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明市委书记 叶继革
2003年12月18日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报告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以来的工作,对完善我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工作进行部署。下面,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报告工作,并就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讲几点意见。
关于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以来的工作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委加快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按三个层面,分三个阶段推进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部署,始终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团结和组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防治非典和抗灾救灾阶段性胜利,保持了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
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我们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先后召开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对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七一”发表的重要讲话,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作出部署,并按照省委七届四次、五次全会提出的要求,突出重点,把握精髓,分类指导,形成氛围,推动全市的学习贯彻。
坚持领导带头,精心组织,全方位推进。重点抓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学习。健全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做带头学、持久学、深入学的表率。市委中心组组织了10场专题学习会,邀请专家、教授进行学习辅导。从10月下旬开始,分4期对全市处级领导干部进行集中轮训。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利用新闻媒体、文化阵地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通过组织宣讲团、举办研讨班和专题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理论武装,增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坚持联系实际,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掌握其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认真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特别是联系三明实际,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和“强市富民、发展三明”的奋斗目标,从深入思考和解决制约三明发展的重大问题出发,进一步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开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做大市区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振兴老工业基地等专题调研活动,制定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3个文件和政策措施,促进全市上下形成加快发展的整体合力,有力促进了省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改革创新,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指导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
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深化学习贯彻活动。把学习贯彻活动与培育推广先进典型结合起来,举办谷文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弘扬谷文昌精神和学习郑培民先进事迹教育活动。作出关于向白沙派出所学习的决定,并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从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各行各业学以致用、用有所成,企业界开拓创新、艰苦创业,党政机关优质服务、文明办事等4个方面推出了20个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引导人、感染人、教育人,从而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二、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聚智集力搞好经济建设
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年初宋德福书记和卢展工省长先后在三明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心,突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个私经济,积极参与构建三条战略通道,不断推进经济扩总量、壮实力、添活力、增后劲。
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连续五年开展“项目年”活动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开展“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竞赛活动,创新项目工作载体和机制,加大策划、储备、推介、跟进、协调力度,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工作要求和激励奖罚措施,调动了全市上下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高位增长,保持了项目工作的持久动力。市级60个重点项目建设保持较好发展势头,1至11月在建重点项目数由20个增加到45个,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的99.7%,成为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力量。三泉高速公路、永安至宁化、永安至龙岩高速公路以及永安火电厂扩容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通过项目竞赛活动这个抓手,有力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投资环境改善,促进工作责任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和扩大经济总量的增长点,召开现场会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动员、部署。围绕培育壮大特色经济,走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路子,狠抓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措施的落实,既鼓励各县市、区竞相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又实行市、县联手壮大烟业、笋竹和肉牛肉羊养殖等7个特色产业。通过做好资源配置文章,因地制宜加快林竹、水力、矿产和旅游等资源优势的开发转化。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深化集体林权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各项增收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
立足改革激活各类经济主体。制定《关于扶持培育成长型企业的若干意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对经济建设支持的指导意见》,组织起草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实施方案,配合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加大企业股权结构的调整重组力度,积极促进股权多元化,引导、促成一批企业投优靠强、借助外力、加盟发展,加快国有资本有序退出。继续采取破产、兼并、转让、重组等方式,加快国有企业“治瘫盘活”,吸引增量盘活存量,千方百计变工业难点为发展亮点。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召开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加大力度推进,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外贸出口等方面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对接全省战略通道拓展发展空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全省招商引资重大活动,适时举办了工业、农业、林业、贸易流通和社会事业等5场专业招商和项目推介活动,全市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项目数、批准合同外资额增长一倍以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114个签约合同项目中已有99个动工建设,动工率达86.8%。“9.8”投洽会签订联内引外项目118个,拟引进外资1.6亿美元,内资12亿元人民币。积极参加区域分工与协作,与闽东南、闽西北两个经济协作区的合作和联系进一步密切。今年与厦门市共实施山海协作项目150项、总投资8.7亿元,开通厦门至三明往返城际列车,科教文卫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扩大。按照做大城市、做强产业、做优环境的要求,市区“南拓北扩西进”规划论证和开发建设进程加快。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金沙园、尼葛园和县市、区重点工业小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一批联内引外新项目落地投产。
营造良好环境凝聚发展合力。针对现实中存在的思想观念陈旧、部门利益至上、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大力营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谋事、干事、成事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中心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盯住发展、谋划发展、致力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形成围绕中心转、盯住中心忙、扭住中心干,同心协力加快发展的整体合力。特别是加大机制、体制和工作方式创新力度,深入开展“三减(简)一提高”活动,加强效能建设和督查管理,围绕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出台《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实行效能告诫的暂行规定》,切实解决乱检查、乱处罚、乱收费、乱摊派和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强了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促进了投资环境的改善,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赢得了广大群众和各类主体的好评。
三、积极应对灾害,抓好防治非典和抗灾救灾工作
