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18位组织部长最新力作

[复制链接]
感恩珍惜 发表于 2020-10-30 15: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组工出品、必是精品。4月1日——8月1日期间,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微信公众号“部长讲坛”栏目发布的18篇组织部长“讲稿”。“讲稿”既谈认识、又作表态,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践经验,涵盖多个方面,发言主题鲜明、标题亮眼、内容实在,值得借鉴学习,推荐各位大家认真体会,收藏学习。


01
构建知事识人体系  激励干部实干担当
中共泰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曹卫东
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强调,以事见人准确评价干部,以事择人精准选配干部。知事识人是知人善用的“第一步”。泰州市以疫情防控阻击战为契机,探索构建知事识人体系,以“考准事”推动“识准人”,锻造“致力高质量”实干担当干部队伍。

一个教你如何混迹体制,晋升进位的课程,欢迎阅读

躬身入事,知事知理更接“地气”
涉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在疫情防控中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明晰专项考察的关键人关键事,了解基本常识、厘清基本逻辑、把握基本规律、作出基本判断。一方面主动入“事”,选派组工干部派驻防控组工作、到村居和交通卡口值守、担任企业驻厂员、参与督查检查等,亲身体验一线岗位工作,实地知晓一线干部表现;另一方面延伸触角,听取防控组及工作专班专业评价,整合疫情防控简报、纪委督查通报、职能部门通报等客观评价,听取复工复产企业直观评价,收集网络舆情和“12345”热线等社会评价,全面了解干部的政治表现、能力实绩、人岗匹配等情况。
多维察事,察深察透更有“底气”
既注重全方位、全过程的深度了解,又注重对干部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处理复杂问题、应对重大考验”中的表现进行具象“透析”,做到知长知短、知根知底。在疫情防控专项考察环节,采取“分单元”“深挖掘”多维察事,对“人”和“事”定点定位深入考察,察深察透干部表现,做实精准识别基础。“分单元”就是将疫情防控划分为一级响应、企业复工、“防”“放”结合等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内依据重点任务推进、重大问题处理制定考察提纲,有针对性地考察关键人关键事;“深挖掘”就是运用深度访谈、案例分析、行为轨迹追溯、工作复盘等方式,挖掘掌握干部当时当事的真实心态、决策动机、具体行动。
评人依事,评准评实更显“硬气”
探索实行“定性靠事例、定量靠数据、综合靠分析”评价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多方印证、精准成像。“定性靠事例”,即用标志性事例辨别领导干部代表性能力,比如对市(区)党政正职来说,面对全省一级响应时,何时到岗到位,何时部署落实,最能反映这一群体政治敏锐性、见事行动力,及时进行轨迹抓取,“定量靠数据”,即用关键指标辨析领导干部工作状态、工作实绩,比如一级响应单元,运用确诊病例数特别是扩散性病例数,体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效果;企业复工单元,通过复工进度、员工到岗率、工业用电量等指标,观察领导干部的见识见地、“两手抓”能力。“综合靠分析”,即整合各方面考察结果,研判其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疫情防控中,全市共有175名干部因表现突出得到提拔重用或职级晋升,真正实现精准选、科学配、动态调。(排比句,有气势)
02
强化需求端发力  深化供给侧改革
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共盐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柏长岭
推动新时代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既管“供应”、又问“效应”,既管“投入”、又问“产出”,努力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升组织工作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
着眼事业发展考量“该用谁”,放大用人导向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科学合理使用干部,用当其时、用其所长”。坚持事业为上,建立健全科学精准的选贤任能制度,既是选准用好干部的“风向标”,也是实现干部精神状态、地方政治生态、事业发展势态良性互动的“助推器”。
突出岗位分析“以事择人”。统筹抓实党政正职重点研判、结构人选专项研判、其他干部全面研判,集成运用“大数据”,精准把握“学过什么、干过什么”,努力预判能“胜任什么、干成什么”,切实解决好“选什么样的人”“用在什么岗位”的问题。
强化考察了解“精准识人”。构建工作调研、平时考察、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机制,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考察干部,从小事上看德、难事上看能、大事上看绩、分外事上看勤,既看干成多少事、更看干成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
注重合理搭配“科学用人”。更好地把选人“技术”和用人“艺术”、个体“优选”和整体“优化”结合起来,大力发现培养年轻干部,统筹使用各方面各年龄段优秀干部,体现“差异化”、避免“同质化”、追求“最优化”,以干部优势互补促进工作优化落实、事业优质发展。
聚焦产业振兴摸排“还缺谁”,放大人才集聚效应
产业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人才是产业振兴的支撑。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把市场“主体”与政府“主导”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发展阶段、用好比较优势,加快产业人才引进培养步伐,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精准摸清“缺”的重点。突出园区这个主战场、企业这个主力军、金融这个主抓手,定期对产业发展趋势、企业人才现状进行深度摸底,分类排查产业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技能人才的“缺口”,精准绘制人才地图、清晰标定引才路径,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及时细化“补”的措施。坚持引、培并举,以主导产业为重点、以项目需求为导向,引进顶尖创业人才、招揽急需紧缺人才、集聚柔性创新人才,加大校企合作、加强平台打造、加快资源共享,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实现人才作用发挥和产业企业发展的双赢。
持续巩固“留”的成果。践行“店小二”服务理念,结合产业人才要求,开展针对性服务、探索“定制式”服务,让人才既引得进、更留得住,既增人数、更得人心,真正用服务保障的“加法”换取人才集聚的“乘法”。
突出富民强村践行“为了谁”,放大党建引领效应
富民强村步伐快不快,全看支部如何带。能不能抓好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重大任务落实,是检验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不强、党建引领效应好不好的“试金石”。
筑牢领富“桥头堡”。树牢一切工作到支部导向,坚持县镇村联动,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深化党支部“标准+示范”建设,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加强后进支部整顿,把每个支部建设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建强带富“领头雁”。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坚持县委主导、县乡联动、全程把关,储备、培养、使用相衔接,内选、外引、下派、返聘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支服务群众有感情、发展富民有本领、作风行为有正气的基层“带头人”队伍。
锻造致富“先锋队”。既加大“输血”力度、更加强“造血”功能,推行“支部+合作社”“支部+电商”,深化农村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鼓励村干部和党员领办创办项目,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做好“地”的文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实现支部领航、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综合效应。
03
筑牢领导班子建设的“四梁八柱”
