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决策是一个由一整套决策程序所构成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一般应包括发现问题、确定目标、价值准则、拟定方案、分析评估、方案选优、实验验证、普遍实施八个步骤。这八个步骤不是绝对的,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按照简约化原则,也可以合并为四个步骤。
一、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问题是决策的起点。任何决策都是针对一定问题进行的,也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并不容易,它需要决策者具有敏锐的嗅觉和洞察能力,善于通过调查研究,从大量的信息中捕捉问题,能透过纷纭复杂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能见常人所未见,在别人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价值所在,辨别出其真伪、利害,从别人眼中的“小”看到其中的“大”,找出其优势所在。 在这里,收集信息、掌握情报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正确与否。只有在掌握充足信息的基础上,综合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系统分析和处理,才能正确地发现问题,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问题一旦被察觉后,进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界定和确认问题。也就是要把问题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对本组织的影响和需要解决的迫切性,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等摸清楚,以求全面准确地把握问题。 问题界定后,就要明确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结果,这就是目标。对目标的要求是,必须明确、具体、可行。明确,就是目标本身要有确定的含义,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具体,就是目标要有可以定性定量的衡量标准,如达到的程度和时间要求等。可行,就是实现目标既要考虑需要,又要考虑是否可能,即条件是否允许。决策的实质正是在目标与约束的统一中进行选择。 与目标紧密联系的是价值准则。所谓价值准则,就是运用环境分析、智囊技术等科学方法,把目标分解为一系列价值指标,并规定这些指标的主次、缓急和发生冲突时的取舍原则。对于多目标决策而言,更需要善于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按照“小中取大”(小效益中取大效益)、“大中取大”(大效益中取最大效益)和“大中取小”(各种损失中取其最小)原则分类取舍,如可先将全部目标分为“必须达成”和“希望达成”两类,再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分别作出挪后、暂缓、搁置的不同处理。 二、集思广益,拟定方案 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从多方面寻求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制定方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毛泽东讲的“为了过河这个目标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重视差异,拟定多种可供选择的、有区别的方案,才能比较和选择。 国外决策理论都很重视这一点,并把那种只有一种方案而没有选择余地的决策称为“霍布森选择”。什么是“霍布森选择”呢?17世纪初,英国商人霍布森到伦敦卖马,声称允许顾客随便选择,但却附加了一个条件:只许挑选离围栏门最近的那匹马,这实际上等于不准挑选。后人讥讽这种无选择余地的“选择”为“霍布森选择”,并把它视为决策中的禁忌。国外许多经营决策者常用这样的格言提醒自己:“如果你感到前面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很可能就是走不通的。” 所以,拟制决策方案必须依靠专家和有关人员,运用智囊技术,从多方面、多角度拟定至少两种以上的多种方案。这样,才能突破“霍布森选择”的限制,使领导者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比如致富决策,不只是有“愚公移山”一种思路、一种方式,可以有更多的思路和方式。有很多山区的人并没有移山,而是“移人”,把自己移走了,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去挣钱、去发展;有的既不移山,也不移人,而是把山外的人吸引进来游山玩水,让人把钱送进山来。据报载,有位村支书包机送村民到千里之外的新疆做生意,利用季节差价销售农产品,赚了很多钱。这就是换一种想法、多一条思路,不断拓展决策选择空间的好处。 在这一阶段,智囊机构的作用至关重要。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智囊咨询机构的“外脑”作用,认真吸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既是领导者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三、分析评估,方案选优 分析评估主要是运用智囊技术和可行性分析,对已拟制的各种方案的利弊进行评估,以确定各个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程度。方案选优就是进行决断,或称拍板,也就是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纵横比较、权衡利弊,或选取其一,或综合成一,及时抉择,以保证作出正确决策。 固然,方案选优必须考虑利害得失,但并非要求绝对“无害”。其实,“害中取小即为大利”,“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方案选择不一定要选最好和最优的,因为在制定方案时,最好和最优的标准都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理想状态下的最优方案,往往也是最难实现的。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主张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原则,也就是设立一个最低限度的满意标准,所选方案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就可以了。 在这里,方案选优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领导者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敏锐的直觉、深刻的洞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过人的胆识与魄力。因为作为方案选优的最后抉择,往往不是在是非之间进行的,如果各种方案的优劣好坏一眼就能够看出,那也就不需要抉择了。所以,决策多数情况下是在一种方案不完全优于他种方案,或方案各有利弊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需要领导者有很高的善断能力和选择最佳方案的眼光。
由于现代决策对象的复杂性和决策者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既定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偏差,这就需要运用反馈原理和反馈方法追踪检查,监测实施的情况,随时纠正偏差。当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必须重新确定决策目标时,就要进行追踪决策。但这就属于下一次的决策行动了。 上述程序根据不同的决策任务,重点有所不同,个别步骤之间也可以交叉、合并,但基本程序和顺序必须严格遵循,这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有力保证。陈春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