众志成城抗非典。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迅速、坚决贯彻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按照一手抓防治非典不动摇、一手抓经济建设不放松的要求,加强领导、靠前指挥,立足“五早”、狠抓落实,强化防治措施,建立监控机制,构筑防护网络,实现了无二代病例、无死亡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的“三无”目标,保障了全市人民的健康安全,为全省作出了贡献。始终重视非典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带来的影响,要求各地毫不松懈地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加强经常性防治措施的跟踪落实,并针对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加大整改力度,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快公共卫生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决防范疫情再次发生。
防灾救灾促增收。在部分县上半年发生严重水灾后,下半年我市又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全市性高温干旱。面对严重灾情,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先”、“四前”的要求,组织全市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奋力抗灾。各级领导带领机关干部深入抗灾第一线,组成专业服务队、救灾工作队,抓好抗灾救灾保增收措施的落实,努力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各级各部门一手抓防旱抗旱,一手抓生产自救,合理调度,各方支援,保证城乡居民用电用水,维护企业、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由于措施得力,预计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仍可达到4%和4.5%。
四、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效,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三讲一树”为载体,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公民素质。围绕发展,创新机制,巩固和发展“创五城”成果。按照城市抓社区、农村抓乡镇、行业抓窗口、学校抓育人、机关抓效能、共建抓区域的要求,深入开展创文明社区、文明乡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文明旅游风景区和军民共建、“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积极参与闽西北精神文明走廊的区域共建,在原中央苏区县深入开展创建“绿色生态文明带”活动,着力打造创建文明品牌,美化优化城乡发展环境。
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三明学院筹建工作顺利开展,首批本科学生已正式就学。普及科学知识,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县校(院)挂钩和产学研项目协作迈出新的步伐。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社区、企业、校园文化。深入开展科技、教育、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和“九联一体化、服务千万家”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了公共卫生建设,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制定了建设规划。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三项基本国策得到较好落实。坚持把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深化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交通战备和人民防空工作。
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履行各自职能,形成整体合力,推动加快发展。
重视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换届工作。在省委的领导下,经过精心组织和周密筹备,圆满完成了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各项任务,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各级人大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全局,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依法治市和监督工作、代表工作等进一步加强。各级行政机关认真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文明执法。各级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加强公正司法、文明执法。各级政协努力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方面的作用。重视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促进党委、政府决策的进一步民主化、科学化。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努力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今年,全市村居完成了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并进一步健全了村居民自治机制。以政务公开为重点,带动并推进了厂务、村务、校务、院务等各项事务的公开。继续搞好普法教育,深入开展市、县、街道社区的依法治理工作。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建立健全综治工作汇报研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季度通报和社会稳定形势分析会制度,重视群众的来信来访,针对突出的信访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落实“五定”责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今年来,群众越级上省进京集体上访有所下降。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治安防控体系,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六、坚持以民为本,切实关心群众生产生活
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的观念。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特别是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社情民意、关心百姓疾苦,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重点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受灾群众和城乡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问题,开展“扶贫济困”社会捐助活动。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开展餐桌污染治理,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产生活问题。
坚持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一项工作重点。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促进就业的有关政策,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围绕加快发展经济,搞好就业和再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途径,努力完成省下达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目标。今年以来,已帮助10507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认真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金。继续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到11月底,全市已保障城市低保对象10222户、26712人。农村低保工作开始启动,已有3505户、6873人享受低保。全市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分别达到98%、98%和82%。
七、围绕发展主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根据十六大提出的党的建设总体部署和省委的要求,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党的建设,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和“党的建设要增强活力”的思路,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省委有关市、县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保持总体稳定和选好个体、优化群体、协调整体的要求,选好配强班子。新一届县级班子成员组成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有新的提高。县市、区党代会圆满结束,预定人选全部高票当选,新老交替和工作衔接顺利进行。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省委《建立选人用人公正机制的若干意见》,着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试用期制等,改进干部考核办法,促进形成围绕第一要务来评判干部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和落实建立选人用人公正机制的有效措施,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落实农村乡镇工作和城市社区建设两个《纲要》为抓手,召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深入推进“三级联创”活动,总结推广“双带双创”、“农业155”、“村会协作”的做法和经验,抓好《纲要》实施的试点工作,乡镇换届和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完成,农村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大力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调整设置,健全组织,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完成152个居委会的整合。组织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专题调研,做好企业党组织设置调整工作,使改制、转制企业党建工作得到加强。已有219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了党组织,进一步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抓好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群众团体、科研单位等基层党组织建设。
