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360 hspace=12 src="net0809/080904b.JPG" width=250 align=left border=0>
胡高平,男,1959年8月出生,江西省高安市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77年1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共渝水区委书记,第六届市委委员。
“两个率先、一个努力”发展目标,吹响了新余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的号角。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渝水崛起新跨越,本着自我加压、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渝水区提出了“12311”目标,即力争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冲刺500亿元,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前10强,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将坚持“五措并举”,奋力在全市“两个率先、一个努力”进程中领跑进军。
第一,坚定不移地全力主攻工业。坚持依托大企业———新钢公司、赛维LDK,依托大产业———钢铁产业、光伏产业,做好“两个依托”大文章。以“延长产业链、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链、提升价值链”为目标,促进钢铁、光伏产业上下游集群发展。积极策应新钢公司“壮大主业、分离辅业”战略调整,有计划、分批次推进新钢辅业项目的梯度转移,千方百计促成35万吨不锈钢制品等项目的引进落户,着力打造渝水工业经济的“钢筋铁骨”。紧紧抓住赛维LDK、瑞晶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我区的契机,狠抓配套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着力引进一批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及中游产品的生产企业,加快光伏产业集聚,延长光伏产业链。做大做强良山、袁河、下村三大工业基地。把三大工业基地作为主攻工业、招商引资的前沿阵地,超前搞好产业规划、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项目的可研包装,瞄准国内外优强企业进行招商选资,着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和产业延伸配套项目。重点抓好新钢山上片闲置资产的嫁接盘活,抓紧实施袁河基地的西扩计划,加快下村基地创业大道、22万伏变电站等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基地承载能力和配套功能。力争到2010年,良山、袁河、下村三个工业基地分别实现规模工业销售收入150亿元、150亿元和200亿元。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集群。着力抓好中冶55万吨电工钢、盛鼎100万吨金属制品等重点项目的建成达产,使之跻身于全省“十百千亿”企业行列。大力实施“工业百亿技改”工程,制定出台企业技扩改优惠政策,鼓励支持良山钢管、永盛工贸等民营企业低成本扩张,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企“小巨人”。加大招商跟踪洽谈力度,力促60万吨焦炭、200万吨水泥熟料等重大项目落户渝水,构建起助推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外来军团”。力争到2010年,全区培育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2户,过50亿元的3户,过30亿元的5户,过10亿元的6户,过亿元的20户以上。
第二,坚定不移地拓展城市经济。做美城市经济平台。高标准抓好沿江路、景观路、校园路等路网工程建设,协助喜盛置业和晓荣公司搞好项目开发,继续推进渝水一中新校区、两幢21层标志性建筑等项目建设,进一步聚集仙来新区的人气、商气和财气。力争到2010年,仙来新区基本形成以商住物流为主,教育、卫生功能齐全,融现代化、生态化、园林化为一体的新城区。迅速扩张楼宇经济。以“活存量、求增量”为突破口,继续加大区属城区土地等存量资产的盘活力度,规划建设一批高档商务楼宇,积极引进商贸流通企业和公司总部进驻,努力形成面向新钢公司、面向驻区企业、面向公司总部、面向市外客商的四大楼宇经济主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工业城市巨大的物流需求,高标准搞好货运信息中心建设,大力引进和发展货运企业。按照“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的城市布局,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域性专业市场。大力发展评估、规划、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鼓励建立帮助中小企业项目包装、可行性分析的项目促进中介机构,提升中介组织服务经济、服务企业的能力。力争到2010年,城市经济占全区经济的比重达到35%以上。
第三,坚定不移地加快新农村建设。高起点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突出抓好10万亩新余蜜桔、10万亩高产油茶、3万亩铁观音茶等特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着力抓好界水联盟有机蔬菜、南安丰洲有机水稻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珊娜公司、蒙山实业、金土地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以罗坊为中心,规划启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加快建成产业集聚、通道便利、带动力强的现代产业发展平台。高标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精心编制农业产业规划,积极向上争取,力争有更多项目挤入国家和省级扶持的盘子。切实抓好龙门口、板松塘等中小型水库和袁河圩堤除险加固工作,积极启动罗坊、水北等乡镇土地整理项目,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精美特推进村镇建设。坚持“三个集中”,即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抓紧编制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体系,增强规划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引导作用。整合项目,抓点带面,着力抓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推进以“六改四普及”为重点的村庄整治,让广大农民走平坦路、住整洁房、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不断完善“户集村收、统一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和雨污分流处理系统,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特色化壮大乡镇板块。牢固树立乡镇强则全区强的指导思想,加快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镇经济板块。力争到2010年,全区所有乡镇财政总收入均超千万元,有更多的乡镇跻身“全省经济发展百强乡镇”行列。
第四,坚定不移地推进民生工程。高度关注群众生活。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着力构建农民进城就业、外出务工无障碍的劳动保障体系,力争到2010年,全区新增就业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大力发展渝水福利和慈善事业,力促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困难群众生活得到社会救助;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覆盖面,着力抓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做好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启动农村小学“城镇化”、农村中学“城市化”工程,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网点布局。力争到2010年,全民受教育年限达到全省先进水平。进一步加大乡镇卫生院医疗用房改扩建力度,全面完成边远农村新建卫生医疗服务网点建设,继续加快村级卫生所的标准化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一村一所省级标准卫生所全部达标。切实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区农村敬老院全部达到省级示范性标准,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100%。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推进依法治区进程,不断加强、改进信访和群众工作。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诉求机制,及时排查调查矛盾纠纷,努力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健全政府扶持、社区(村)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机制,确保百姓生活安康、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坚定不移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从“三个方面”来培训干部、提高干部、警示干部和配置干部,即把是否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区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能否做到令行禁止作为评价干部政治素质的主要标志,把是否能够解决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薄弱问题作为评价干部能力的主要标志,把是否廉洁自律、遵纪守法、公道正派、遵守社会公德作为评价干部品行的主要标志。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通过上挂下派锻炼、外出学习考察、组织专题讲座等途径加大人才培训力度,采取面向社会招聘、高薪聘请等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下转23页)(上接16页)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着力解决人才结构不优、年龄偏大、人才断层等问题。组织实施人才归位工程,打破各种条条框框,使全区各条战线上的人才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所长、人尽其才。积极启动人才精英工程,建立课题带头人计划,组建若干专题攻坚小组,使全区各行各业涌现出更多的领军人物,确保重大课题有专门性人才、专职性队伍在研究、在推进、在运作。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指导实践,以提升理解力、执行力、创新力为重点,着力打造“核心党委”和“高效政府”;从健全班子、规范制度、增强素质、提高能力入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级联创”、“三培两带”与“三项创建”成果,促进党的建设整体上水平。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制、督查考核制、奖优罚劣制,全面激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势推进“作风整顿年”活动,继续抓好整治“三气、三风”,着力解决各级领导干部“在不在岗、在不在行、在不在状态”的问题。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方法,勇于改革、大胆创新,进一步减少办事程序,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力度,对重要人事任免、重点工程项目、重大资金调度一律实行阳光操作,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发生。
责任编辑:李 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