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复制链接]
秘途杂谈 发表于 2023-11-13 09: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根据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要求,省政协调研组围绕“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开展重大课题研究,调研组分赴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等地开展蹲点式、沉浸式调研,赴吉林省、浙江省学习考察,向山西省、贵州省进行书面调研,组织全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16个省辖市政协开展联动调研。同时,委托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开展问卷调查和座谈走访,形成统计分析报告。
调研组认为,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是连接起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桥梁。当前,我省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省委省政府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高度,狠抓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从全国看,我省传统村落数量众多、位次靠前。自2012年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以来,我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特色最鲜明、体系最完整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我省共有传统村落807个,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469个,位居第七,占全国总量的5.75%;在长三角地区低于浙江省的701个,高于江苏省的79个、上海市的5个,位居第二。其中,黄山市国家级传统村落位居全国市级第二(贵州省黔东南州415个,位居全国第一);歙县位居全国县级第一。
从全省看,我省传统村落南多北少、分布集中。从品质看,我省传统村落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从利用看,我省传统村落基本实现了合理利用、有序展开。从态势看,我省传统村落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原则,锚定“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目标,全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系统谋划。省级层面建立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省财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10家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出台《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的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等。市县区跟进推动。尤其是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5市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程。黄山市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各县区以及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先后制定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古村落保护利用办法等。宣城市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市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出台专项地方性法规。
二是规划上点面结合。全省编制整体规划。制定《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总体规划》,明确总体要求、保护体系、重点任务等,制定分片引导的传统村落保护措施。出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十四五”建设规划》,将黄山、宣城、安庆、池州4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纳入“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及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市县编制地方规划。黄山市分别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和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市规划,推出传统村落建设正负面清单,编制31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宣城市以“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示范地”为主题定位,编制完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67个传统村落和11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利用规划。黟县一张图谋划,聘请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院编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项目规划。
三是传承上守正创新。探索一批“传统村落+文化”模式。黄山市徽州区探索形成“开放式”“针灸式”“整体式”“绣花式”等模式,成功打造以呈坎村、唐模村为代表的古徽州文化传承区村落。歙县注重非遗文化传承,依托安徽省行知学校组建全国首家非遗教育集团,培养非遗特色人才,打造网红打卡点卖花渔村,推动徽派盆景技艺传承发展。形成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安庆市建设戏曲文化小镇、组织乡村戏曲协会、举办黄梅戏艺术节、开展戏曲展演,推动黄梅戏“唱起来、走下去、走出去”。绩溪县提炼“和谐、和美、和顺、和鸣”的“和”品牌,积极推动“和”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振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四是利用上以用促保。发展乡村旅游。培育绿野仙踪西溪南、皖浙天路、尚村晒秋等特色“微景区”275个。全省民宿近4000家,其中七成集聚在传统村落。黄山市通过“找出来、保起来、用起来、活起来”,持续十年、投资超百亿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打造不同场景“xx山居图”。石台县大山村依托独有的“富硒负氧原生态”发展康养产业,带动旅游发展,开办民宿近200家,推动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培育特色农业。推动传统村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宣城市对传统村落产业体系整合重构,因地制宜发展茶叶、宣纸、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精心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形成50余个特色农业品牌。黄山市导入特色种养等产业项目,涌现出一批以黟县胡门村、汪村“五黑”为代表的产业村。推动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是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新路径。黟县西递村和徽州呈坎村被认定为国家级研学基地。歙县今年3月下旬研学启动以来,接待研学超15万人次,占全县总游客35%左右。