努力提高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围绕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工作任务,采取对口培训、短期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组织开展对新一届县级班子成员任职岗位培训。强化党管人才意识,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制定《进一步创造宽松环境,做好我市人才工作的意见》,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催人奋进、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牢记“两个务必”,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三项工作一起抓,制定下发了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工作“六个机制”的若干决定》的实施意见,并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抓好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干部谈话和诫勉制度等的落实,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不断深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注重加强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健全制度规范,完善议事和决策程序,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注意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合力,进一步规范与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的关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比较好地发挥了领导核心的作用。坚持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以常委会一班人励精图治、扎实工作的良好形象,带领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开拓前进,以作风的改进推动工作的落实,以工作的落实推进三明的发展。
六届市委常委会产生以来特别是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以来,我们的各项事业在过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些成绩来之不易,首先应归功于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市委全委会的集体力量,归功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老同志的共同努力,归功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辛勤劳动,同时也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的大力帮助,离不开中央、省驻明单位、企业和驻明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的积极贡献,离不开海内外一切友人的关心支持。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全市上下致力发展、加快发展的共识和合力,没有这样一种对市委常委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良好局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从领导经济社会工作看,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体制性、基础性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发展后劲不强,农民增收困难,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一些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不够到位从社会稳定工作看,一些地方因各种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仍有发生,群众上访信访有增长趋势,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从干部队伍建设看,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干部不学习、不研究问题,工作不扎实、不落实,少数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个别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从常委会自身建设来看,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看到问题,看到困难,看到差距,看到不足,进一步提升常委会这个领导集体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尽职尽责、积极主动地推进三明发展,做好各项工作。
同志们,总结过去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紧紧依靠市委全会的集体领导和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智慧力量,对做好各项工作至关重要。希望同志们对市委常委会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关于中央、省委全会精神的贯彻意见
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的部署要求,继续围绕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委六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进一步紧密结合加快现代化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抓住机遇、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改革发展和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一、统一思想,明确要求,全面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全会精神
抓好中央、省委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首先要用中央三中全会《决定》和省委全会《决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深刻领会深化改革、完善体制的重大意义。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是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议题,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重大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完善体制,首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市第六次党代会特别是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以来,市委按照省委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按三个层面、分三个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紧密联系三明实际,作出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等重大举措。这些思路、措施的贯彻和每项重点工作的推进,都包含了对改革深化和体制完善的要求。如果不加快推进改革、加紧完善体制,不仅这些思路措施无法实施推进、发展无法加快,而且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其次是振兴三明老工业基地的需要。中央三中全会关于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政策保证。能否抓住这一宝贵机遇,紧紧依靠深化改革和完善体制,大力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障碍,增强调整改造、发展自我的内在动力,是实现三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和前提。我市具有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条件和潜力,必须增强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工业调整改造,通过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带动全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再次是改革顺利推进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发展空间得到拓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总的来看,体制改革仍然滞后于发展要求,特别是在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改进管理、优化环境方面,一碰到具体问题,矛盾和障碍就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改革进程的顺利推进。只有加大改革力度,体制才能协调运转,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总之,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深化改革、完善体制的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克难攻坚,敢拼敢上,坚定不移地贯彻深化改革、完善体制的各项任务,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证。
充分明确深化改革、完善体制的工作重点。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并从十二个方面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体制进行了全面部署。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决议》,从八个方面对落实中央《决定》提出了要求。联系我们的实际,抓好中央、省委全会的贯彻落实,重点要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资本从三个层面退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取得新进展;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推进工业立市、振兴三明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上取得新突破;在促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以工带农、工农结合,统筹城乡发展上推出新举措;在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事业各项改革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内外贸一体化,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上打开新局面。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正确把握中央《决定》和省委《决议》的精神,围绕各自职能,抓紧研究制定我市相对应的实施办法和细化方案,用好用足用活上级各项政策,融会贯通地抓好深化改革各项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全面把握深化改革、完善体制的重要问题。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是贯穿中央全会《决定》和省委全会《决议》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在深化改革、完善体制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必须注意正确把握以下四点:一是致力发展与统筹兼顾。悠悠万事,发展为大、发展为先、发展为重。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因此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一切工作都要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发展。