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为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思路。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建宁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是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种植、养殖业发展十分广泛,建宁独特的地质造就了独特的农业耕作条件,形成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优质农副产品,主要有粮、莲、种、果、菌、竹、笋、烟、茶等。但农业资源利用率还很低。因此,在我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必要,而且非常及时。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推进建宁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要使建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提倡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适度的外部投入,农产品产量和农产品质量都会有极大的提高,而农业生产成本会随之降低,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因而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的要求完全吻合。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循环经济,只有发展循环经济型农业,才能求得农业的良性发展。过去,我县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道路,农业产业化发展较缓慢,农业、农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这些都影响我县农业快速发展,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因此,我县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这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现代农业的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中各种资源的利用率 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促进农民生活宽裕
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特征,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的根本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即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是产业化的生产,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使普通农户转变为多种类型的专业户,这就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业就业机会。我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民靠种植业增收的空间已越来越小。因此,我县要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围绕我县的农产品、畜产品搞精深加工,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环节资源利用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自然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这必然会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机会。同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也是旅游精品建设的内容。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资源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农业经济循环体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我县生态保护良好,生活环境怡人,具有独特的田园风光魅力和生态景观特色。因此,我县把旅游产业作为活县富民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将种植、养殖、绿化结合起来,增加各景点的垂钓、采摘、农产品品尝、土特产购物、观光等内容,使循环型的旅游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的生活过得宽裕。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促进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目标要求的有效突破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村种、养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真正实现“吃干、榨净、回归大地”,使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目前,我县农村群众生活用能主要是消耗森林资源,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广大农村推广使用沼气池,可以在短期内低成本地有效解决农村能源压力、减轻劳动强度。农业生产物质特别是猪粪、沼渣、沼液的循环利用,可以带动林果业、养殖业、无公害种植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经济的生态链条,逐步使农村向“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村容整洁,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同时,还可以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增强群众的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意识,促进乡风文明。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促进农村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提高新农村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农业循环经济是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它要求建立现代的组织形态,使农民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计划、决策、组织实施全过程,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程度,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管理民主。而且,作为一种较为高级的农业经济形态,农业循环经济必然对农村社区管理、农村社区的组织化程度提出较高的要求,从而也从事实上推动了民主管理的进程。目前,我县农村还是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农民是以个体的状态参与农村发展决策,是通过选举、民意测验、表决等方式影响决策,参与的程度较低。因此,我县要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更多的农民,通过更多的渠道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过程。
二、建宁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要强调产业之间的循环合作,更要强调经济与自然之间的循环合作。我县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必须根据各个乡镇发展水平和自然生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循环经济模式。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循环经济模式对我县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1.以稻田为核心的种养循环模式
稻田养鱼是我县发展循环经济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建宁县属于传统的水稻产区, 人均占有耕地、人均提供商品粮均居全省前列。传统的稻田养鱼经多年来科技人员的攻关研究,已建立13万亩稻、萍、鱼立体农业,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及许多外国专家高度评价,是建宁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稻田养鱼既可以让水稻免受病虫害的侵犯,圈养的鱼类能吞食各类危害水稻的病虫害,又可以通过排泄杂物,供给水稻“营养”,可谓一举两得。当然,稻田养鱼也得看年景,受水量大小的限制。
