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的你,有过这些经历吗? 一篇稿子绞尽脑汁写了好长时间,到头来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东拉西扯,糊里糊涂;有的人,写稿子像挤牙膏,想一点写一点,很是费劲。当别人因此向我吐槽时,我常常想说:写材料就是盖房子。 写材料费劲,主要是方法不对,特别是不会谋篇布局,拿到写作任务后,不会提前作通盘考虑,只会仓皇上马,凭直觉往下写。如果善于谋篇布局,则会让内容一加一大于二,水到渠成,你想不让它发生都不成。 布局谋篇就是一种表现艺术。这里举个例子: 在那个骑马坐轿的时代,仕途聚会,互相问候,有如下一场对话: “张大人,您是怎么来的?” “我很近,走路来的。” “很潇洒,很潇洒!李大人,您是怎么来的?” “我是骑马来的。” “很威武,很威武!刘大人,您是怎么来的?” “我是坐轿来的。” “很安逸,很安逸!王大人,您是怎么来的?” 这位王大人故意出了个难题,他说:“我是打滚儿来的。” 对方的回应不慌不忙:“很圆通,很圆通!” 这个故事的重点在最后,布局画龙点睛。谋篇布局是写作构思的核心内容,主要使命就是提前想清楚写什么、搞清楚怎么写?我梳理了以下五个关键,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确定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写作要解决的核心任务,所以谋篇布局得先从主题开始。否则写作就是无病呻吟,没事儿找事儿干。 所以,找准主题、明确意图、定准调子是谋篇布局的“起手式”。主题怎么定?方法有四种:第一,以明确目标定主题,比如幼小衔接“有备而来,衔接未来”;第二,以明确理念定主题;第三,以明确要求定主题,如:“让教育主体回归校园”;第四,以明确措施定主题,如:经纬交错,筑牢疫情防线。 第二步:选准结构 主题找准后,接着要考虑文稿的结构,因为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很重要,如果没有骨架,就立不起来,就像房子没有结构就立不起来一样。 选结构的实质就是选择逻辑关系,文章结构关系大致有三类: 第一,陈列式结构。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逻辑关系:一是平等关系,就是横向几个板块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没有大小先后之分。二是对立关系,即不同板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好与坏、正与反、积极与消极,成绩与问题、机遇与挑战等等。三是主次关系,就是横向板块间虽然并列,却有轻重缓急之分,不能随意铺排。 第二,波浪式结构。材料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那就要用另一种方法去组合,可以称之为“波浪式”。大致有三种关系:一是时间逻辑,以先后顺序铺排观点。二是空间逻辑,以事物的上下、前后、左右、远近等空间关系展开。三是事理逻辑,以事物特有的顺序、规定、程序来安排观点。 第三,穿梭式结构。也有三种关系:一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比如人体是一个整体,眼耳鼻舌身则是局部。二是概括与分析,比如人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三是本质与现象,前面是共同特点,后面是具体表现。 陈列式,静如磐石;波浪式,去如流水;穿梭式,回环往复,去了又回来。组合的方式确实很多,实践发现,名目虽多,其间的界限并不严格。希望大家举一反三,举三反百。 第三步:拓宽思路 逻辑关系敲定后,第三步就要拓展细化写作思路,把一级标题细化到二级标题,乃至三级标题,因为具体写作时,你肯定要用具体的观点来支撑,否则就写不深刻,写不具体,写不下去。 理清思路的过程,其实就是拆解问题、细分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慢慢展开你思维扇面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一个主标题开始,层层深入,衍生形成思想观点“金字塔体系”的过程。 这个过程离不开三种方法的加持,即分类、分块、分层。 所谓分类,即将问题分为若干平行的类别。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经常吃西瓜,可是要让你以西瓜为主题写点东西,怎么写?是不是突然觉得无法写起,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展开?懂得了分类,你可以把西瓜按照颜色划分为花皮、黑皮、红瓤、黄瓤等,可以按产地划分为夏宝、永济瓜、大荔瓜等。只要展开思维的扇面,每个角度都会划分出不同的类别来,只要划分的维度足够多、足够细,对西瓜的理解就谈得上深刻。 所谓分块,即将一个整体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世界是一个结构化的世界,每个物体都由不同板块组成。如人体由肌肉、骨骼、血液、器官、毛发等组成。一个单位由不同的业务部门组成,一座城市由不同的城区组成。但凡事物都可从不同维度切割成不同组成单元。只要划分得足够细,对事物的理解就足够深。 所谓分层,即对问题进行纵向划分层次。世界是一个有层次的世界,大到宇宙,小到分子,组成要素间都会按一定秩序排列组合,并呈现出特有的层次性。