我们强调全面,并不意味着工作没有重点;强调协调,并不意味着什么都要拉平;强调可持续,并不意味着速度不能加快。不能一讲加快发展就不顾质量效益,一讲加强管理就搞成死水一潭,一讲统筹就忘了我们还是初级阶段。一定要把发展愿望与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结合起来,用发展促进统筹,在统筹中加快发展。二是改革创新与完善体制。近些年来我们锲而不舍地抓项目带动、抓县域经济发展、抓“三农”问题解决、抓个私经济壮大,无不需要我们首先从体制上取得突破,从改革创新中获取新的空间。当前,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只有真正按照十六大提出的“三个坚决”、“三个解放出来”的要求,下决心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破旧立新并举,改革完善互动,在改革中大胆创新、推动发展,在体制完善中巩固改革创新的成果,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三是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必须善于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正确把握各项改革的出台时机和推行力度,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努力实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四是重点突破与协调推进。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部署、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统筹协调,分清轻重缓急,有步骤、分阶段的推进。要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合理确定改革的目标。对那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必须立即进行、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的改革,要在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加以推进。对那些需要进一步研究、一时不具备条件的改革,要继续探索和创造条件,待时机成熟再加以推进。总之,要围绕大局、突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实现改革的各项任务。
二、创新思路,明确定位,集中精力抓好发展第一要务
本世纪头20年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头几年,对于三明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在新时期推进福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认真审视三明在全省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找准定位、把握关键,进一步明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这就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围绕“强市富民,发展三明”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内外开放,突出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逐步把我市建成全省的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和生态旅游胜地,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按照这个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必须加快实施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战略,突出抓好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工业立市,就是要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强化工业在强市富民、发展三明中的支撑作用。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城镇化、市场化,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快老工业基地改组、改造,做大做强机械、冶金、化工、纺织、林产、建材等重点产业,积极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加速产业集聚升级,推进全市经济增总量、壮实力、增后劲、添活力。生态兴市,就是要发挥三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效益型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环境优势向竞争优势、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转化,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优良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教强市,就是要把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升经济整体素质、档次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加快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大力培养、引进、使用各类人才,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保证和创新活力,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七个方面重点工作是:
(一)着力改革创新,提高经济活力。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新的突破和不断完善,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一是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要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推广、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低保制度改革。继续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增强农村经济活力。二是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深化企业改革,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展。按照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革和重组,解决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结构性问题,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轻纺、二轻、建材、建筑、商贸等一般性竞争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继续帮助、支持辖区内中央、省属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加快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和主辅分离工作。推进市、县属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等多种合作方式,参与全省产业的分工协作,参与中央、省属企业项目布点、上下游产品开发,发展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寻求共同发展。从股权流动机制入手,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将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继续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加强企业管理,建立重大决策责任制度和风险内控机制,强化财务、质量、采购和营销管理。三是进一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促进我市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从政策、环境、引导、扶持各个方面强力推进。对非公有资本实行非禁即入,在城乡公用事业及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推出一批项目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在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领域放开一批经营权,在金融、能源、环保等领域拓宽民间资本投资范围。及时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努力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投融资、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拓展个私经济发展空间,推动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四是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劳动就业体制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既要坚持效率优先,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兼顾公平,不断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完善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等各项工作,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五是全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改变管理方式,减少对市场机制的直接干预,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行政事分开,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机制,保证经济健康运行和社会安定稳定。