2.以畜肥为核心的种养循环模式
建宁县山多、田多、草场多,有着得天独厚的养殖优势。可以将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把动物的畜肥还田,向农户提供清洁的生产、生活能源,向农田提供高效的有机肥料培育有机作物。因此,我县大力发展猪、牛、羊、鸡、鹅、鸭养殖,养殖带来的大量粪便,如:猪的粪肥经过水的冲洗,一起顺着水渠流向水塘,在水塘里养鱼,粪肥中的营养成分可以促进浮游生物的自然繁殖,鱼可以通过捕食浮游生物生长,鱼塘中排出的水和猪的粪肥可以肥田,利用田里种植的有机玉米、豆和水稻的稻糠加工成有机饲料来喂猪,使猪成为品质优良的“有机猪”,从而形成一条闭合的产业链条,经过这样一种生态循环的有效利用,既保护了环境,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3.以木材废弃物为核心的种植循环模式
我县是全国重点集体林区县,毛竹,木材等资源丰富,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种气候条件适宜食用菌的生长。而食用菌生产原料全部是农林牧的副产物及其加工下脚料,生产周期短、生产方式灵活,具有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的特点,能够实现资金、技术、原材料、生产对象的最大集约化,实现各种农业生物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转化增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是发展可持续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县利用境内木材废弃物大力发展袋栽香菇产业,实现了木材废弃物—香菇—饲料、肥料、能源的有机转变,形成了良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我县还生产鸡腿菇、金针菇、蘑菇、草菇、银耳、黑木耳、竹荪菇、大头盖菇……等10多种食用菌,将各种竹屑、木屑、枝桠、碎屑,蔗渣、玉米芯、野草、黄豆秆、谷壳、花生秆、稻草、树叶、莲壳、莲蓬等废弃物经过处理后用于栽培食用菌。把种菇的下脚料还田重复利用,形成了“稻草——菇培养基——菇渣肥田——水稻”的循环模式。并研发出将废菌料转化为有机肥料、饲料等。有的还采用菇栽培套种作物。如在竹荪菇床旁边套种毛芋、黄豆、玉米、辣椒和黄瓜等高秆或蔓藤作物,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以秸秆和沼气为核心的综合循环模式
以农村沼气建设为纽带,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和沼渣、沼液,将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新村,推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我县发展猪、牛、羊、鹅、鸡、鸭养殖,养殖带来的大量粪便及饲料余渣用于沼气原料,发展“猪(羊)——沼气——菜(果)”等循环模式。水果、精菜出售,下脚菜喂猪,猪粪尿作沼气原料,沼气作生活用气,沼液作蔬菜、水果的肥料,既节约生产成本,又为农民生活提供清洁的能源,同时带动了农村改水、改厕、改厨和庭院绿化美化,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目前,我县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都用上了沼气,但是数量还不多,模式比较单一,要加快发展这种模式。
5.以莲田为核心的综合循环模式
建宁是“中国建莲之乡” ,种莲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采用无公害、标准化栽培。西门莲塘是全国罕有的莲子种植园,子莲生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种植子莲虽有劳动强度低和改造低效田的作用,但单位面积效益还不高,因此,要大力推广立体效应,多层增收的生产模式。我县推广“泥中长藕,空中结莲,水中养鱼,莲后种稻”的高效模式,把种植子莲与莲田养鱼、养虾、养蛙、养蟹、养螺、养鳝、养鳅相结合,鼓励农民发展“莲套稻”、“莲田冬播紫云英”、“烟后莲” “莲菜轮作”等立体种养生态模式,提高种植效益。子莲全身都是宝。子莲果实青蓬(嫩莲子)既可生食,又能熟食,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莲叶、莲花、莲心、莲梗等也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药膳食品。莲藕是最好的蔬菜和蜜饯果品。莲壳、莲蓬可用于栽培食用菌。所以,要对子莲进行深加工,实现莲业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另外,荷花、荷叶、莲藕和莲实还是插花的素材。而且,成片莲田是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开发的好项目,荷花水景可供游人欣赏,游人可以在莲园里采莲、品莲。这样,莲田利用率就提高了,也就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效益。
6.以果树为核心的立体套种循环模式
建宁是“中国黄花梨之乡”,有栽培桃、梨、柑桔、葡萄、猕猴桃、板栗等多种果品。其中,黄花梨面积、产量居我国长江及长江以南各省(市、县、区)之首。近年来,我县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我们要积极探索林、果、药、蔬菜兼作新模式。如在板栗幼苗下种植丹参、黄芩等中药材,在果园里种植红薯、花生及蔬菜等农作物。利用桃、梨、柑桔、葡萄、猕猴桃等含有腐殖质的沙壤土,近水源的果园内的空间地,以及山场林地的树木空间地,套 种竹荪菇、大豆,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的果园套种绿肥,这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生长,而且绿肥通过翻埋压青,可以有效改土培肥,又可作为牲畜的饲料或添加剂。为此,建宁加大生态果园建设力度,县农业局引进经济绿肥品种,经试种,筛选出具有耐酸、耐瘠和耐荫特性,且栽培管理简单、种子价格便宜等优点的印度豇豆进行推广,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7.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链开发循环模式
建宁县可以发挥耕地、山地多,特色农业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大力发展笋制品、建莲、黄花菜、猕猴桃、黄花梨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以闽江源绿田实业、鑫达、文鑫莲业、孟宗笋业、兴辉食品等省市龙头企业为依托,依靠科技,发挥循环利用资源的作用,发展一批拥有较长产业链的加工企业,形成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延伸带动原料基地建设和仓储、贸易、物流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目前,我县以建莲系列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就有10多家,其中,鑫达、文鑫莲业被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福建省最大的通心白莲生产出口创汇基地,产品远销澳大利亚、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和企业都能获利,国家也能增加税收。
8.以庭院为核心的微循环模式
这是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建立高效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通过立体经营的种植业链式循环的养殖业,进行综合发展,多次增值利用,独立地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在我县农村可以建立和推广生态庭院经济。例如,以生物食物链为平台,构建以种养和沼气为链条的微型循环经济,解决厕所卫生、畜圈卫生、排除污染、庭院绿化和利用太阳能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摸索出建设猪→沼→楼“三位一体”的生态家园模式,即在生态家园内建设楼房,楼上养猪,楼下建沼气池,粪便入沼气池,沼气做能源,园内建养鱼池,沼泥养鱼,沼渣肥土,形成“养猪不垫圈、照明不用电、做饭不需柴和炭、种菜不花化肥钱、绿色产品无污染”的家庭庄园式生产格局,实现了生物能的循环利用。这构成一个小型的产业链条,既清洁,又增收。
9.以生态农业观光游为核心的综合利用模式