南京市江宁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曹  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班子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火车头”,建设好领导班子是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关键,也是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关键。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对新时代党政领导班子建设作出系统设计。前不久,省委组织部专门召开座谈会,学习贯彻《规划纲要》,研究部署“五抓五强”行动,为我们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实践方向。作为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区,江宁未来的发展更加需要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党政领导班子来保障。我们将根据街道、园区、部门、国企等不同类型领导班子特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五抓五强”落地落实,筑牢领导班子建设的“四梁八柱”,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筑牢政治建设“支撑梁”提升领导班子政治能力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我们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依托区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堂,坚持领导干部学习会制度,在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中,检验磨练政治能力。综合运用任前体检、年度体检、任期体检和专项体检等方式,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重点研究制定区管干部任前政治体检实施办法,采取正负面清单形式,公选王公号编辑进行正反对比、相互印证,将政治体检“隐性特征”变成“显性条款”,准确识别干部政治素质,强化领导班子政治功能。巩固提升主题教育中初心之路等“场景式”教育模式,加强政治忠诚教育,引导班子成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带头做到“两个维护”。
筑牢班子结构“关键梁”提升领导班子整体合力
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并非班子成员个体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个体特长的合理搭配。我们将研究制定《区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分析研判办法》,探索建立干部实绩档案、干部“自画像”评价模式,每两年将区管领导班子整体研判一遍,通过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全面掌握班子整体运行和干部履职情况,把人头盘清、把班子盘强、把队伍盘活。根据不同类型领导班子的职责任务,综合考虑专业、年龄、性格、气质等因素,实现“1+1>2”的效果,重点选优配强党政正职,以“思想家”搭配“实干家”、以“开拓者”搭配“老黄牛”,确保经验能力互补、性格气质相容,内外互补、同向发力。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加强日常培养、战略培养,确保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保持相对稳定的配备和储备常量。
筑牢专业素养“基础梁”提升领导班子履职能力
“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专业素养是干事创业的重要基础。我们将探索开展领导班子专业化研判,建立领导干部专业数据库,通过看学过什么、干过什么,准确把握班子成员专业特征,针对政府部门“一把手”专业对口率不到三分之一、班子中同一专业干部过于集中等问题进行针对性调整。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和“四新江宁”建设,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聚焦创新驱动、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实施“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真正让“需要学”的干部学到“需要的东西”,确保班子成员专业素养与高质量发展合拍。结合园区去行政化和“一区多园”改革,推动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专业型干部跨部门、跨条块、跨领域轮岗培养,探索开展聘任制公务员试点,破解专业领域“选人难、进人难”问题。
筑牢严管厚爱“保障梁”提升领导班子内在活力
领导班子有活力、干部有作为,既需要严管约束,也需要关爱激励。我们将以政治监督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全方位管理,既管行为、也管思想,既管八小时之内、也管八小时之外。探索落实和深化“三项机制”的具体措施,研究如何精准鼓励激励以及能上能下、容错纠错“界定标准如何量化”等问题,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打破“洗碗效应”。在职务职级并行、及时表彰奖励等方面综合施策,职级晋升优先向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和成长空间狭窄的单位倾斜,促进班子成员干事担当。充分发挥综合考核“指挥棒”作用,开展高质量发展“夺杯扛旗”竞赛,既褒奖“全能冠军”,又鼓励“单项标兵”。坚持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考人与考事相结合,探索开展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差异化考核,以考核实绩印证班子搭配实效。
04
组织工作改革创新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中共南通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封春晴
改革创新是组织工作的力量之源、取胜法宝,也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没有改革的勇气、创新的锐气,就不会有发展的朝气。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必须高举改革创新旗帜,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求变,走出顺应时代潮流的组织工作新路子。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需要回答好三个问题。
应该在哪些方面创新?
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一方面,要自上而下在贯彻落实中发现问题。中央精神、省市委部署如何贯彻落实到位、取得预期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需要创造性实践。凡事越具体、越深入,就会发现越多的问题,找到工作的难点和症结所在。解决这些难点和症结,才能真正抓好工作、干出成效。比如,全省要求建立干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这其中就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干部“下”的问题、容错的问题,一直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就应该作为创新的关注点。
另一方面,要自下而上从基层反映中发现问题。组织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基层就是“晴雨表”,群众最有发言权。推动组织工作改革创新,要求我们深入调研,到一线去、到现场去,广泛听取意见,设身处地思考,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比如,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只有深入到基层了解掌握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实际效果。再比如,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问题,只有掌握了“人难选、人难留”的真实情况,才知道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如何正确把握创新?
创新是探索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活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确保目标明确、方法科学、行动有力、成效显著。
要聚力解决问题。有没有解决问题,解决了多难、多重要的问题,是改革创新的价值衡量标准。有的地方对本就在开展的工作取一个新名字、贴一个新标签,工作举措还是老一套,“新瓶装老酒”。有的重形式轻内容、重表象轻实效,搞“花架子”,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这种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所谓创新,要注意防止和避免。无论是理念转型、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还是载体设计、技术运用等创新模式,都要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为目的。
要注意防范风险。改革创新要勇于突破、敢闯敢试,但也不等于莽撞蛮干。要稳中求进、风险可控,特别是要把准政治方向,防范政治风险;统筹利益平衡,防范管理风险;注重舆论引导,防范舆情风险。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对创新工作只关注正面效应,往往会忽视负面效应,这就可能给工作带来被动。因此,对一时把握不准的创新行为,可以在小范围进行试验,通过不断修正完善找到优化办法和方案。
要把握节奏力度。掌握好节奏和力度,是改革创新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时机成熟时,顺势而为、趁势推进,才能事半功倍。有的地方对想出的“好主意”总想一步推行到位,往往会操之过急,或者热衷“一刀切”,容易脱离现实基础,遇到大的阻力。即使是很好的改革创新构想,如果对节奏力度把握不准,也可能会“夭折”。
要坚持久久为功。组织工作创新年年提、创新项目年年有,但是真正“存活”下来的比较少,不少创新工作热闹了一阵子便偃旗息鼓。也有的只是造了几个“盆景”,并没有形成“风景”。公选王公号编辑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把创新的出发点放在“扬名”上,不愿持之以恒推进落实,后面接手的同志不愿“嚼别人吃过的馍”。我们一定要抱着对事业负责的态度,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扎扎实实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
怎样有力推动创新?