(二)坚持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继续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有效的机制,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一是推动项目突破。要加强项目策划,努力使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特别是产业关联度高的生产性大项目、好项目在三明落地、生长,带动配套企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围绕三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基础优势,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加以培育,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拉动作用强的项目,加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围绕对接全省“三条战略通道”,充分运用山海协作的有效机制,主动接受沿海辐射,在积极参与产业分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中寻求新项目。围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启动一批生态效益型项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围绕启动民间资本,引导和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生产性大项目、好项目,鼓励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项目建设,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围绕基础设施“硬通道”建设,组织并加紧实施一批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三明投资硬环境的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围绕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抓好一批有利于“三个文明”协调推进、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公共卫生、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二是构筑投资平台。进一步加大已经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创业的政策落实力度,为投资兴业营造更加优良的政策环境。抓住京福高速公路三明至福州段建成通车的有利时机,开展商贸投资等系列活动。在继续办好各类行业招商活动的同时,用好“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资洽谈会等重要招商平台。充分利用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金沙园、尼葛园及县市、区有规模、有效益的工业小区,积极吸纳投资,引导产业集聚。三是创新项目机制。深入持久地开展和深化“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的项目竞赛活动,形成全市上下抓项目、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策划和开发、建设的水平。要建立健全项目的科学决策机制,推行项目目标责任制,强化项目生成和推介机制,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建设良好的信用机制,不断形成项目工作的持久动力。
(三)培育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立足本地实际,创新思路,明确定位,逐步形成“两带一圈”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两带一圈”即:市区和永安、沙县经济繁荣带,要做大做强市区经济,加快永安、沙县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发挥对全市经济的支撑、示范和带动作用;尤溪、大田产业连接带,要主动接受省会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辐射,加快资源转化、产业升级和外引内联步伐,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转移和经济的延伸,逐步成为连接山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纽带;将乐、泰宁、建宁、宁化、清流、明溪特色经济圈,要立足于丰富的农业、生物种群、水力、矿产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各异的县域经济,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创特色、打品牌、增总量,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方向。要千方百计立足县情,培育特色,壮大规模,发展产业。一是延伸特色经济产业链。充分发挥各地在农业、水力、矿产、森林、旅游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立足资源的开发转化和综合利用,以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为载体,大力发展科技型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力、带动力,带动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不断提升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产品的档次。二是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加强区域分工与协作,加快种植、养殖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巩固并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打响三明烟叶品牌,形成烟叶基地、加工、技术指导、市场五位一体的发展机制,实现上规模、上档次。加快肉牛、肉羊、笋竹、建莲、红豆杉等产业的发展,努力培育农产品的精品和品牌。进一步搞好市场开拓,加强技术攻关,积极稳妥地推进冷水性鱼产业的发展。立足区域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打响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绿色特色农产品名牌。三是积极拓展品牌经济。集中力量培育、扶持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商标、名牌产品,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加速建立健全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名牌产品,促进品牌创新。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原产地保护和标准体系建设,走品牌农业的发展路子,不断增加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全力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名牌产品,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著名商标的生产企业实行奖励。积极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集合社会的力量,构建名优地产品的推广营销平台,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加快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化,打造市区周边旅游圈、大金湖和客家祖地三大品牌,着力提高三明、永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提升景区品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第三产业配套功能建设。创新旅游产品,加大推销力度,开拓沿海发达地区、上海、广东、江西和海外客源市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四)繁荣中心城镇,协调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按照“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环境”的要求,加快中心城市的建设。进一步调整市区产业发展布局,优先发展市区工业,培育壮大服务业,推进城郊生态农业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持久发民能力。按照“南拓北扩西进”的思路,拉开市区发展构架,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快推进城市联盟建设,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资源共享、利益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经营水平,积极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建设。加大城市环境整治与建设力度,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效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推进城市社区的绿化、美化、净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和文化品位。二是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体系。要分层次梯度推进,逐步构筑以市区为中心、永安、沙县为次中心、各县城区为骨干、各重点建制镇为支点的生态效益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发挥中心城市的吸纳、辐射和带动功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特别是要突出县城的中心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功能,促进扩容提质,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要以突出特色、吸纳人口、扩大规模为方向,大力扶持发展一批有产业基础和特色的建制镇,不断壮大城镇体系基础。三是致力于繁荣城镇经济。立足于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基础条件,利用交通、区位的比较优势,抓好20个重点小城镇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京福、三泉等高速公路互通口所在地乡镇的产业引导和规划,建设市场型、旅游型、加工型等有内涵、有特色的城镇。要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在城镇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要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城镇的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加强生态建设,治理环境污染,提高城镇建设的档次水平。
(五)推进联内引外,提高开放水平。树立大开放、大经贸的理念,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宽发展空间。要有大开放的新理念。适应加入WTO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新格局,认真研究国际、国内新形势给我市出口带来的机遇和影响,尽快适应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变化,提高我市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能力。立足搞活,加快外贸体制改革,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用好外贸出口经营权,推动外贸出口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加快口岸建设,提高通关效率。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观念,坚持“区外就是外”,力求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分配使用,进一步明确三明在全省开放格局中东联“闽东南”、西接“大京九”的开放腹地的定位,努力在全省构建三条战略通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有“引进来”的新办法。建立政府部门、中介机构、项目业主有机结合的招商引资机制,充分运用专业化招商、小分队招商、会展招商、网络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形式多样的招商方式,吸引更多的区内外各种资本来明投资,提高引进项目、资金、技术的实效。要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山海协作,从对口帮扶转到实现统筹发展上来,从一般的经济交流转到建立区域统一市场上来,从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转到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上来,真正实现山海互动,共同发展。要有“走出去”的新举措。要打破固步自封的发展模式,走出山门,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在山海协作中,积极“借船出海”,发挥资源和工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势,在原料、能源、劳动力等方面扩大沿海发达地区市场份额;要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的分工与协作中,寻求发展的新空间。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六)完善市场体系,搞活市场流通。