若注意观察不难现,不管是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铁轨上飞驰的列车,还是手中慢慢展开的书刊、公园里俊秀挺拔的翠竹,无不是一层层、一段段、一页页、一节节地体现着层次性。即便时间、空间这样的抽象概念,也能分出层次来。 细化标题就是深层思考、拓展思路,把能想到的尽量提前想清楚,目的是避免“挤牙膏”式写作,想一点写一点,出现“卡壳”的情况。 第四步:罗列提纲 思路拓展开后,后面的谋划就顺理成章了,接着要干一件事:列出提纲,把看不见的灵感凝固成看得见的文字。 列提纲是一种组合。好比砖瓦石板还不是房子,就像螺丝齿轮还不是机器。这些分散的、零碎的、彼此没有关系的材料,怎样聚成形状,成为有机体,这一步叫组合。没有材料,无从组合,没有组合,不成文章,所以列提纲很重要。 提纲是写作的规划性文本,对写作具有规范性、指导性作用。列提纲是很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谋篇布局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人的思考往往是凌乱的、不成体系的,很多想法是一闪而过的,如果不通过提纲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反复推敲、琢磨,既很难“锁住”灵感,也不容易推演逻辑关系,更难以形成复杂的观点体系。 这个过程就好比一张一张图片,你我可以选择一些图片拼在一起表情达意。比方说,一双男人穿的皮鞋旁边摆上一双高跟鞋,可以表示伴侣;在这两双鞋后面放一双儿童穿的鞋子,可以表示家庭。 别小看提纲,小提纲里有大学问,按思考深度不同,提纲有三种: 第一种:概念型提纲。这是提纲的初级层次和形态,是最简单的一种提纲,它类似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概念性规划”,主要作用是明确文章的核心意图、战略目标、搭建文章的“四梁八柱”、勾画文章的基本轮廓。这种提纲的线条相对较粗,一般在写篇幅简短、结构简单的文稿时用,只要划分出基本的结构层次、逻辑关系和段落大意就可以了。 第二种:标题型提纲。这是提纲的第二种层次和形态,是在概念型提纲的基础上,进一步收拢思考范围,缩小思考尺度,对标题进行拆解,明确某部分的具体问题、表述方式、篇幅长短,通过定位、定界、定性、定量,把问题明确化、要求具体化,类似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这种提纲通常用于结构相对复杂、层次较多、篇幅较长的综合文稿,是最普遍提纲形态。如果是一个人独立承担写作任务,推演到这种程度,也就基本可以正式动笔了。 第三种:方案型提纲。这是更为复杂的提纲,在标题型提纲的基础上再细化,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要求,比如材料怎么来,什么人写哪部分,什么时间内完成等,类似于工程建设中施工方案,操作性很强。这种提纲比较全,也比较细,常用在政府工作报告、党委全会报告等大型综合文稿的写作中,因为这类稿子通常由团队完成,不把这些要求明确下来,不好分头实施。 在谋篇布局中,要根据思考深度逐渐细化提纲。我的观点,对于简单的文稿,至少思考到概念性提纲层次,有个基本框架就可以动手了,而对于大型文稿(如工作报告、重要讲话稿等),由团队写作的稿子,还有必要细化到方案型提纲层次,具体需要通过谋篇布局作出最恰当的考虑。 第五步:调配素材 当你的心里已经有了许多材料,一些零星的感触,片断的幻想,人世间的一些小镜头,你就需要对它们进行选择。哪些需要删减,哪些需要合并等。 有些朋友以为,写出提纲,谋篇布局就结束了。其实不然。提纲写出来以后,还得再走一步,那就是谋划如何调配写作素材。 调配好写作素材也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内容,因为如果不考虑素材,那谋篇布局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你的观点就不一定写得下去,就会出现文章开头列举的情况。所以,一次成功的谋篇布局一定要细化到对写作素材的考虑上。这就像军事里的排兵布阵,如果一个战略家连手中有多少士兵物质都不清楚,其作战方案将是侧头侧尾的纸上谈兵,瞎指挥。 具体说来,这个阶段的谋篇布局还要做三件事: 第一,对素材进行必要的摸排。提纲确定下来后,战略目标也就敲定了。接下来,花时间摸摸自己的素材,看看手中到底有多少可供调遣?还需要补充哪些?对于某些条目下实在无法补充的素材,有必要反过来调整写作提纲。 第二,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分析判断。对于手中素材,不仅要分析量够不够,还应分析合不合用。最好也对素材进行一次深度审查,重点看素材的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并对素材进行必要的粗加工,确保素材“招之能来、来之能战”。 第三,对素材的运用有个初步考虑。对于列好的提纲,要像建筑施工图纸一样,在每个标题下面标出具体设计要求。如篇幅多长、表达什么观点、用什么素材支撑等,细一点的话,还可考虑材料的运用角度,就像军事家作战前部署,方案越细,越具有操作性。 综上所述,谋篇布局是一套看得见、摸得着,可具体操作的、环环相扣的、系统的写作方法。希望大家在实践中保持理性的认识,明白写材料有法可依,这样就可以归纳、提炼更多的写作方法,共同为写作的理论大厦添砖加瓦。 ; b$ b& a4 l8 T. _) i1 I3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