五是运营上多方参与。创新建设运营模式。黟县强化村落整体运营,出台乡村运营机制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探索“两山平台”“委托管理”“产权流转”等方式,盘活传统村落闲置资源,形成以宏村、西递为代表的旅游运营村,以塔川、碧山为代表的民宿特色村,以关麓、潭口(自在谷)为代表的项目带动村。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高村采取“政府-企业-专家-村民”共同参与模式,推行“整合古民居产权,统一保护利用”做法,协同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传承项目实施。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景域驴妈妈集团在黟县关麓村总投资约20亿元,以农文旅融合和乡村产业振兴为抓手,打造国际化的度假旅游目的地,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北大教授俞孔坚在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打造“望山生活”项目,从规划设计入手,开展系列文化创意活动,唤醒沉睡的资源。携程联合地方政府共同投入金寨大湾店项目,通过合作培训、营销活动等方式实现“授人以渔”,带动当地民宿业发展。形成多元投入格局。黄山市以中央资金补助1.5亿元为种子资金,以市级5.65亿元为配套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4.07亿元,完成245个传统村落项目建设。积极推行基金村落试点建设,在自在谷和塔川书院以“基金+基地+产业”模式打造“基金丛林”。徽州区创新“村落徽州”绿色金融模式,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黄山市分行合作,一期授信3.8亿元,开展4个传统村落改造升级,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六是示范上带动有力。连片带动。黄山市创造性开展微改造提升、微景区培育、微创意运营、微循环发展、微奉献治理“五微”行动,完成xx江百里大画廊及源头片区、古徽州文化旅游片区、世界文化遗产拓展片区,涵盖总面积350平方公里的示范建设,推进5个县区137个村落连片簇群发展。样板带动。金寨县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和红色底蕴交织的优势,积极构建“三区、一带、一环、多点”的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新格局。大湾村在汪家古民居陈列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利用独特的红色资源、历史资源和自然资源,走“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绿色脱贫道路。试点带动。以潜山市万涧村为保护试点,依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构建多专业联合团队,选派驻村规划师以陪伴式进行规划指导,帮助改造修缮传统建筑,建立“回味乡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涧行者”乡村服务发展中心,提升村民幸福感、获得感。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纵向比有进步、横向比有差距,保护利用中存在省级层面“法规不全”、保护建设“有心无力”、文化挖掘“千村一面”、发展利用“活力不强”、宣传推介“酒香巷深”、工作推进“合力不够”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意见建议
为全面推进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从总体目标、原则要求、理念思路、主要任务四个方面,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总体目标上导向引领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我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地,开展“千村万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把传统村落打造成徽风皖韵的展示窗口、乡村振兴的特色样板、文化传承的示范标杆。
(二)原则要求上把准定位
——坚持提高站位、强化使命。
——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
——坚持保护为先、加强管理。
——坚持守正创新、活化利用。
——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
(三)理念思路上敢于突破强化思维开放。
强化文化铸魂。强化市场运作。强化数字赋能。
(四)主要任务上聚焦重点第一,全面开展普查建档
1﹒组织住建、文旅、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对纳入传统村落预备名录的,以“一村一档”的形式进行登记造册,动态调整、及时增补,做到变化可溯。
2﹒在普查基础上,将更多的传统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纳入文物保护范畴、提升保护级别。重视皖北平原地区特殊性,加大挖掘力度,引导皖北各市积极申报传统村落。
3﹒逐步完善传统村落数据库,借鉴星图地球数据云技术,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搭建全省传统村落一体化数据云服务平台,形成“一张图”。
4﹒利用国家级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上线契机,加快建设我省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全景式、百科式展现传统村落独特魅力。推广绩溪县经验,以县为单位,加快建设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单馆。
第二,科学系统做好规划
5﹒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6﹒全面启动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促进与国土空间规划、文旅发展规划等有效衔接,实现“多规合一”。推进分区发展,组织集中连片市、县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区域性保护规划,打造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区域品牌。推进差异化发展,分级分类编制好807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深入挖掘传统村落不同的资源禀赋特性,实现从标准化保护到精准化保护。
7﹒制定安徽省乡村风貌塑造技术导则,把传统村落作为塑造重点,落实管控措施,保护传统建筑真实性和完整性。
8﹒推广潜山市万涧村做法,建立驻村规划师工作制度,按照前店后厂、院(所)村结对等方式,探索开展“百院千村”工程,邀请知名高校、规划设计院专家学者,多专业协同开展驻村规划设计指导。
第三,搭建文化传承平台
9﹒梳理我省传统村落非遗资源清单,展示我省悠久优秀的农耕文化,丰富非遗传习体验和活态传承,建设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办好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
10﹒深化文房四宝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注重保护和发展文房四宝遗迹遗址和古法制作工艺,建设好省级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做好宣笔、徽墨、歙砚的保护利用工作,培育一批重点文化创意企业,建设一批文创小镇或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
11﹒用好数字技术,借鉴“风起洛阳”“山海经”等VR体验项目经验,打造云演艺、云度假等数字化场景,建设虚拟现实版的安徽传统村落,唤醒传统村落沉睡的文化资源,让历史发声、让村落说话。
12﹒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支持黄山市建设徽学研究院和徽州往事大剧院,加快推进《安庆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实施,利用传统村落建设一批艺术、民俗、技艺展示馆和文化展示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舞红花鼓灯。
13﹒推动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研学旅行,将徽派建筑、徽州三雕、xx画派、徽菜等纳入研学课程,发挥皖新研学中心、环球国旅行知学堂等研学机构作用,积极构建研学旅行大市场。
14﹒密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开展最美村落评比,编写文化丛书,发布蓝皮书,创作文艺精品,拍摄专题片、纪录片、短视频等,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第四,突出特色产业发展
15﹒做好传统村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依托传统村落独特的资源禀赋,谋划一批传统村落生态农业、大地景观、田园综合体等多种业态重点项目,培育一批科创文创村落、文化服务村落、研学教育村落等产业文化名村,打造一批连点成线、扩片成带的农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
