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68 hspace=12 src="net0809/080910a.JPG" width=347 align=right border=0>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推动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笔者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现状及成效:城乡义务教育办学差距逐步缩小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城乡义务教育非常关心和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教育经费优先确保。做到了“三个优先”,即:教育经费支出优先安排,教师工资优先发放,教育经费缺口优先追加。设立了农村教师个人工资专户,由县区财政统一发放,并从2007年开始,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小学生年均经费由40元提高到74.5元,初中生年均经费由60元提高到94.5元。
2、农村教师工资大幅提高。自2006年9月起,全市在编在岗农村教师每月增加248元岗位补贴,由市县区财政四六分担,农村教师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6年县区公务员月平均工资1282元,县区直属学校教师月平均工资1286元,乡镇公务员月平均工资1061元,乡镇教师月平均工资1108元,乡镇教师工资略高于乡镇公务员,若将岗位津贴与工资相加,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工资基本持平,农村教师普遍感到比较满意。
3、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近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近亿元新建、扩建农村中小学80所,基本消灭了农村学校危房。全面实施了农村新校园建设工程、农村学校改水改厕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率先在全省消除了农村小学教学点学生自带课桌椅现象。组织开展了“三个一”帮扶活动,即:一个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帮扶一所农村学校,一位县处级领导干部资助一位贫困学生,一所城区学校帮扶一所农村学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既优化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又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4、农村教育网络全面构建。积极启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基本实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普遍”,即:全市农村初中普遍建立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普遍建立卫星地面接收装置,农村教学点普遍安装光盘播放设备,成为全省第一个基本建成“天网”、“地网”的设区市。通过聘请北京等地专家学者为农村教师授课,组织城区中小学骨干教师面向全市农村教师上示范教学课,建立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制度、组织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课下乡”,举办农村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形式,提高了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问题与差距:城乡师资与教学条件不平衡
虽然我市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目前,农村中小学没有建立教育经费集中统一管理的制度,导致部分教育经费被截留、挪用,使教育经费不能真正用于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些农村教师工资实际是乡镇财政统发,导致经济条件好的乡镇教师比经济条件差的乡镇教师工资水平要高,福利待遇要好,造成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学校教师超编,经济条件差的乡镇学校教师不足。
2、师资结构不合理,办学条件不平衡。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活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存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
3、教师收入存在差距。农村教师几乎没有任何奖金福利,而且根据政策应该发放的每月270元补贴也未发放到位。虽然农村教师从2006年9月起每月增加了248元岗位津贴,但市直教师从2008年1月起每月又增加了300元补贴,造成农村教师与市直教师年收入相差7000元左右,与县(区)教师年收入相差3500元左右的现状。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72 hspace=12 src="net0809/080910b.JPG" width=416 align=left border=0>三、对策与建议: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五个一体化”发展
针对我市实际,建议以“五个一体化”助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实现城乡教育责任考核一体化。县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落实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县(区)教育经费结算中心,进一步规范教育经费的管理、使用,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将农村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做到逐年增长。要按照“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积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同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要按照《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4〕8号)的要求,把当地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纳入县级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政绩考核内容。
2、科学合理布局,实现城乡学校规划建设一体化。要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幼儿园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原则,制订并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在城镇改造和新区建设中,要同步规划建好配套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各级政府要按规定将土地有偿使用收入、财政新增收入中的一定比例和城市教育费附加等经费,用于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设备添置。
3、激励约束并重,实现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认真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重点培养50名名校长、100名学科带头人、500名中小学名教师,进一步发挥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鼓励农村教师立足本职建功立业,适度提高农村学校的中、高级教师职务比例,对长期扎根农村的教师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表彰奖励、城区经济适用住房安排上给予优先考虑。加强教师继续教育,设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基金,进一步理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培训职责,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委托新余高专培养一定数量的五年制定向师范生,用于充实农村小学教学点教师队伍,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年龄断层和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建立县(区)教师交流中心,乡镇教师由县(区)教师交流中心统一管理调配,解决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分布不均问题。
4、加大扶持力度,实现城乡学校教学条件一体化。要高质量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坚持以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实施名校集团化或联合办学发展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的范围,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作行动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示范性学校,建设一批农村中学标准实验室,力争全市所有乡镇初中、中心小学具备计算机教室。要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在农村的招生名额,减少择校生招生数量,做到优质教育普及化、平民化。要深入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市区有条件的学校(园)都要与农村学校(园)签订3-5年结对帮扶协议,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互助和同步发展。要完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家庭困难学生助学教育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决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捐资助学,落实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
5、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城乡学校教学水平一体化。要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开展一系列规范管理考核考评活动,努力促进教育系统管理水平的大提高。要建立健全校园风险和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调解机构,化解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要加大支教力度,实行应届毕业新任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先任教、后进城制度,特级教师到农村巡回讲学和定点联系乡镇制度等制度,指导和带动农村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抓好教育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多渠道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建立健全素质教育督导体系,加大督导评估力度。
(作者单位:市教育局,胡建华系市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邓舫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