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初学写作者,这几招会让编辑青睐你

[复制链接]
释然 发表于 2022-5-29 09: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初学写作,谁不想让自己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稿子早日在报刊发表?然而,稿件是“择优录取”的,虽然凡稿子投给媒体都有被刊登的机会和可能,但只有质量高的稿子才会在竞争中被最终编发并刊登,而质量差的稿子就难免“名落孙山”。
8 {  G4 s& ?9 s. f0 o# I" F
  这样一来,提高稿件的采用几率就成了初学写作者最关注的问题。这里,我们仅针对刚学习新闻写作的通讯员,讲一讲如何使自己的稿件得到编辑的青睐,提高稿件采用几率的三个招数。

2 ]: |1 a/ J6 Z
  第一招:把“看点”写在标题上

2 h' k) T* Q& m" d
  标题是稿件的脸面,稿件有没有质量,编辑往往通过稿件的标题就可以看个八九不离十。因此,当通讯员的来稿多得看不过来时,编辑往往只看一眼标题,就基本上可以决定稿子是编用还是“枪毙”。这就难免有些稿件虽内容尚可,但标题难入编辑之眼而被淘汰。这使笔者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通讯员为什么不把稿件的“看点”凸显在标题上,将编辑的眼睛和心“勾”住呢?
; Q! u4 Z  E! t9 H4 p
  从一些初学写作者的来稿看,普遍存在着不注意写好标题的问题,或表达不清,编辑看后不知所云;或啰嗦偏长,编辑难以抓住稿件的“核”;或工作罗列,将鲜活的新闻遮掩在一大片过程叙述中;或把老掉牙的事实改写成稿件,其新闻时效性尽失;或以长篇工作总结的题目充当新闻标题,编辑难以看出亮点在何处;有的甚至不写标题,编辑怀疑作者自己也不知稿件的主题何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 V! B! B, w' ?' F5 j
  对初学写作者来说,稿件最常见的毛病是不会或不善提炼出醒目抓人的标题,而往往将新闻的亮点、重点、新点、奇点、趣点等看点淹没在平庸、空泛的赘述句中。试看下面的新闻标题:
& s6 r* K2 R; k. n, Q9 G8 H  a3 N
  (1)《某县卫生院做好夏季卫生防病工作》
7 i$ ?4 |1 p5 K6 Z& T- D
  (2)《驻军某部加强保密教育,严防泄密现象发生 》
7 N" T, T; R; ]4 f$ m
  (3)《中原大地掀起春耕生产高潮》
" D$ r# r# i0 P% W- m% ~8 T  i
  (4)《某县武装部组织民兵搞好春季军事训练》

# s- r; p" W4 Z
  还可以举出大量类似的标题。你看,这些标题所反映的内容,既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也不是一件鲜活的新闻,而只是某地或某单位司空见惯的普通工作。之所以说它“普通”,是因为:这些工作年年都在做,放在十年前和十年后似乎都不过时;这些工作这个单位在做,其他许多单位都在做;这些内容与“新闻”的定义——即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报道——相差太远,特别是与新闻的“新”——即读者欲知而未知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好,人好我早”也相差甚远。因此,这样的稿件就只有被“枪毙”了。

0 x1 [4 B" |. s: D4 k6 z, r
  鉴于以上的教训,有经验的通讯员往往特别注重新闻标题的拟制,想方设法使标题文字简短,主题突出,新闻味道足,事迹抓人,努力使编辑只要看一眼标题就被“勾”住,就动心,就有编发冲动。要做到标题“勾”人,初学写作者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打开突破口:

7 _  ?6 P  C5 b) S/ a' J7 N
  ——将主要做法和经验写进标题。如人民日报刊登的《山东蒙阴/顺蔓摸瓜找问题,追本溯源抓整改》。此文发表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栏中,仅从标题上看,就能看到这个县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这里的“顺蔓摸瓜”,凸显了他们对存在问题的深查细找,既是做法,又是经验;这里的“追本溯源”,则反映了他们在“整改”中从“根”上改的扎实行动,并与文中的“责任到人、明确时限,并接受社会监督”的做法互相印证,给人以实在、过硬、可学的印象。