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都是艰难的,组工干部观念更新的程度、创新意识的强弱、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要强化激励,敏于创新。组织工作考核要把改革创新作为重要内容,可以定期组织创新创优项目评选,对先进单位给荣誉、发“奖杯”。同时建立群众满意度测评体系,用群众的“口碑”来验证创新的成效。通过常态化考评,促动大家想创新、谋创新。
要包容失误,敢于创新。组织工作政治性、原则性、政策性都很强,创新必然有风险。比如,有的创新可能会触动党员、干部、人才的切身利益,可能会引起部分同志的非议和抵触,等等,所以容易产生求稳怕乱的思想,遇到矛盾绕道走。为此,对创新要有容错的雅量和胸襟,有纠错的责任和行动,帮助组工干部在思想上“破冰”,增强创新的勇气和魄力。
要加强统筹,善于创新。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善于从基层发现和挖掘创新源泉。对重点课题专门立项进行攻关,既抽调组织部门精兵强将协力推进,又借助外脑,请相关方面的专家、领导、一线干部共同参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建立横向联合、纵向联动、内外协作的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创新的强大合力。
05
落实政治责任  共筑战“疫”长城
中共常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周昌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组织部门作为党的政治机关和党委重要职能部门,必须坚决贯彻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把政治责任担在肩上,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落地落细落实好工作举措,团结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共筑防疫抗疫的“钢铁长城”,为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锻造担当有为攻坚克难的干部队伍
注重在一线识别干部,看干部在疫情防控中落实中央部署、践行宗旨意识、牢记初心使命、服务全局工作、驾驭复杂形势、敢于冲锋陷阵的情况,了解德才作为,努力把勇挑重担、冲到一线、守土尽责的好干部发现出来、使用起来。
注重在一线激励干部,通过谈心谈话、走访慰问、关爱帮扶等形式,有效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坚守岗位、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必胜信心。同时,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凝聚强大正能量。
注重在一线督察干部,结合日常考察了解和疫情防控要求,既调研掌握干部所在单位领导班子、同事的意见,也征求与干部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防控部门和党员群众的评价,对表现突出、堪当重任的优秀干部适时提拔使用,对作风漂浮、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的干部严肃追责问责。
夯实万众一心战无不胜的基层组织
筑牢支部这个坚强堡垒。始终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导向,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坚决扛起疫情防控的政治责任,坚决落实防控任务,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努力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信任书记这个领群头羊。帮助和推动支部书记主动履职、发挥“主心骨”作用,有效构建基层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党员群众集体参与的基层防控体系,真正把各级党委政府关于疫情防控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这个“神经末梢”。
依靠党员这个先锋模范。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牢记入党誓言、不忘初心使命,结合防疫工作需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岗位实际和专业特长,用抗疫防疫的实际行动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模范作为,彰显党员的政治本色和过硬作风。
凝聚无惧艰险迎难而上的各类人才
发挥定点人才作用,突出生物医药、医学卫生、医疗器械等定点领域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在课题攻关、项目申报、经费拨付、科研配套等方面,提供最及时有力的支撑,促进他们在临床治疗药物开发、公共卫生预防等领域尽快取得新成果新成效。
激发人才抗疫热情,对参加一线防控工作表现突出的医务工作者,在职称评聘上予以优先考虑;对在相关疫情防控试剂、疫苗和药品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的人才,予以优先支持;对在疫情防控中取得明显科研成效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企业,及时进行奖励表彰。
做好人才后勤服务,统筹协调人才职能部门和各级防疫指挥部门,为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人才项目运行和科研攻关开辟“绿色通道”。密切关注人才企业的复工生产和运营状况,聚焦疫情带来的冲击影响,在金融政策、稳岗就业、技改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帮助渡过难关,铸就同心同德打赢疫情防控的“红色堤坝”。
06
以创新之制破题村干部规范化管理“三问”
中共淮安市淮阴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葛玉海
村干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骨干力量。近年来,针对基层骨干队伍“七个之痛”等方面问题,淮安市淮阴区创新村干部精准选育、提质赋能、考核激励等方面的机制体制,走出了一条具有淮阴特色的村干部规范化管理之路。
以资格认证为突破,解决村干部“谁来干”的问题
淮阴区以全省村书记专职化管理试点县区为契机,出台村干部规范化管理“1+3”系列文件,推行村干部任职资格认证制度,推动村干部队伍整体规范提升。明确村干部职数为5-7人/村,对户籍人口6000人以上的发展中心村、产业集聚村、片区管理村等,经乡镇党委研究并报组织部门审定备案后,可酌情增加村干部职数。设置三个等级岗位,明确相应资格条件,对报考人员实行12条负面清单审核,未取得资格证书的一般不作为换届提名人选。建立常态化优秀干部到村脱产挂职制度,根据工作履历、专业背景等分别派到软弱涣散或经济薄弱村任村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以振兴套餐为载体,解决村干部“干得好”的问题
淮阴区紧扣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工作主线,推出村干部“振兴套餐”,为乡村振兴提质赋能。设置村级“振兴专干”专岗,择优选聘一批具有全日制大专学历以上、35周岁以下的优秀人才,逐步充实进村“两委”班子,提升村干部队伍活力。联合淮阴师院创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基地,开办村书记“振兴论坛”,公选王公号编辑编印《应知应会知识读本》,制定培训规划,实现村干部培训全覆盖。同时,依据村居资源禀赋、特点优势等开展专项行动,为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理论和实践支撑。强化“振兴头雁”典型选树,积极培养选育一批“百名示范”、市县乡三级共管、“五型”头雁村书记,为乡村振兴放出样子、作好示范。
以考评激励为抓手,解决村干部“待得住”的问题
淮阴区紧扣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强化倒逼激励,不断提升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在全区259个村(社区)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体的综合性考核,对实绩突出的优秀村书记,优先纳入镇(街道)领导班子后备库。探索建立村干部“三项机制”和“金牌书记”“银牌书记”“铜牌书记”特岗补贴,完善政治生日、重大疾病探视等制度,真正将村书记打造成为“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岗位。构建“基本报酬+档位报酬+考核报酬”的“三级十八档”薪酬体系,建立基本报酬和档位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大幅度提升村干部经济收入。同时,设立259万元党内关爱资金,鼓励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奖励办法,将经营性收入增长额按一定比例对村干部予以奖励,不断增强村干部岗位“磁力”。
07
高标准锻造“乡村振兴施工队”
中共睢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徐德杰
实施乡村振兴,只有在战略上准确判断、科学谋划,才能赢得主动、取得实效。睢宁乡村振兴正处于建设关键期,强化党建引领,实施“三能”计划,做实队伍支撑,是组织部门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当务之急。
以战略思维谋划“干部储能”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项政策措施落地都要有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较强的乡镇基层干部来抓来推。强化考训储能,聚焦产业发展、城建规划、招商引资、现代农业等领域,推行“你点题、我培训”,常态开展“干部实战小讲堂”,提升专业素能。强化实战储能,选派年轻干部到城建动迁、信访稳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精准脱贫等岗位一线锤炼,让干部在干中学练、在干中成长。强化选拔储能,持续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超前谋划班子换届,将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强,又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建强指挥部。
