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河抬水工程项目简介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55 src="net0806/080623.jpg" width=871 border=0>
新余市袁河抬水工程暨综合开发项目是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快速、便捷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和赣西物流中心,同时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把新余建设成江西最美丽城市,决定开工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该工程是我市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城市基础建设项目,于2007年11月22日动工兴建,整个项目占地面积2000多亩,总投资15亿元,主要由八大工程项目组成:
袁河闸坝桥。位于原橡胶坝坝址处,采用闸桥结合方案,桥梁采用30m跨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砼箱梁,三跨一联共四联,分为两幅,单幅桥梁宽度为19.5m,中间分隔带7m,桥梁总长360m。水闸位于桥梁底部,设计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正常蓄水位为43.5m,最大过闸流量为4902m3/s,属大(Ⅱ)型水闸。水闸南端设一通航船闸,北端设水电站,厂房布置在闸桥北岸第一跨下游侧,装机4台,总装机容量10000KW,为小(1)型水电站。
抱石大桥。连接新老城区,位于新余大桥下游2.2公里处,作为抱石大道延伸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桥桥面宽度为41m,总长440m,引桥分为左右两幅,单幅桥宽19.5m。
观下桥。为抱石大道跨越孔目江的桥梁,位于孔目江入袁河口上游0.65公里处,主桥桥面宽43m,总长60米。
抱石大道延伸段。西起新欣大道交叉处,经观下桥、抱石大桥,通过袁河闸坝桥,下穿沪昆铁路与春龙大道相接。道路全长约4.5公里,道路宽度为52米。
沪昆铁路下穿地道。抱石大道地道段下穿沪昆铁路及一纬路,总长约450米。箱涵中间双向六车道,两边各一孔非机动车道。
袁河两岸园林景观工程。从规划新建的袁河大桥起,下游至袁河闸坝桥往下游380m,两岸规划园林景观带长4.5公里,宽100-250m,两岸景观工程占地面积1520亩,整个景观带划分为8大功能区域,分别为文化风貌展示区、公共集会活动区、休闲娱乐餐饮区、游憩健身活动区、滨河绿地公园区、生态保护示范区、防护背景林带区和主题文化广场区,景区建成后可容纳游人2.5万人。
城市防洪及排涝工程。包括袁河、孔目江两江四岸部分城防堤11.5公里,排涝站9座、装机5685KW,排水干渠2条,以及排水涵闸、排水沟等。
城市排污涵加固工程。包括加固改造袁河新钢排污涵6800米,孔目江排污涵800米,新铺设排污主管9000米,对两江四岸59个排污口及排污口上游部分排污涵进行处理。
坚持“四高”原则,建设开发袁河抬水工程
为服务我市“两个率先、一个努力”的发展目标,袁河抬水工程建设应坚持“四高”原则
坚持高起点规划原则。从长远利益出发,以大眼光、大气魄和大手笔超前搞好整个工程项目规划,不论是总体规划、片区规划,还是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都要精心组织,舍得投入。既要聘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进行规划,又要充分听取本地专家的意见,使做出来的规划方案具有先进性、超前性,同时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符合新余的长远发展规划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又充分考虑新余的城建实际和经济承受能力。
坚持高标准设计原则。要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的设计院,借用外脑,借助国内外顶尖规划大师的智慧和力量,体现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先导性和科学性,深入挖掘新余的文化底蕴,按一楼一品、一街一景、一区一样的要求,做到每一处景观、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社区都精心设计,匠心独运,使新城区的每一幢楼、每一个景点风格迥异,特色明显,可圈可点,不但要为当代人留下建筑精品,更要争取为子孙后代留下载入史册的建筑文物。
坚持高质量建设原则。要紧紧围绕打造江西最美丽城市这一要求,坚持精品工程,质量至上,不仅要在工程建设质量上严格标准和措施,提高建设水平,而且要在建筑材料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使用节能环保优质材料,特别是要追求精细化,注重细节的精雕细琢,体现独运匠心,留下历史财富。质量上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一切以方便市民生产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市民共享城市建设发展成果。
坚持高效能管理原则。下大气改变传统的城市管理机制,确立“宁可花钱买管理、也不花钱养闲人”的新理念,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和水平。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方法,用创新的思维和举措破解管理上的难点,进一步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努力做到管理内容无空白、管理范围无遗漏、管理网络无盲区,实现无缝隙式对接管理,力争使每一个小区、每一条街巷、每一栋建筑都成为体现管理水平、彪炳文明风尚、展示城市魅力的窗口和名片。
采取非常举措,建设开发袁河抬水工程
大胆创意,勾画新思路。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坚持用创新的理念推动工作,理念上的创新带来构思上的创造。袁河抬水工程每一处设计建设都要闪动着创新的火花,凝结着智慧的灵感,要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共进”上做足文章,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把城市发展与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切实转变增长方式,走集约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既要努力做大经济总量,不断完善基本功能;又要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不断提升和突出工业主导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环境的吸引力和城市人文的凝聚力。