/ m/ I+ l! G+ f! t4 G5 j8 d8 G
  ——将读者想知道的最新信息写进标题。如解放军报曾刊登过的《赵蕊蕊成功接受膝盖手术》,大家都知道,当时女排国手赵蕊蕊膝盖受伤后,牵动了多少球迷的心,多少热情的问候从各地飞来。于是,当赵蕊蕊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成功做了膝盖手术的当天,记者便将这一信息传播给读者,经过迅速被编辑编发,次日见报。如此有“读者缘”的新闻,编辑能轻易漏掉吗?
! d7 e: g6 N: ~) T
  ——将新的观点或提法写进标题。如人民日报前不久刊登的新闻《守护我们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外来语滥用,不行》,正是针对一些人以滥用外来语为时髦的不良风气,教育部提出了明确而果断的新观点,一个“不行”,观点鲜明,毫不含糊其辞和模棱两可,对广大读者特别是语言文字工作者也是个正确的导向。

3 T8 k2 P$ c2 O# u: ]* Q; T- S' g
  ——将最过硬的事迹写进标题。读者读报,很大程度上是读过硬的事迹的,因此,标题上要力求将过硬的做法、成绩、成果写在标题中,使编辑一眼就看到稿件的分量,从而迅速判断出它的新闻价值。如人民日报刊登的《河北栾城县/“八个严禁”让庙会少了浪费多了实惠》,就是将举措(“八个严禁”)和显著成效(少了浪费多了实惠)写进了标题。解放军报曾经刊登的《总参工程兵某研究所(引题)/一年24项成果获奖(主标题)》,这则标题中含有3层意思:一、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有成果;二、其研究成果有获奖项目;三、一年中就有24项成果获奖。这三层意思,显示了新闻的“显著性”和新闻价值,自然也就容易吸引编辑的眼球。
& @  _, u! Q! {2 A
  ——将新奇、有趣的事实写进标题。如解放军报刊登的通讯《军嫂:嫁给耳朵》,读罢这则标题,读者一定会问:一个出嫁的姑娘,怎么会嫁给“耳朵”呢?这就为读者设下了一个有趣的悬念,迫使读者要看下去(原来姑娘与军人结婚后,由于丈夫工作忙,很少见面,只能在电话里听听丈夫的声音)。标题虽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稿件的内容,可是,能起到一个“引线”的作用也不错。这类较含蓄的标题一般只适宜在通讯中使用。

7 y. B0 B" S: v, k/ I# B! E% Y
  总之,你在标题制作上下了功夫,编辑只要看一眼标题,就很难不“编心萌动”,这不等于稿件成功了一半么?
/ H# b+ h. e  k5 q9 W) _4 ?5 J
  第二招:把“新闻”写进导语里

! m; W6 z1 ?& X
  稿件能否“抓住”编辑,关键还在你写的稿件中有无有价值的新闻。倘若你只是在标题中吊起了读者的胃口,而稿件正文中却写得空空如也,甚至找不到真正的新闻在哪里,稿件依旧是失败的;而稿件的新闻价值,一般都在稿件的开头部分——导语里。

