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水区新农村建设巡礼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当新春的步伐随着钟声跨入2009年年关之时,渝水区也迎来新农村建设的又一轮如火如荼,渝水农村大地渗透着生机祥和,渝水农民满面洋溢着幸福喜悦。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06 hspace=12 src="net0901/090114e.jpg" width=380 align=right border=0>“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发展战略近两年来伴随着渝水区新农村建设,一路高奏凯歌。渝水区委、区政府时刻心系农民、心系农村,结合新余市“三年大变样、五年一体化”的目标,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载体,以村庄整治为重点,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特色,依靠群众、惠及农民的原则,强化发展“一村一品”、加强规划编制、提升农民素质等。全区新农村建设活力倍增,先后荣获“2006年度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先进县(市、区)”、“2007年度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进县”称号。2008年1月9日,省委书记苏荣视察渝水区时说:“渝水区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为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探索出了一条好路子。”。
2006年以来,渝水区列入省、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453个,惠及农户24262户、89495人,投入建设资金51424.12万元(含农民建房),农民投工投劳35.2万个工日;完成改水23172户、改厕19295户、改路800.65公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292台,建沼气池3011户;拆除空心房、危房1.2万间37.7万平方米,建新房84万平方米;硬化地面134.92万平方米,粉刷墙面72.2万平方米,整治排水沟974.7公里,建垃圾坑2008个。
一是产业发展有突破。全区围绕市里“3321”工程目标,着力实施“东粮西菜,南桔北茶”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注重“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力发展新余蜜桔、有机蔬菜、高产油茶、有机水稻、铁观音茶叶等特色产业,全力打造10万亩新余蜜桔基地和10万亩高产油茶示范基地。现有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161个,已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9个;目前,全区有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24家,已有12个项目列入全市“一村一品”项目。
二是改水改厕有突破。为让农民“喝干净水,上卫生厕”,采取集中一个月的时间重点进行改水改厕,同时相关部门为各试点村联系无塔供水设备的生产厂家。在具体操作上,按照对平房采用无塔供水、对楼房既可采用有塔供水,也可采用无塔供水的改水方案,统一免费提供改水改厕技术手册。2008年,全区150个试点村共完成改水6913户,改水率98%;改厕6808户,改厕率96.4%。
三是推广新房型有突破。制定了《关于落实我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农民建房贷款的通知》,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措施,鼓励农民向银行贷款建新房型。各乡镇成立了新房型推广领导小组,落实了新房型推广责任制,多措并举抓好新房型推广。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新房型越来越受到农户的青睐,全区农民建房新房型率达90%以上。
四是推广洁净能源有突破。制定了《关于渝水区农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工作实施方案》,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农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规定农户购买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区财政补助500元一台。通过广泛宣传,农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积极性高涨。2008年,全区农村补助太阳能热水器1658台,农民新建沼气893户。
五是村庄绿化有突破。按照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和“百万树木进村入户”的要求,在确保试点村“四旁”进行绿化的基础上,力争每个试点村都要规划出一块面积不少于1亩连片的绿化带,使市里的“百万树木进村入户”工程100%落到实处。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153 src="net0901/090114f.jpg" width=698 border=0>
责任编辑:许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