这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通过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也是集农业生产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建宁县农村旅游资源独特。一是花的海洋。3—4月,有桃花、梨花;5—6月,有5000多亩集中成一片的台湾黄花菜花,还有金铙山之巅漫山开放的野生杜鹃花群落,棵棵像盆景;6-10月有荷花。春天满山遍野,姹紫嫣红,桃花、梨花竞相开放;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满塘的荷花盛开,遍野的瓜果飘香,正是赏荷、品梨的好时节。花为媒,溪口枫元桃梨观赏园、均口修竹千亩荷花大观园、高圳千亩黄花菜基地,都是农业观光、乡村游的好去处,大都在城区周边,且分布在公路延线两边,形成了建宁在全省乃至全国最具特色的农业观光资源。二是绿色世界。建宁县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全国百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之一。有“东南第一巅”的金铙山,千里闽江正源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气势磅礴的龙潭瀑布、碧波荡漾的高山平湖、造型各异的石蛋群、依山而立的圣主像、连绵起伏的高山草甸、珍稀物种柳杉群。此外,还有金溪乡高峰古道、高峰漂流、雌雄双瀑、石燕岩、客坊乡马尾寨瀑布等,可建成观光、健身、休闲、科考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三是红色土地。建宁是21个中央苏区县之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建宁度过了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十大开国元帅中有八位元帅均先后在建宁指挥红军作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建宁留下了许多遗址遗迹和革命实物。红军“三总部”(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军医院、红军银行、红军兵工厂等许多革命历史遗址遗迹保存较完好,其中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规划建设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2005年我县已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福建省重点推介的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因此,建宁县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旅游,追求种植规范化、养殖科学化、沼气普及化、环境优良化的目标。为游客提供独特的农业风光、舒适的居住条件、健康的绿色食品吸引城市游客。这既可拓展农业经济功能,发挥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乡村游乐的功效,又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经济收入以及带劲农村其他相关产为的发展。而游客的流动,带入新的观念,又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
三、建宁县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发展意识
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增强干群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现在,人们对农业循环经济还不甚明了,更没有形成自觉实践的氛围。加强对全社会进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并形成共识就显得尤为紧迫。目前,我县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只考虑短期效益,未考虑长远利益。对农副产品的生产,只注重产量、产值,忽视资源消耗的浪费和不可再生性。大量使用农药和饲料添加剂,对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进行掠夺式地经营。这些问题已严重阻碍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步伐。因此,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成为经济工作的新理念,如:举办县乡干部农业循环经济培训班,使农业干部、农民技术员及时了解循环经济的科学概念、内涵,国家实施循环经济的有关政策,规划思路,具体的实施办法;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使更多的部门、更多的单位、更多的领导和群众投身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事业中。各部门统一步调,同心协力,整体推动,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只有这样,各部门才能实现共赢,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才能实现,才能形成人人了解循环经济,人人重视循环经济,人人参与循环经济,人人服务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二)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组织化程度
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已迫在眉睫。一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企业化经营。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要采取政策倾斜、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要通过原有企业改造扩建、小型企业转产联合、以及在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的地方新建等办法,发展一批基础雄厚、辐射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龙头企业。着力改善农业投资环境,继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县外、区外、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投向外向型的农业龙头企业。二要精心打造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当今农业的竞争必然是品牌的竞争。推进农业企业化要着力打造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我县已有省著名商标2个(即“孟宗牌”和“文鑫牌”);六个产品(即“三早牌”鲜莲子汁饮料和速冻鲜莲籽、“西门莲”牌建宁通心白莲、“闽江源”牌绿茶饮料、“山雪”牌中华猕猴桃饮料、“文鑫”牌建白莲)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石燕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黄花梨获国家和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称号;文鑫莲业公司莲系列产品取得ISO9000质量论证证书。只有大力保护和充分发挥好这些品牌的效益,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今后每年还要重点扶持1-2家农业企业打造成知名品牌,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宣传。三要搞好循环型农业基地建设,实现一村一品,一地一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四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我县要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思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解决因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交货时间不能保证等诸多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问题,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增加组织内部农民收入。引导农民通过资金、土地、劳力、技术、设施入股参与产业化经营。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农产品的购销合同,使农户与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流通组织等产业化经营主体建立合理稳固的利益互联机制。农业、民政、工商等有关部门要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登记开绿灯,加强业务指导。目前,我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20多家,培育发展了黄花梨、莲子等专业合作社4家,农民服务社6家,成立了全省首家经纪人公司,全县各类民间流通中介组织达35个。通过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内部的农民收益。实践证明,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他们在引领广大农民进人市场、提高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科技指导,提升循环质量