以战略定力推进“村书记赋能”
乡村振兴的最基层落实者是村书记,坚持把村书记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立足当下,抓好“头雁激活”。提升能力,举办村级发展先锋论坛,组织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专题培训班,组织优秀村书记上讲台,与新任、后进村书记结对帮扶;优化待遇,开展村书记专职化管理试点,建立岗位晋升序列和薪酬待遇体系,缴纳“五险一金”;用活政策,注重从优秀村书记中选拔事业单位人员和镇领导班子成员,畅通个人发展渠道;配强助手,坚持从县直部门业务科室中选派一批到经济薄弱村、软弱后进村以及资源基础好的村任职“第一书记”,驻村指导合力促发展。着眼长远,稳步推进“头雁更替”。实施“返乡兴村计划”,重点从大学生、合作经济组织、返乡创业能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退伍军人中招聘村书记后备人才,实施递进式培养,蓄足源头活水。
以战略智慧实施“人才聚能”
乡村振兴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坚持“用管用的办法,招管用的人才”,有效破解人才供给侧瓶颈。高薪招一批,加大高层次紧缺型人才招引投入,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对卫生、科技等领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分别给予60-110万元、17-24万元重奖。分类引一批,聚焦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分类建立睢宁籍在外人才库、高校毕业生信息库,深化实施“本籍人才回流计划”,依托流动党支部、驻外商会等常态招引,开展“百企大调研”,精准对接引进。重点培一批,围绕“1184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深入挖掘本土存量人才资源,以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加快培育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土专家”“田秀才”100名,新型职业农民10000名。
08
把握好五种关系,确保“书记项目”不落空
中共靖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申晓勇
“书记项目”是一个区域的党建龙头项目,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撬动作用。当前,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年度“书记项目”,要确保“书记项目”不落空、真落地、见实效,要具体把握好五种关系。
把握好时间与质量的关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不论是座谈调研、打磨选题,还是组建专委、过堂论证,谋定后动,方能行稳致远。时间不停转,“书记项目”是一项计划性很强的工作,有“期中考”,更有“期末考”,要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质量要为先,要善用十个指头弹钢琴,激活项目各个要素,贯通项目各个方面,同步加强、同向发力,决不允许牺牲质量换取时间,更不能赶急图快、敷衍应付。
把握好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书记项目”不是要解决“垫垫脚、伸伸腰”的小毛小病,而是一些“无前例可循、无经验可借、无章法可考”的复杂问题、创新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做加法,向中心任务聚焦、为全局工作聚力,紧盯各个领域,抓住每个环节,努力把党建项目融入每项工作,形成抓项目、促提升的良好格局。另一方面要做减法,减去表面文章、过度留痕,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减去沉疴顽疾、老病旧患,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项目温度”。
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党建工作项目化只有“点”“面”结合,才能切实牵引提升基层党建水平。处在金字塔尖的点,是各级党委书记领办的“书记项目”,必须集中优势、整合资源、聚力突破,解好“必答题”,确保“零烂尾”,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处在金字塔底的面,是面广量大的委员项目、支部项目,甚至党员项目,要参考“书记项目”模式,实行过程管理、立体推进,努力形成点上出经验、整体得提升的良好局面。
把握好软件与硬件的关系
“书记项目”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既要做到面子规范达标,又要做到里子殷实丰厚,切忌软硬失衡、偏离方向,搞成标签化、标识化、标牌化。强硬件,是重视基础设施、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的规范统一,相关阵地要达到省市标准。强软件,是重视领导班子、党员队伍、运行机制等软件建设的高效有力,坚决防止片面装点“门面”,而忽视日常作用发挥。
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书记项目”实施已历数年,项目落实“虚而飘”有之,推进“一阵风”有之,成效“一场雨”有之。对往年的项目要“回头望一望”,看看工作还是否稳步开展,机制还是否正常运行,问题还是否依然存在,对优秀的项目成果,要以制度形式加以固化,做好“后半篇”文章。对当前的项目要“努力跳一跳”,倡导创新、解放思想,在推进过程中稳中求进、进中求优,力争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示范引领价值的基层党建工作品牌。
09
建功基层治理 彰显组工作为
中共滨海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徐  亚
面对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任务新要求,滨海县将切实抬高政治站位,把贯彻中央部署和紧扣部门职能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瞄准发力点,在服务大局中彰显组工作为。
优化制度保障,筑牢基层治理之基
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基础是科学的制度体系,健全完善组织工作制度体系是其题中之义。对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全面审视组织工作制度体系,完善配套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公选王公号编辑健全完善选贤任能制度、组织制度和人才制度,进一步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结合组织部门工作职能,强化对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对执行不到位、破坏制度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坚决维护制度权威。把基层治理实效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年度综合考核重要内容,探索研究基层治理实绩考核评价机制,以精准考核推动责任落实、任务落地。
强化力量支撑,抓实基层治理之要
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要靠一批讲政治、善治理的基层党员干部。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把制度意识、法治思维、治理能力贯穿干部选育管用全过程。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把治理能力、治理实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着力发现选拔政治强、敢担当、善治理的好干部。
注重加强法治素养、治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精心设置专题课程,切实提升各级干部基层治理能力。把执行制度情况、担当作为情况等作为干部监督重要内容,推动各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同时,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鼓励他们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
深化党建引领,求取基层治理之效
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基层治理的最大保证。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机制,大力推进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探索建立非公企业片区和社会组织“兼合式”党支部,有效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融入“网格化”治理体系,着力构建以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为依托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在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和工作规程,完善基层监督工作机制。深化抓党建带群建,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以及联系群众优势,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内把各类群体组织起来,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之中。
10
突出担当作为 锻造过硬干部队伍
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黄伟民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是组织部门的重要政治责任,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鼓励激励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不断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把好选人用人的导向
