来,河北等地建立县级职教中心和县、乡(镇)、村三级职业(成人)教育网络的实践,就很好地验证了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推动了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地方的先进经验,强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与统筹,建立农村职业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保障,大力开展城市对农村的职业教育对口支援,采取“1+2”“2+1”等灵活办学形式,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人才需求,合理确定农村职业教育中心的布局、辐射区域和专业设置的优化,切实加强对各类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加大对劳动、农业、教育、民政、科技、财政等部门的统筹协调力度,形成合力,真正打破部门类型和学校类型的界限,促使各有关部门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充分协作和互相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逐步完善职教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既是农村骨干职业学校和农民培训中心,又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服务中心。
“温暖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计划项目”(简称 “双百计划”)是中华职业教育社这个具有90年光荣历史传统、开创中国职业教育先河的群众团体与时俱进,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职教社工作的新举措,也是协助党和政府开辟的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使农民真正受益的新途径。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陈广庆指出:开展“双百计划”,正是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想政府所想,急政府所急,是群众所盼,社会所需。目前温暖工程“双百计划”项目已在我省16个市、县生根开花,预计5年内共可引入总社项目培训资金3591万元,加上当地县政府的配套资金,将投入资金6956万元,培训转移农民16万名。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有望把这个项目打造成为造福老区人民的优质品牌和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的新样板。
另一方面,可以借鉴香港、台湾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充分利用福建地处海峡西岸的独特区位优势,抓住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和共同市场开发探讨日益紧密的良好机遇,不失时机地争取进一步在职业教育领域加强两岸三地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两岸职业教育同行之间的考察互访,选择适当区域开展两岸农村职业教育的合作试点和资源共享,引进香港、台湾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和办学模式,促进两岸文化、经贸以及两岸农业(福建)合作实验区、现代林业(三明)合作实验区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3. 锐意改革,落实措施,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为建设海峡西岸新农村多作贡献。一是要充分认识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服务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工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解决海峡西岸“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认真研究,落实措施,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二是要努力扩大农村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用好用足国家出台的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政策措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从改革农村基础教育做起,除了培养那些具有学习潜力、有条件升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以外,还应重视对那些学习一般、升学无望学生的教育培养和职业指导,引进农业科技教育和“绿色证书”培训,采取勤工俭学、扶贫助学、半工半读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鼓励他们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和农村生产知识培训,培养他们的学农、爱农、兴农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培养后备力量。三是要构建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核心,以乡村成人学校、普通中小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教育网络,继续推进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实际的“订单培养”、“公司+基地+农户”等办学模式,组织职业院校(职教中心)、农函大、农广校、成人文技校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六大员”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广泛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着力培养农村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不断推动建立政府扶助、多元办学、农民受益的教育培训机制,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为建设海峡西岸新农村多作贡献。
作者简介:朱康元,三明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