( }- V: n! B0 D( m
  为什么要强调把新闻写进导语呢?因为导语是表述新闻的中心内容的,它的位置又在稿件的开始,当读者只读标题而不能满足阅读欲望的时候,就要往下看,而首先读到的就是导语。譬如,你要报道某公众人物不幸惨遭车祸身亡,标题是《某影星在车轮下丧生》,这个标题和事实已有足够的吸引力了,但读者一定不满足只是从标题中得知的简单情况,还要知道这个影星是什么时候出事的?在什么地点?肇事司机是哪个?进医院抢救没有?等等,这就需要作者在新闻导语中,将这些核心内容都介绍出来,有些细节可放到后面补充,直到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说完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倒金字塔”结构——从标题开始,先讲最重要的事实,再将事情的主要情节,再补充细节。
& |& H/ R# x, G9 Z2 e6 l' e5 \
  遗憾的是,一些初学写作者在写消息时,往往不注意将最有分量、对读者最有吸引力的内容往前提,写进导语中。要知道,当编辑不能在你的新闻标题中看出有价值的内容时,往往还要看一眼稿件的开头——导语部分,倘若确有新闻,仍可编发;如在导语依然找不到新闻时,就只有割爱了。所以,写好导语,特别是把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写进导语,也是提高稿件编发机率的重要环节。

8 ~  \) Y4 k9 _3 n  Y" M; C
  那么,怎样才算把新闻写进了导语中了呢?
1 Q% Q% l- k' m4 r# n- o& Q4 L0 F) R
  一、把稿件所要介绍的重点在导语中凸现出来。有些初学写作者在写新闻稿件时,总喜欢学那种兴起于“文革”且已经过时的“新华体”,将导语千篇一律地写成“某部单位遵照上级的某某指示(或号召)带头参加某某实践,极大地促进了部队的思想建设(或某某训练),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某某任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官兵的一致好评。”这样的导语,空空洞洞,平淡抽象,没有重点,当然也就没有新闻可言。而军报有一篇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今天,笔者在广州军区某高炮团新兵营看到,每名新兵的书柜里都摆有一本《百名‘精武之星’故事集》。团长胡明奎介绍,这100名‘精武之星’全是团队近年来涌现出来的训练标兵、技术能手,已成为新兵学习的榜样。”在这则导语中,既告诉了读者主要的新闻事实,突出了100名“精武之星”这一新闻主体,也与新闻标题《穿上军装就要崇尚精武之星》相呼应,加上一句“笔者在广州军区某高炮团新兵营看到”,既有现场感,又印证了真实性。
3 _* S* d7 G2 }8 Z8 C
  二、把稿件所要揭示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在导语中提炼出来。大凡“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导语中就要揭示该新闻的主题。可有的通讯员在写新闻时,往往把导语拉得很长,铺得太开,结果,只是导语就占去二、三百字甚至更多,这就把主题淹没了。因此,导语一定要简短,一般的导语有三、四十字就可以了。正因其简短,内容才尤其需要筛选和提炼:哪些内容最重要?哪些信息最鲜活?哪些经验更有推广价值?需要反复思考再写进导语。总之,除了标题中所包含的信息之外,还要告诉读者哪些他们想知道的内容,这些定下后,就要努力在几十个字的导语中表达出来。新华社前不久发了一则通稿《云南透水事故救援取得进展》,尽管作者通过标题已了解了事情的现状,但读者对于这个人命关天的事件,尚有多个问题要问。于是,作者就在导语中将标题上的“取得进展”进行了补充说明:“抽水速度加快,矿井水位明显下降”,并把事故的原因无所保留地告诉了读者:原因是由于放炮引发了老煤矿的采空区的透水。这样,编辑只需阅读标题和导语,就将稿件的主要内容掌握了。

7 K& u3 C1 y9 y8 x: W. K
  三、把最生动的镜头、情趣、语言等写在导语中。稿件要抓住编辑的眼球,导语往往是关键。稿件有无意思,角度有无新意,经验有无推广价值,稿件文采如何等等,编辑往往只扫一眼导语,就能做出基本正确的判断。尤其是编辑每天要翻阅几十甚至上百篇稿件,看腻了平淡无味、千篇一律的导语,特别想看到耳目一新、别开生面的导语。这时如果你的导语能推陈出新、独树一帜,肯定会得到编辑的青睐。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涌现了许多别致的导语写法,如描写开头法,开门见山法,故事导入法,以及教科书上提到的“连环组合法”,“虚实结合法”,“设置悬念法”等,这都是浓化新闻氛围,突显新闻色彩,从而吸引编辑目光的重要手段,初学写作者不妨一试。