强化政治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政治品德又在“德”之首位。要严格执行制度、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探索完善干部任前“政治体检”指标体系,不断深化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强化政治品德、政治标准的把关,对不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一票否决。
坚持事业为上。把“为发展配班子、选干部”作为干部工作主线,对照全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增强基层治理能力,多考虑“该用谁”而不是“谁该用”,做到事业需要什么人就配什么人,岗位缺什么人就补什么人。
加强一线历练。坚持干部到一线锻炼、从一线选拔,要围绕招商、拆迁等重难点工作,组建项目攻坚“青年突击队”。多把干部放在基层一线、急难岗位,让干部在干事中长本事、在历练中变成熟。要立足更高站位,舍得把有潜力的干部推出来、放下去,全区“一盘棋”发现培养干部、锻炼使用干部。
做细知事识人的方法
扎实做到考准考实。组织部门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在讲原则的基础上近距离、经常性接触干部、了解干部,特别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等重要时点、重点工作、重大任务中考察干部,提高识人精准性。要有计划地对班子运行状况开展分析研判,重点加强对党政正职、班子成员协调配合情况的跟踪了解。
确保实现人岗相适。组工干部既要练就精准识人的本领,也要增强精准识事的能力。要突出岗位分析,准确把握部门职能、核心业务等对干部选拔的要求,熟悉了解干部的专长、经历、特点,更加精准的加以培养使用,细化干部使用听取上级分管领导和单位主要领导意见等操作办法。
更好推动用当其时。事业有发展的“黄金期”,干部成长也有“黄金期”,根据干部的年龄、经历、业绩,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用其所长,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干事创业的正能量。组织部门要更大力度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统筹抓好各个年龄段干部、以及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使用,把合适的人在合适时间用在合适岗位上。
用活严管厚爱的艺术
落实“五个要”要求。按照总书记“管理要全面、标准要严格、环节要衔接、措施要配套、责任要分明”的要求,不断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工作。要把是否如实填报个人重大事项,作为检验干部对党忠诚的“试金石”,加强抽查核实、综合分析和结果运用。组织部长要示范带头、与干部谈心谈话,畅通这个深入了解干部、了解班子的“主渠道”,“面对面”督促提醒,“心连心”帮助排忧解难。
深化“三项机制”。要继续遴选改革创新、攻坚担当之星,打通不同身份干部晋升渠道,总结宣传落实“三项机制”的典型案例。建立健全干部信访举报不实澄清机制,及时为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正名”,消除顾虑、撑腰鼓劲。不断细化完善 “1+3+N”政策体系,落实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不断放大鼓舞先进、鞭策后进的正向激励效应,让干得好的有平台、有奔头、得褒奖。
11
全面构建村书记专职化管理体系
中共海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奚荣华
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将开展村书记专职化管理确定为今年基层党建的创新突破项目,要求大胆试、大胆闯,不断丰富完善村书记专职化管理制度机制。海安市将上级要求与本地实际有机融合,创新建立“专题研判、专项选任、专业培训、专门考核、专属保障”的五专机制,切实选准、育好、稳住“专职五级”村书记队伍,努力交出一份高质量的“海安答卷”。
着力选准村书记
对照村干部标准,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选任的重要依据,明确衡量标准、评价要素、途径方式,确保用准、用好、用对人。常态化开展专题研判,提高识别精准度。按照“一村一档”标准,建立以村书记信息为主体的村级档案。以年度、届中、届满为时间节点,突出好和差两类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个别访谈、“第三方”测评等,重点了解村书记履职表现,精准掌握村班子建设、后备力量培养等情况,逐镇形成研判报告,逐村明确研判意见。规范化推进专项选任,增强使用科学性。坚持“凡进必审”“县级联审”,明确入职标准和“负面清单”。规范选用程序,集中换届实行分析研判等“八步工作法”,届中调整实行综合研判等“六步工作法”。注重因村选人,着眼软弱涣散村、产业特色村、党建品牌村等,切实做到人岗相宜。完善村书记储备人选制度,严格资格审查、能力测试、实地考察等程序,把最优秀、最合适的人选选出来、用起来。
尽力育好村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同样,优秀村书记的成长更是如此。系统化抓实专业培训,提升综合素质。依托市委党校建立乡村振兴村书记学院,多部门联合开发精品课程,公选王公号编辑组建“乡村振兴讲师团”,建好用好各类实训基地,形成市委集中轮训、乡镇常态培训的工作格局,着力提高村书记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培训效果检验机制,采取现场测试、实绩验证等方式,评估培训成效。精准化实施专门考核,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目标管理,明确岗位职责,采取“共性目标+个性目标”方式落实年度工作任务。按照述职评议、实绩考核、集体研究、上报备案等流程,从严抓好年度考核,结合日常政治表现,确定年度考核结果,作为村书记提级晋档、进编提拔、激励奖惩的依据。
努力稳住村书记
村书记处在服务群众最前沿,任务繁重、工作辛苦,要给予更多尊重礼遇,让他们工作更有干头、服务更有劲头、事业更有奔头。制度化落实专属保障,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市镇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实施职级管理,依据考核评价、综合表彰等情况,建立“五级二十档”职级薪酬体系,由低到高逐档逐级晋升,确保村书记待遇不低于乡镇中层正职标准,实现养老、医疗、工伤和公积金等保障全覆盖。继续面向优秀村书记招聘乡镇事业人员,择优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健全完善关爱机制,探索建立村书记容错纠错、体检疗养、谈心谈话、走访慰问等制度,注重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村书记作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增强村书记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获得感。
12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中共连云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党群工作部部长 万军
连云港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20.27平方公里,其中开发区区块14.84平方公里,是连云港自贸试验区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和核心区域。连云港开发区将聚焦组织覆盖、紧盯队伍建设、突出作用发挥,以过硬党建引领发展、服务发展、助推发展,为连云港自贸试验区加快成为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创新组织构架,在推进组织覆盖上下功夫
突破惯性思维和传统工作方式,坚持点线面结合,织密组织覆盖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优化组织设置,不断扩大自贸试验区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点上发力,建强一委一站。推进功能型党组织建设,深化以区域性党委为龙头、以党群工作站为平台的“一委一站”党建模式,辐射周边“两新”组织,推动党群工作站成为区域党组织组建和党建工作的孵化器。线上延伸,壮大行业联盟。围绕连云港开发区“三新一高”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行业协会及行业协会党组织。依托新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通过创建枢纽型产业党建联盟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共建渠道,强化链条管理,打造行业党建共同体。面上铺开,实现全域覆盖。结合“两新”组织实际,通过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法实现党在新兴领域的组织覆盖,加快推进“红星物业”、志愿者联盟、民营学校和医院等各领域党组织建设,消除组织覆盖的“真空地带”,搭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域覆盖网络。
聚焦队伍建设,在提升素质能力上出实招
加强党务人才持续储备和梯次培养,打造以专职干部为主体、兼职干部为骨干、挂职干部为补充的过硬党务工作者队伍。彰显专业力量。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积极探索“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专业化管理,通过“多元化选聘、系统化培训、规范化管理、差异化激励”的方式全力锻造专心、专职、专业的党务工作者队伍。扩充兼职力量。加强兼职党务工作者配备,选派政治过硬、业务扎实、作风优良的机关部门党务工作者兼任“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在企业内部推行党组织与经营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选优配强兼职党务干部,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储备挂职力量。探索从有代表性的“两新”组织中选聘人员挂职机关部门群团组织负责人,从机关部门中选聘服务专员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精准指导,通过机关部门与企业人员的双向进入打破政府与“两新”组织壁垒,提升服务效能。