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进步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解决农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县近年来经济和科技都得到发展,但科技创新能力较差、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因此,我县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积极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子。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让优秀科技人才及其先进科技成果扎根于农村,使农民真正掌握农业科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同时,必须加大力气追踪相关农业循环经济开发技术,建立相应的技术服务平台、绿色能源技术指导、循环经济产品推广服务等,配合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积极支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我县科技局就采取了“四个一”(每个党员干部挂一个乡镇、挂一个企业、挂一个示范片、示范户、挂一户贫困户)推进科技工作的落实,他们深入基层、深入村组农户,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搞好技术服务,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扎实开展“农业科技进百村”、“村会协作”等活动,办好“农业115” 热线服务、“农事广角”节目和“建宁农业”简讯,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从而提高了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当前我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要通过普及科技知识,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能按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发展农村经济,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对此,我县在传统教育培训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使之形成较为有力的服务机制。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投入,利用职业教育培养管理人才和循环经济技术推广,培养一批技能型致富带头人,拉动全县农民走依靠发展循环经济致富之路。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以村为单位,每年搞3-5次专题培训,解决农民群众文化偏低、技术困乏、管理落后等问题。为了起到培训的作用,培训人员要有普遍性;为了达到培训的效果,要进行反复多次培训,让农民切实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同时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这一载体,采取集中培训和提供个性化需求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绿肥种植与转化利用,农作物桔杆综合利用、沼气池建设、维护及使用、科学养殖、牲畜病虫害防治、畜牧品种改良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学习,帮助农民切实掌握一些基本文化常识、先进实用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把农村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资源,从而依靠农民自身力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三是探索“村教兴农”有效培训方式。利用农村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如在农村的教师来发挥科技“二传手”的作用,由畜牧、农业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利用远程教育等先进条件,对他们进行一级实用技术培训,并通过他们自身进行试验,成功后再由他们对农户进行二级培训。由于这些教师熟悉本地情况又便于与当地农户沟通,加之又有自身成功的直接感受和直观示范,因而,对他们的培训活动更能贴近实际和取得好效果。
(五)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典型示范
加强组织领导是推动循环经济工作的关键。要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把循环经济贯穿整个经济工作中,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要研究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同时要在总体框架和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强示范引导,因地制宜地办好一批农业循环经济推广示范点,起到点亮一盏,照亮一方、辐射一片的作用,真正让农业循环经济发挥示范效应。从我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来看,我县通过抓好样板,已有很多好的典型,使农民看有样板,学有方向,取得了显著效果。如我县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中,重视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和示范基地等科技“辐射源”建设,使科技示范在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应有作用。溪口镇枧头村通过“农村科普示范村”建设,全村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如今该村的杂交制种+蔬菜种植模式已辐射到周边村庄。目前,全县已涌现出60个黄花梨、白莲、食用菌、稻莲田养鱼等方面的科技示范村,科技辐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县溪口镇渠村村民董全柱,率先在全村推广黄花梨生产新技术,采用立体套种循环模式,经济效益好。现在,建宁县已涌现出立体种养、食用菌种植等50多个科技示范户、农业循环经济示范户。 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典型经验,为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
(六)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
合理有效的政策法规是农业循环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必要保障。要加快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在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过程中,要有良好的政策加以扶持,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优惠、信贷优惠等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发展壮大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目前,我县农业循环经济正在起步,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要尽快制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核算机制,改变过去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并纳入经济发展统计体系和各级政府考核体系。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逐步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向农业倾斜,向农业循环经济倾斜,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同时,金融信贷政策也要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在资金投入方面,我县在大力动员农户自筹投入发展的基础上,以积极盘活金融资金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实践中,建宁县探索了“农信互助”的路子——就是一种农民和信用社之间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最终达到实现共同赢利目的的互助经营模式。由于贷款方便,大部分农户都能争取到发展资金,从而有效地缓解了资金缺乏的难题。同时,也降低了金融资金的运行风险,促进了信用社效益的提高。
主要参考资料:
[1]党的十七大报告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3]建宁县有关部门材料
作者简介:何小乔,女,中共建宁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