16﹒提档升级民宿产业,借鉴浙江莫干山民宿“小房间、大产业”建设运营理念和模式,持续推动民宿业特色化、规模化、品质化发展。深度挖掘xx医学资源,开发xx医学时代价值,加强与同仁堂、德仁堂等知名品牌合作,依托传统村落打造中医康养产业。借鉴凤凰古城旅拍、贵州“村超”等做法,以最炫民俗风,发展夜游、夜演、夜购、夜食、夜拍等多种业态,创造多元化的消费场景。
17﹒大力推进古建特色产业发展,扶持本土古建施工企业,加大以古建构件、传统材料和传统技法等为特色的产业和基地建设,实现原真性保护利用。
18﹒创造一流宜商环境,形成传统村落投资推荐名录,鼓励国资下乡、名企入村,积极引入国际国内知名企业,通过入股、合作、联营、托管、租赁等形式,推动传统村落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建设运营,打造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升级版”。
19﹒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把传统村落活化利用作为建设“大黄山”的标志性工程,立足休闲度假、创意经济、会展经济、体育赛事、医疗康养、文化服务等产业,加快推进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组织国际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论坛,打造永久会场。
20﹒开展“千村万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将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及时纳入各级乡村振兴项目库。加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环境,保护村落传统风貌。发挥村“两委”班子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提升村民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五,构建多元投入格局
21﹒财政支持四块并举:新增一块,借鉴浙江、贵州、湖北等省做法,设立省级专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资金。整合一块,省级统筹整合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农村文化教育、旅游发展、农村电商、医疗卫生等相关项目资金,向传统村落倾斜。配套一块,市县比照省级支持政策,配套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减免一块,对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企业依规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
22﹒发行政府专项债,创立专项基金或在“大黄山”文旅融合基金下设立子基金,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基金会,吸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23﹒在安徽省文化产权交易所,设立传统村落保护交易平台,遵循市场化、公开化、透明化原则,规范社会资本收购,活跃产权交易。
24﹒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为主体,相关金融机构参与,搭建金融支持平台,创新更多金融产品,探索传统建筑经营权抵押贷款,解决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的金融信贷难题。
25﹒借鉴浙江省推行“强村公司”的经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投资、入股组建公司实体,或以入股县、乡联合发展平台开展项目联建,实行公司化运营,提升“强村公司”整合资源、招大引强、联村带农致富水平。
第六,破解要素保障难题
26﹒建立由省级领导任组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每年召开全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会议。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工作一盘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市、县级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解决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的重大问题。建立调度和调查评估机制,定期跟踪保护利用状况,开展评比考核,及时总结各地好经验和好做法。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工作不力造成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传统村落,予以警示并追究责任。
27﹒加快出台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条例,指导推动有条件的市开展市级立法,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及时出台《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工作责任和政策措施等。形成全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标准和导则,建立负面清单,指导各市县完善区域性规范等。形成全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供各市县结合实际学习借鉴。制定农房质量鉴定、消防验收等规定,解决使用农房开展民宿、书店等特色经营办证和申领票据难问题。
28﹒实施乡村“绿领”人才培育计划,创新开展“传统村落创客家”“徽州研学工匠”“金牌指导师”“乡村运营师”“农村职业经理人”等人才培育项目。组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省级专家库,省市两级成立专家委员会。支持省内相关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具有安徽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及非遗技艺等专业。探索在传统村落设立专家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等,培育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人。开展徽派古建传统工匠的认定。将传统村落相关内容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课程。定期开展各层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日常培训和基层管理人员专业培训,提升保护和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29﹒在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中,借鉴浙江省德清县经验做法,以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体系为重点探索“三权分置”,落实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使用权。采用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拓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等途径,鼓励设区的市根据本地实际制定零星分散项目供地实施办法,科学安排存量和新增建设用地,优先解决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用地需求。鼓励、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居)民,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闲置农房等使用权入股方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30﹒定期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列入重要内容部署推进。建设旅游推介网站,开办电视专题栏目,推出数字旅游地图,编印传统村落读本与农文旅融合精品线路画册,推出电子书籍,传统媒体与新兴传媒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多层次多角度加大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力度。推动建立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排名前十省份的省际联系协作机制,每年选取一个主题,轮流开展交流对话,深化地区间多层次合作,实现资源对接、信息共享、互促共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7粉丝

1918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