突出作用发挥,在助推高质发展上见成效
要把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推动自贸试验区加速发展的实际成果。加强政治引领。深化对企业出资人、高知群体的政治培养与吸纳,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完善企业党组织与出资人等管理层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向出资人寄送党建工作成绩报告单,深化领导干部联系专家人才制度,畅通经常性联系渠道,凝聚广泛共识和坚强力量。推动服务创新。强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完善企业诉求收集、分析、解决、回应全流程闭环机制,党员干部带头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瞄准企业痛点难点,探索推行“企业点单、机关接单”的订单式服务模式,推动服务资源与服务需求无缝对接、相互匹配。激发组织活力。围绕自贸区改革创新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党旗飘起来、党员站出来”行动,广泛建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开展“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活动,助推自贸试验区建设提速增质,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13
让小支部在脱贫攻坚中实现大作为
中共响水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刘高山
脱贫攻坚,支部当先。今年以来,响水县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和省、市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集中力量抓支部,着力拓展富民路,以基层组织全面进步,推动脱贫攻坚全面决胜。
以基层支部振兴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坚持围绕产业建支部强队伍、建好支部兴产业带民富,全面实施农村“四优支部”创建工程,围绕经济发展优、群众收入优、生态环境优、乡风文明优的目标,建立“四优支部”创建指标体系,依托生猪、家禽、西兰花、浅水藕、生态稻米等特色种植养殖业,大力推动产业型党组织建设,打造一批“四优支部”示范群,着力构建“支部+产业+低收入户”“支部+合作社+低收入户”“支部+企业+低收入户”等党群共富机制,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贫困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以基层队伍强化带动乡村基础强化
农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实施农村干部“赋能提质”工程,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镇共管制度,依法依规、稳妥推进村居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一年达70%、两年达80%以上。实施村书记“百千万”工程,持续推进“项目书记”队伍建设,拿出乡镇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对县“四优支部”和省“百名示范”等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定向招聘,优先选拔充实进乡镇领导班子。扎实开展“头雁”培育行动,管好用活退役士兵村干部,建强村后备干部人才库,为村“两委”换届做好人才储备。完善优秀人才入党机制,在村组干部、致富能手、产业大户、退伍军人、回乡创业青年等群体中选拔优秀人才、发展党员,从源头建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以基层力量整合带动乡村资源融合
整合城乡党建力量,推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实施机关“五好双优支部”创建工程,突出“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优、公选王公号编辑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优”的“双优”标准,开展机关单位结对帮村、机关党员结对帮户活动,推动城乡共建强产业、以城带乡促增收,助力农村发展上层次提质量。按照经济部门帮穷村、党群部门帮弱村、农口部门帮无特色产业村、交通城建部门帮基础设施薄弱村的模式,充分发挥县级机关单位项目、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大力开展“六帮”活动,“一村一策”帮助落后村居量身定制整顿方案,挖掘村级资源禀赋,聚合县镇多方力量,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招引培育增收项目,以切实有效的整改扎实推进强村富民。
14
织密基础组织网络,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中共宿迁市宿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谭永恒
镂空的船帆鼓不起劲,严密严实的组织网络,是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基础工程。宿迁市宿城区以网格党支部为基本依托,以“党员楼栋长”为关键抓手,着力构建多元共治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优化基础架构,让网格组织更“密”
党员群众在哪里,组织建设就要推进到哪里。现代城市生态中,建制小区封闭或半封闭的布局特点造成了党组织向下覆盖的堵点,不同经济业态交叉重叠又给分领域推进基层党建带来了挑战。针对这一情况,在纵向上,宿城区推进基层党建网格和社会治理网格“双网融合”,以综合网格或建制小区为单位成立网格党支部,以楼栋(片区)为单元设立楼栋功能性党小组,构建“社区党委(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抓到底的三级组织网络。同时,按照“人口规模适度、管理服务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原则,以居民小区、楼栋或300户左右为基本单位,设置573个社会治理综合网格,选派1860名“党员楼栋长”,做细社会治理最小单元。在横向上,打破行政层级和行业局限,发挥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作用,在商业服务区,采取商圈楼宇区域联建和运营企业带建等形式,推动商圈楼宇进驻企业、职能部门派驻机构等组建联合党组织;在居民住宅区,依托社区党组织,采取联席会、议事会、评议会等形式,吸收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小微企业等多方力量常态议事,以开放融合的党建工作格局引领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整合治理资源,让网格力量更“强”
城市基层治理,战线长、压力大、难度高,单靠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力量远远不够。与此同时,城市是生产、消费和服务中心,有着充沛的协同治理资源。为此,必须用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城市基层治理,吸收更多领域资源,实现共驻共建共享、互联互动互促。构建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管理体系,推动街道社区工作力量向职业化转型。采取“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工作模式,依法选任、公开招聘职业化社工,提供物业管理、社区建设等“全科化”服务。探索公益购买服务模式,推动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向契约化转型。建立社会志愿组织公益创投项目库,在社区为民服务资金中切块设立专项经费,经过征求意见、党群研究、申请审批等环节,社区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长期提供高质量、周期性的公益服务项目。实施“红色物业”工作机制,推动小区物业管理向共商型转型。推行小区网格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建立小区治理工作议事会制度,邀请街道社区干部、物业公司和业委会负责人、网格党支部成员、党员楼栋长和群众代表多方联谈,通过“事前商议——事中监督——事后评议”,定点破解小区物业治理难题。
突出民生服务,让网格治理更“暖”
基层治理中,治理与服务一体两面、相互促进。以服务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构建社会秩序,群众会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抓好载体建设,在社区,统一规划建设综合性“城市之家”,在党群服务阵地的基础上,增加居家养老中心、长者食堂等公益服务功能,承接市区职能部门下放的医保社保、一卡通办理等便民服务。在小区,根据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区域开放、封闭服务、街区复合等类型的邻里驿站,为网格支部运作提供载体支撑。要注重党员示范,广泛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充分发动在职党员、机关干部、公益组织等,常态开展文明劝导、保洁执勤、公益宣传等服务。党员志愿服务中强化标准化管理,推行社工服务统一标识、统一装备、统一标准,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要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健全“评星定级”制度,用好“党员e家”评星定级系统,社区党组织定期评议网格支部履职情况,网格党支部定期评议“党员楼栋长”“在职党员”履职情况。评议结果向党员所在支部实时反馈,表现好的发社区《感谢信》,上小区《光荣榜》,激励在职党员投身社会基层治理。
15
在大项目中实现组织部门大作为