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开放。要树立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努力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维护公平竞争,坚决制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行为。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不同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快现代物流业、农村服务业、科技中介、市场中介、房地产业、会展业、旅游业等服务业的发展步伐。规划和发展会计、审计、律师、资产评估、社会公证、经纪与代理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要进一步健全市场结构。积极运用现代流通方法整合市场资源,提高商品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立足于做大做强,立足于提高辐射能力和竞争能力和现有市场布局,依托本地的产业优势,运用多种市场形态,加快专业市场建设。要加快商品市场产权重组的步伐,鼓励办连锁市场、分市场以及向区外发展。要加快推进产权、土地、金融、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改革。积极兴办各类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各类企业的产权流通,为企业的资产运营提供条件,为国有资产的结构调整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要加快建立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快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尽快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加大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力度,严厉查处各种仿冒、欺诈行为,实行标本兼治,形成长效机制,切实保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七)发展科技教育,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化发展的位置,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证。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切入点,促进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良性互动。大力开展人才培训,开发人才创新能力,建设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高质素人才队伍。拓宽人才交流渠道,鼓励引导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流动。完善人才的"柔性"引进机制,以项目带动人才引进和培养,以人才推动项目引进,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建设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人才合理流动的环境,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要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沙溪沿岸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本途径的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企业或基地。要加强市场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调整教育结构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结构,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与成人教育,重点发展高中和高等教育,尽快实现创建三明学院的目标,努力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教育质量。积极鼓励扶持发展民办教育,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机制,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形成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强劲合力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自觉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改革与发展的各方面,落实到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更宽广的眼界去审视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进新发展,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观念上不断有新转变,方法上不断有新突破,始终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各级各部门都要围绕发展大局,继续解放思想,立足改革创新,积极开动脑筋,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不断深化。要紧扣中心、围绕大局,抓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边实践边创新,不断提升认识的高度,拓展实践的广度,加快转变的速度,强化落实的力度。必须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盯住发展、谋划发展、致力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人人都成为勤奋劳动的建设者,埋头苦干的实干家。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积极探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以观念和方法的创新,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持续、协调、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的关系,经济建设近期任务与长期目标的关系,努力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和谐,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按照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努力营造加快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全市经济在统筹协调中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要高度重视全面协调可持续,注意防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防止区域发展严重失衡,防止资源环境继续破坏,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要坚持把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正确把握各项改革出台的时机和推行力度,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推进改革创造稳定和谐的环境。要抓紧建章立制,把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特别是要注重解决群众反映比较集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涉及面比较大的问题,帮助解决好广大群众特别是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以及受灾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要下大气力抓好就业、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工作,千方百计通过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建立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稳定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构筑打控防一体化、点线面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配套的治安防范网络和工作体系。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完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的工作预案,不断提高化解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努力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着力提高各级党委的执政能力。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把思想和精力转到以实践“三个代表”、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的思想政治建设上来,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群众意识、团结意识、纪律意识、廉政意识,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坚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进一步转变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的用人导向,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和改进干部管理和监督工作,进一步健全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设一支能够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要努力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这里要特别强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局能力,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及时发现和研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做到见事要早,见微知著,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经常性地做好准备,包括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治之于未乱。要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构建严格的自律机制、防范机制、惩处机制。落实好省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工作“六个机制”的若干规定(试行)》,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廉政法制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坚决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提倡弘扬“两个务必”的精神,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同志们,改革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推动各项事业胜利前进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全面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的部署,进一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