! x5 _& ~/ a, v9 o' A
  第三招:把“干货”写进事例中
; i1 F9 \8 {& R9 M# u! C6 o
  稿件有无“干货”,事迹过不过硬,事实有无水分,经验能否推广,编辑在很大程度上要看稿件中的事例。如果标题新鲜别致,导语也颇见功底,就是事例典型性欠缺或不够过硬,这就会大大动摇编辑对稿件的编发决心。
* `5 R; @) ~, l7 A8 l
  而在不少通讯员的来稿中,发现不会写事例、不善于通过活生生的事例来说明问题凸现主题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譬如:
0 [3 t- E3 e6 S
  ——事例抽象,给人以虚假的印象。譬如,有篇报道政治教育的稿件,作者在举例说明问题时,只说“某机关信访办有个公务员,不喜欢信访工作,后来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变了思想,坚定了热爱本职工作的思想”,这样笼统化的例子,有和没有都无所谓。既然要举例,就要有具体的姓名和事迹,或有完整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甚至要有细节。否则,稿件即便编发,读者也会因例子的不实,对稿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1 H' o4 c( `  p  t" I* Y% s" T$ L8 K
  ——事例平淡,给人以“水平不高”、“不够典型”的印象。如有一篇稿件在介绍一个战士抗震救灾的事迹时只说他“愉快服从,毫无怨言,一天只吃了一顿饭也不叫苦,还帮助村民运送和照顾受伤的亲人”,这就显得很一般了,因为这是在救灾第一线每个战士都能做到的事。相比之下,下面的例子就比较典型、过硬:“小李本来正在休探亲假,可当他得知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后,立即返回部队。在返回部队的路上,他遇到开往灾区的军车,就跟随军车赶到抗震救灾前线,一连默默干了七天,才找到自己的所在团,便又和战友一起投入了救灾战斗”。我们选事例,一定要经过筛选,从大量事例中选出最典型、最过硬的写进稿件,这样才会感动编辑。
# T/ j9 i( `2 e' |: v% t
  ——事例陈旧,给人以草草应付的印象。稿件中的事例,越新鲜越好。可有的通讯员在写稿时,由于一下子找不到新鲜的事例,又不愿做补充采访,于是就用过去已经使用过的老例子来充当,甚至把过去一两年的例子来滥竽充数,这就会大大影响稿件的编发。
! b  L  {( ?2 P; {
  ——事例重复,给人以啰嗦絮叨的印象。稿件中的例子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少而精”。因此,稿件中的同类例子,最好举一个,且有以一当十的代表作用;如果同类事例不厌其烦地列举,就难免产生以十当一的糟糕效果。举例太多,不仅会加长篇幅,造成行文啰嗦,还会使编辑产生厌恶心理,不利于稿件编发。

' a& N# ]6 a  q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稿件中事例的选择和写作,过硬的事例往往决定过硬的稿件,一定把最生动、最过硬、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干货’(精华)写进稿件的事例中。如果可能,还可将其中的拔尖或骨干事例单独抽出来放在标题(或引题或副标题)上;如果觉得有必要的话,还不妨将它单独写成特写或新闻故事。请大家记住:生动典型的事例永远是打动编辑和增大稿件采用机率的“立身资本”。
( ^5 J& n9 y2 H5 @
  当然,寄给报刊的稿件怎样才能被编辑选用,是个复杂的问题,恐怕写两本书也说不周全。但对初学写作者来说,要提高稿件的采用几率,不妨就先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只要敢于实践和善于实践,你肯定会有所收获的!
; F! J5 O: E/ ^8 a# O& f; o
(作者为解放军报高级编辑 杨玉辰)

* |) s1 c5 o& @* W
(来源:中国新闻培训网)
+ X) F9 i$ A0 T* h* ?9 _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3粉丝

658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