中共如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韩  强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也是实现争先进位的突破口和主攻点。总投资450亿元的金光纸业项目一期、总投资200亿元桐昆PTA项目等一批重特大项目相继落户如东,如东县也承办了全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南通分会场,标志着如东已经进入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期和快车道,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县将进一步拓展项目党建的内涵和外延,以党建的“红色引擎”,为重大项目“鸣道开路”,将党的思想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项目建设的工作优势,在“大项目突破年”中展现组织作为和组织担当。
让党组织成为项目推进的重要引擎
重大项目点多线长、涉及面广,项目党组织将紧紧围绕“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后勤服务”等统筹协调好各方关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做到组织同步组建、人员同步配备、制度同步制定、工作同步部署、绩效同步考核,推动重大项目在招引、审批、落地、建设、投产、服务等各个环节跑出“加速度”、跑出“满意度”、跑出“竞争力”,使党组织成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引擎和根本保障。
让重大项目成为党员争先创优的重要舞台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项目党组织将以“五好”党组织建设为目标,用创新的载体、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广大党员率先垂范、甘于奉献,攻坚克难、勇挑重担,做到关键岗位有党员带着,关键工序有党员盯着,关键环节有党员把着,关键时刻有党员顶着,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时时处处体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让项目一线成为干部选拔的重要途径
把重大项目作为锻炼党员干部的大平台,把重点工程现场作为考验党员干部的特殊考场,哪里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就派干部到哪里,让他们在一线墩苗历练、锤炼摔打。注重推动党员干部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一方面提升专业素养,一方面强化担当精神,在项目一线培养敢于碰硬、能打胜仗的铁军。注重使用那些在项目一线真抓实干、敢于负责、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人才,大力营造干事创业、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
让重大项目成为人才集聚的重要高地
持续深化“双招双引”机制,将“人才同项目”、“资本与智本”有机结合。紧扣如东重点产业体系和“双创”发展需要,加强特色园区建设,放大“飞地”孵化平台功能。服务重特大产业和重特大企业,大力推进人才小镇特色载体建设。打造人才政策升级版,实施“双扩双提”行动,即:在体系架构上“扩容提档”,覆盖各类人才,涵盖“引、育、用、留”,提高扶持标准,加大扶持力度;在落地见效上“扩量提质”,扩大政策“惠及面”和“资助数”,突出“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实施精准扶持和个性扶持。
16
让吃劲的干部“吃香”
中共徐州市铜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杨中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要强化政治素质考察、政治把关、政治监督。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强调,以“五突出五强化”选人用人机制为重点,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基层组织部门,完善干部选任机制,做到精准科学选人用人,需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提高精准度,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工作做在日常,最大限度识准察深,把好干部派上好用场,让吃劲的干部“吃香”。
坚持党管干部,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政治合格是党对每个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要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围绕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内容细化政治标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考察干部,全面考察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公选王公号编辑看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政治上是否清醒、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政治是否有担当,对权力是否具有敬畏之心、严以用权、廉洁用权,能否坚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持续深入开展“政治体检”,把严政治标准,通过推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核查制度、健全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选人用人检查和信访举报核查力度、严格执行“带病提拔”倒查问责制度等方面,完善监督全程机制,加强核查力度,开展好正向和反向检查,搭“政治脉象”、问“政治病史”、测“政治体征”、优“政治诊法”,做到指标体系具象量化、体检程序科学规范、组织评判力求严谨审慎、结果运用体现管爱结合,把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的好干部选拔出来、使用起来。
突出一线考核,把察人标尺定准调精
疾风知劲草,烈火识真金。要坚持一线历练“检验干部”,把防疫抗疫、脱贫攻坚、抢险救灾一线当作党员干部检验政治素质、政治能力的“试金石”,锤炼品格、增长才干的“大熔炉”,通过实地查看、查阅资料、谈话交流、群众反映与业务部门评价等方式,突出抓好个人自查关、群众测评关、领导评价关、考察评议关、组织诊断关,既看平时的工作表现,更看危急关头、关键时刻的作用发挥,了解掌握干部在急难险重、突发事件等一线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识别、检验、选拔干部的重要标尺和依据。要鲜明树立担当作为用人导向,建立完善关心关爱、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在选干部、配班子、强组织、聚人才方面精准发力,对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干部大胆使用,对成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干部优先提拔,对看准了的优秀年轻干部早压担子,对那些做样子、混日子、要位子的“官油子”及早调整,对履行责任不到位、长期打不开局面的及时问责,对遇到斗争直打摆子、面对困难两腿发软的坚决淘汰,以推动形成干部队伍“一池活水”,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一线工作中冲锋在前、大显身手。
注重平时功夫,把识准察深融入日常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要深化对干部的日常了解,把功夫下在平时,多渠道、近距离、经常性了解干部情况,注重工作实绩和现实表现,不简单以票取人,通过干部工作日常检查、开展党员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奖惩、明察暗访干部工作和生活作风等方式,多方位了解干部的生活情趣、为人处事、社会交往、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等情况,把日常了解、集中调研、核实甄别相融合,全面了解党员干部整体状态。要坚持干部个人成长需要和事业发展需要、班子功能结构需要相结合,侧重于政治立场、基本情况、道德品行、工作实绩、廉政情况等方面,通过综合运用立体化、多维度的分析,客观研判干部各个时段的表现和各种层面的反映,研深摸准“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岗位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最合适”,达到底数清、情况明、把脉准,坚持精准地选、科学地配、动态地调,做到从“人找岗位”到“岗位找人”,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给乐为者鼓劲,为敢为者撑腰,让有为者有位。
17
增强组织工作的专业思维
中共徐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季培东
组工干部的“专业能力”,不仅仅指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专业思维。增强组织工作的专业思维,不仅能少走一些弯路、避免一些错路,更有助于闯出许多新路。我们要不断优化思维方式,在增强科学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推动组织工作因时而谋、顺势而为。
增强政治思维 把牢组织工作的政治属性
组织工作是组织路线的具体展开,基层党建、干部工作、人才工作、自身建设等,件件桩桩都连着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始终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做好组织工作,要更加注重把握好“讲政治”与“强业务”的关系,在旗帜鲜明讲政治中落实主责主业。公选王公号编辑选人用人方面更加突出政治标准。精准识别干部政治表现,把那些不讲政治的人挡在门外。切实发挥思想教育的浸润作用、日常管理的约束作用、述职考核的倒逼作用,有效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基层党建方面要加突出政治功能。推动基层党组织强化政治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发挥政治领导、政治保障作用,把战斗堡垒建设得更加硬实可靠。人才工作方面更加突出政治引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政治认同、抓好政治吸纳,努力将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创新驱动的智力优势。自身建设方面更加突出政治属性。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提升组织部门的政治能力和政治工作水平,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护党,确保政治上绝对忠诚、绝对可靠。
