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永安曾召开“抗日战争时期永安进步文化活动”学术讨论会。王一帆在会议总结汇报中,对永安进步文化活动取得成就的历史条件作了分析,除了党的领导,党和非党的革命知识分子的英勇奋斗外,也提到福建省两任主席陈仪、刘建绪是“又一政治因素和条件”,但是语焉不详。现在全国主流新闻媒体设立“抗日英雄谱”专栏,对国民党抗日将领的事迹也作了如实的报道。我想,对于陈仪、刘建绪两任省主席在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也应该实事求是予以评价。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延揽进步人士、创办出版机构、支持进步报刊、建立研究院所、发展教育事业等五个方面。
一、延揽进步人士
陈仪和刘建绪都是拥护国共联合抗日的,因此他们敢于延揽吸收进步人士,敢于容纳没有以公开面目出现的共产党人。
陈仪主闽7年,1938年至1941年在永安。他直接延揽的著名人士有郁达夫、胡允恭、黎烈文、刘子崧(党员)、沈炼之、沈明训、程星龄、董秋芳,以及由以上人士吸收起用的一大批党和非党的革命知识分子和爱国有识之士。这里要特别提到胡允恭(胡邦宪)。他于1923年加入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担任过济南市委和山东省委书记,1932年被王明“左”倾路线排挤出党。1936年经他的大学老师沈仲九推荐给陈仪,留在陈仪主办的干训团任教。此后不久他恢复党籍,先后出任明溪县和福安县的县长,逐渐成为陈仪的心腹。1946年陈仪主政台湾和1948年主政浙江,胡允恭都是他的智囊人物。解放前夕,陈仪准备在浙江起义,胡允恭是地下党的主要联系人。可惜在紧要关头,陈仪过于相信出卖他的学生,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而没有听从地下党建议他去根据地的忠告,以致后来遭到杀身之祸。1980年6月9日,中央统战部作出《陈仪先生结论》,报经中央批准,“追认陈仪先生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生命的爱国人士’”。由此可见,陈仪支持永安进步文化活动并非偶然。
刘建绪参加过浙江的抗日战斗,他并非蒋介石的嫡系,更不赞成蒋介石在抗战时期的反共政策。他为人谨小慎微,在福建主政7年,比较开明。解放前夕,曾用武器和财物支持过湘中纵队,还在香港发表过《脱离国民党宣言》,通电拥护新政协,后离港到巴西定居。1941年9月至1945年9月省会在永安期间,他延揽的著名人士有程星龄、王亚南、黎烈文、羊枣、章振乾、谌震、郑庭椿、刘子崧、颜学回、董秋芳,以及由上述人士引荐的余志宏、谢怀丹、叶康参等多人,大都是抗日进步文化的领军人物。这里要特别提到程星龄。他是刘建绪的同乡,原是刘的顾问,1943年刘又请他当省政府的秘书长。“他有政治远见,为人豁达大度,曾访问过八路军总部,会见过朱德、刘伯承,对共产党极为钦服。”他很想把刘建绪推向人民,跟时代前进。当年刘建绪支持抗战进步文化活动的举措,无不与他有关。程星龄对湖南的和平解放贡献很大,解放后,多年任全国政协委员和湖南省政协主席。
二、支持创办出版机构
——改进出版社。该社在永安的进步文化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1939年在陈仪直接过问下由官方创办的出版社。社长兼发行人黎烈文,是与鲁迅交往多年的左翼作家,上海沦陷后经省教育厅长郑贞文介绍来到福建。陈仪原以为他是共产党员,但还是热情接见并委以重任。该社出版的六种刊物:《改进》、《现代文艺》、《战时木刻画报》、《现代青年》、《现代儿童》、《战时民众》在当时负有盛名,有一批共产党员参与其事,起带头表率作用,为进步文化人士提供了战斗的阵地。该社还编印发行《改进文库》、《现代文艺丛刊》、《建设丛书》等近百种书籍。以上这些书刊的撰稿人有郭沫若、巴金、老舍等一大批国内著名人士。他们的作品在全国,特别在东南各省都有很大影响。
——东南出版社。1943年秋,由刘建绪的随从秘书谌震和地下党员李达仁四处筹资,刘建绪自己也出一笔钱才办起来的。先后出版过郭沫若、茅盾、乔冠华、夏衍、王亚南及其他名人的著作。该社不断把出版物经销到粤、湘、贵、川等地,也经常从重庆、桂林等地运来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胡绳的《辩证唯物主义入门》、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春》、《秋》和苏联的名作《母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译著,特别是从重庆邮购来的《新华日报》、《毛泽东传》、《论联合政府》,在进步人士和革命青年中秘密传阅,更是产生了巨大影响。该社还编印一份《联合周报》,在东南各地有较大影响。