二是把城市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走和谐发展的城市化道路。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袁河抬水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建设宜居城市,增强城市活力。
三是把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走统筹发展的城市化道路。袁河抬水工程建设要遵循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
科学论证,展现新水平。袁河抬水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严格而规范的科学论证作保证,诚恳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充分体现群众的意愿,展现领导的智慧和水平,从而做到万无一失,名垂千古。超常规科学论证,还要求在项目开发建设中坚决抵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新建项目的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准不得低于合理生产规模和先进技术水准的要求。低水平重复项目从局部看,有可能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但从全局看,则会进一步加剧一般性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引起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外部问题,还导致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降低生产要素的综合配置效率。只有当新建项目比同行业先进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更先进时,在经济上才具有扩大投资的合理性。
排难而进,创造新奇迹。袁河抬水工程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百万新余人民十分关注、翘首以待。这项工程建设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牵涉面广,操作难度大,需要全市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该项目的建设开发不仅是对项目业主、设计方、施工方的考验,更是对我市各级干部的组织能力、管理水平和敬业精神的检验。
工程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科学部署,巧妙安排,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建设顺利进行。
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协助,认真负责,群策群力,履行职责,共同推进工程建设。对牵涉到征地拆迁等棘手的事情,市直有关部门要牵好头,渝水区、经济开发区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服务工作,全力支持和配合,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倒排工期,抢抓进度,严格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确保每项工程都建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建成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工程。
在项目建设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提高干部的理解力、操作力、执行力,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大事的干部选拔到袁河抬水工程的主战场去摸爬滚打,磨练提高,从而真正起到推动工程建设、锻炼干部队伍的双重目的。
优化环境,创建新文明。要贯彻资源节约与开发并重、节约优先的战略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材、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节约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推广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要构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市重化工业比重较大,产出率、回报率高,同时也带来能耗大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为改善这种现状,投巨资花大力气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袁河两岸景观工程就是一个最大亮点,是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工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生态型居住小区建设,努力形成循环经济链,实现清洁生产,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整合资源,探索新机制。袁河抬水工程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总规划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规划内新开发的土地资源,必须按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信用加土地经营,是世界上效益最大的市场运作模式。这不仅为世界各国城市化土地经营经验所证明,也为我国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城投公司土地经营的业绩所证实。城市化成片土地开发不仅有利于筹措更多的建设营运资金,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实现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整体控制城区土地,高起点开发经营土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增强土地集约化程度,增加政府财税收入,减少土地开发过程中的税费流失。
创新土地经营机制,就是要按市政府统一规划,通过预先规划控制土地,确定周边土地用途和规划要求,实施土地成片整理,进行项目包装引资,结合基础设施同步开发周边地段,将土地招商、公开拍卖或有偿划拔,收回整个基础设施投资,充分发挥城乡土地资源的整体效应。
(作者系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城投集团公司董事长)
责任编辑:黄承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