增强系统思维 彰显组织工作的全局价值
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始终是组织工作的鲜明主题,是组织工作的价值所在、使命所系。做好组织工作,要更加注重把握好“谋大局”与“抓落实”的关系,在服务大局勇担当中彰显价值追求。坚持提高站位。“跳出组工看组工,深入组工抓组工”,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与新思想对标、与中央要求对表、与省市委的部署对准,做到站高一步观大局、想深一步谋大势、靠前一步抓落实,努力提高放眼全局的境界高度、服务大局的主动意识。坚持协调联动。深入分析组织工作各领域的关联性、各环节的耦合性,注重整体协同。比如,健全干部选用体系,要注重把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与考核评价、管理监督、激励保障制度结合起来。再比如,加强基层党建,要注重从推动中心工作的角度,找准结合、促进聚合、深度融合。坚持深化改革。用改革视角审视工作、思考问题,在薄弱环节创新举措、攻艰克难,从成功之处发掘亮点、总结经验。同时,注重学习先进地区的有效做法,降低试错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制度思维 夯实组织工作的质量基础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强调用制度管党治党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法,也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做好组织工作,要更加注重把握好“抓攻坚”与“抓常态”的关系,在健全制度促长效中激发持久动力。高度重视制度建设。聚焦工作中关乎大局的重点、亟待破解的难点、疏于防范的风险点,健全完善标本兼治、常态长效的制度机制。基层党建要贯彻落实基层组织建设一系列党内法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组织制度;干部工作要突出知人善任、因事择人,建立健全科学精准的选贤任能制度;人才工作要突出抓好政策落实、保障服务等制度的完善,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确保制度有效落实。坚持知责明责、协同发力、减负赋能,明确各级组工干部的具体责任,把“组织起来”的传统和优势发挥出来,坚持抓宏观、抓协调、抓服务,加大基层基础保障力度,确保各项政策制度在基层落地生根。
增强创新思维 提升组织工作的持久活力
组织工作强调稳健、强调程序,但并不是不需要创新,很多情况下萧规曹随、循规蹈矩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与任务,迫切需要稳妥基础上的创新突破。做好组织工作,要更加注重把握好“重稳健”与“求创新”的关系,在守正创新出精品中提高质效。增强创新意识。从传统的、经验的、直线式的思维方式中跳出来,以新眼光把握新机遇、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创造性推动每一项工作。强化典型引路。注重用好“典型引路”这个重要方法,深入基层抓好调查研究,深入发掘典型经验、把握共性规律、促进面上推广。打造工作品牌。树立组织工作的品牌意识,坚持简单的事情坚持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棘手的事情创新做,带头扛红旗、努力争进位,推动组织工作出新出彩出成效。
增强底线思维 防范组织工作的风险隐患
组织工作有着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容错空间是很小的、容错时间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都必须预研预判、很多事务都必须万无一失、很多短板都必须及时补齐。做好组织工作,要更加注重把握好“出成绩”与“防风险”的关系,在聚焦问题出实策中行稳致远。提高风险意识。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既高度警惕和防范组织工作领域的重大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第一时间提出意见建议,真正警醒起来、重视起来、担当起来。开展常态排查。紧密联系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细致排查基层党建、干部工作、人才引进、自身建设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和问题,找出组织工作领域的“黑天鹅”“灰犀牛”。抓好动态整顿。既敢于斗争、善于攻坚,同问题隐患“拼刺刀”;也抓好巩固、稳扎稳打,对成果“求长效”,做到未雨绸缪防得早、见微知著防得细、釜底抽薪防得实。
18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中共扬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焦庆标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部分和重要基础,坚持党建引领是我们在基层治理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正是村、社区筑牢了联防联控的第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扬州明确今年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年”,3月份市委召开动员大会,出台专门意见,市县乡三级财政再增加投入逾2亿元,着力解决村、社区党组织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保障等问题,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
培育基层治理骨干,解决带头人的问题
基层工作者面对千家万户、千头万绪、千难万难,要抓住带头人这支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凝聚党员群众带头干带动干。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上,切实增强岗位吸引力,村书记人均薪酬待遇今年增加1万元、3年内人均增加2万元以上,实行年功津贴,深入推进“星级化”管理模式,乡镇(街道)领导班子中,具有村(社区)书记或第一书记经历的动态保持在30%以上,让书记们干得好、有奔头;着眼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把优秀人才选到村(社区)书记岗位上,今年底村书记、主任“一肩挑”达到70%。在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建设上,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探索村干部队伍专职化管理,全面激发队伍活力。在村(社区)后备队伍建设上,拓宽来源渠道,招录有志青年到基层工作,每个村(社区)至少有2名35岁以下的后备干部,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生力量。
加大基层治理投入,解决资金的问题
要打通资金、资源、资本畅通循环的堵点,既输血更造血,提高城乡社区治理保障水平。落实村级发展资金,每年市县财政设立1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尤其是经济薄弱村发展产业项目、物业项目,加大对村集体所有的农林水资源开发经营力度,增强造血能力。增加村级运转资金,每个村不少于38万元基本运转经费,建立逐年增长机制,其中经济薄弱村的基本运转经费由县乡财政兜底保障,对下派的工作任务列支专项资金,不让村(社区)“自掏腰包办事”。设立党组织为民服务资金,在每个社区每年20万元的党建为民服务资金的基础上,再向110个经济薄弱村同标准每年下拨20万元,帮助解决基层党员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保障党建工作资金,市本级设立300万元基层党建工作资金、200万元党内关爱资金,市县乡三级共落实2860万元党建工作经费,向基层党组织倾斜,把党员教育好管理好关爱好服务好。
改善基层治理条件,解决阵地的问题
要把基本阵地建强建优,让党员群众愿意到红色阵地参加活动、接受教育,让党的标识熠熠生辉。一方面,建好党群服务中心。以财政投入为主,不添村级债务,市级投入2000万元,推动各地共投入1.7亿元,新建和改扩建135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今年底全市所有党群服务中心全面达标,巩固“牌子乱象”清理整治成果,让党的阵地抬头就见。另一方面,用好党群服务中心。合理调配村居干部,发挥本地党员志愿者作用,构建“地缘、志缘、业缘、趣缘”相结合的“四缘型”党组织,推动各功能室“常开常新”、各尽其用,打造成党员群众主动来、愿意来的基层治理阵地。
创新基层治理方式,解决机制的问题
要构建科学有效、运转顺畅的基层治理工作机制,从而实现治理的常态长效。在农村领域,构建乡镇“1+4”社会治理模式,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落实村级重要事项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推进村监委实体化运作,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四议两公开”,巩固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完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持续整顿机制,展现城乡基层治理成效。在城市领域,提升新兴领域党建“两个覆盖”水平,加大网格党组织组建力度,推动驻区单位与街道社区党组织共驻共建、互联互动,优化基层治理大数据平台,形成基层治理合力。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杨四爷 发表于 2020-11-3 10: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知事识人是知人善用的“第一步”。泰州市以疫情防控阻击战为契机,探索构建知事识人体系,以“考准事”推动“识准人”,锻造“致力高质量”实干担当干部队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38粉丝

47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