三、支持进步报刊
——《建设导报》。1943年5月由刘建绪创办的四开三日刊,是省政府的机关报。由刘的随从秘书谌震任社长,周佐严(党员)任总编辑,编辑有谢怀丹、林子力;同年10月又请李达仁(党员)任主笔。一张官方报纸由共产党人士掌握而成了进步报纸,是少见的特有现象。该报常以正确的观点阐述国内外的一些重要政治时事,宣传进步思想的形式相当巧妙。
——《国际时事研究周刊》。此刊由著名新闻时事、军事评论家羊枣任主笔。1944年9月创刊,1945年6月出至第39期因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永安大狱”、羊枣被捕而停刊。在一年多时间里,羊枣在该刊发表评论文章54篇40万字,在国内广为传诵,在国际也产生影响。1984年还出版过由周扬作序的《羊枣政治军事评论选集》,全书共32篇论文,其中有16篇就是写于永安。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羊枣是经谌震介绍而被刘建绪高兴接纳的,对他优礼有加,还让他挂了省政府参事的头衔,而且《国际时事研究》的刊名也是由刘建绪题写的。
——《民主报》。是刘建绪任内的一张有广泛影响的对开日报,1943年由建瓯迁到永安出版发行。该报是国民党同人办的民营报纸,社长是省党部执行委员朱宛邻,副社长兼总编颜学回是国民党内坚持抗战的进步人士。由于邀羊枣写评论,邀请鲁迅的朋友主编副刊《新语》,更使《民主报》成为名符其实的为争取民主而斗争的一块阵地。1996年10月,永安党史办主任林洪通曾邀请参与其事的李达仁、赵家欣、王一帆等对当年发表的360多篇社论进行考证,认定其中200多篇是由羊枣等人写的,而羊枣一人就写了76篇,可见当时的文化人为抗日救亡表现出何等可贵的奉献精神。
四、支持建立社会科学院所
1939年1月,陈仪主政时就成立福州省研究所,1940年扩充为福建省研究院。刘建绪主政时建立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44年夏,王亚南应刘建绪之邀担任该所所长,王又邀请一批进步青年为研究人员,使所内充满活跃气氛;出版了两个学刊和两套丛书,包括王亚南、郭大力的有份量的经济学著作,因而人称王亚南把马克思主义引进了社科所。章振乾写的《闽西土地改革公田经营方式研究》是通过实地考察写成的。今年出版的《章振乾百年文集》也收录了此文。
五、发展教育事业
陈仪相当重视教育事业,刘建绪则“多仍旧贯”。据当年教育厅长郑贞文1986年所作的《在福建教育厅任职的回忆》,“陈仪主政时期福建教育的主要措施”有十项之多:(一)集中办理师范教育。(二)调整中学教育。(三)调整职业教育和创设补习职业教育。(四)设立高等商业学校。(五)创办福建大学。1939年,陈仪先把医专改为医学院,接着在永安黄历建校舍,首先招考法学院新生71名,定于1940年3月开学;又聘请严家淦之弟严家显为农学院院长,预定9月开学;再将在沙县的医学院并入,成为省立福建大学。但开学前夕重庆教育部却发电“不准立案”,陈仪秘而不宣,仍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结果法学院移归厦门大学,农学院、医学院准予成为福建省立的独立学院。因此郑贞文叹曰:“陈仪数年苦心设立的福建大学,不过如此昙花一显而已。”(六)创办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1年在永安霞岭建校,开设中文、历史、数学、美术、体育等五个学科,学生600多人。1942年迁到南平。(七)音乐专科学校由省立到国立。1940年设立于永安吉山。陈仪认为蔡继琨是天才音乐家,要他筹办音专并委其为校长。1942年陈仪到重庆后向教育部建议省立音专改为国立音专,由教育部接收此校。(八)创办电化教育和戏剧教育。(九)创制数学和劳作教具。(十)设立科学研究(院)所。此外,陈仪还支持郑贞文训练学生担任战时民众教育工作,提倡“剑笠学风”;发动学生献机赠饼,支援前线;疏散战时沿海学校到内地,支持外省迁闽学校办学等等。
以上这些措施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开明之举。永安当时有两项进步文化活动很有声势。一是学生抗日歌咏活动,特别是大中专学生步行一二十里到城里举行的万人歌咏大会;二是活跃城乡的抗战戏剧活动。这两项活动的骨干是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主力是学生,基地则是学校。应当说郑贞文功不可没。这里还要附带提及1938年在永安出版最早的《老百姓》,它的主力陈培光、林浩藩、卓克淦、高时亮、陈启肃都是教育厅的工作人员。正如该报发行人章振乾所说:“《老百姓》的基地在教育厅,这也说明,教育厅长郑贞文这个人有一定程度的开明。”事实也是如此,郑贞文是化学专家,解放后是民主人士。
作者简介:虞韶年,男,原永安市政协副主席,永安市关工委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