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特别是税费改革以后,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改造了我市传统产业,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土地经营的比较效益。但与2003年相比,土地流转面积有滑坡趋势,与发达地区相比,土地流转意识、市场机制、政府支持力度有一定的差距。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71 src="file:///E:/发展论坛2008/net0802/axy.JPG" width=515 align=left border=0>
一、我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市农户二轮承包土地面积83.2万亩,家庭承包经营户数18.8万户,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为6.5万亩,占二轮承包土地面积的7.8%,比2003年的7.4万亩减少0.9万亩,减幅为12.2%;涉及流转农户2.8万户,占总户数的15.5%,比2003年的3.2万户减少0.4万户,减幅12.5%。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1、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流转形式主要有土地转包、土地转让、土地互换、土地租赁、土地入股五类。土地流转以农户间流转为主,对外经济组织流转较少。农户间流转面积为5.5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85%;有组织的土地流转面积为1.0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15%。
2、土地流转动机发生了转变。前几年,一些村级组织和农户为了完成税费上缴任务或避免土地撂荒受罚,把土地无偿甚至“倒贴”转包出去,土地使用权不仅没有效益,反而成为一种负担。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特别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土地效益明显提高,土地流转由被动转为主动,其动机是为了增加土地流转收入。
3、土地流转范围不断拓宽。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种田成本进一步降低,惜地意识明显增强。流转土地由多数是撂荒耕地扩展到林地、旱地、渔塘等农用地。土地流转对象由本村流转,扩展到外村外乡流转,甚至外县外市流转。经营内容从种粮为主转向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
4、土地流转市场取向初步显现。随着农业税取消,农民更加珍惜土地,土地流转由邻里、亲友转包、转让、代耕向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租赁的形式转变,每亩租赁费在150—500元之间。由于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实力雄厚,大量的新技术推广应用,产品的市场化和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周围农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农民从中学到了新知识,增强了市场意识。
5、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生产基地,通过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把生产、加工、销售融为一体,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不仅没有动摇农户经营制度,反而解决了一家一户不能解决的问题,使千家万户融入了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
二、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土地流转思想认识不够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它兼有社会福利和生活保障双重功能。目前,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农民眷恋土地的意识非常强烈,即使找到了一些发展生产的门路,也生怕丢掉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给流转带来许多困难。
2、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我市土地流转基本处于农户与农户之间自发阶段,缺乏从上到下的中介服务机构,没有形成一个较完善的市场体系,致使土地供求双方信息不畅,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土地流转的进程。从土地流转事例来看,流出方与流入方间发生的土地流转具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较少是通过市场双向选择发生的。
3、土地流转程序不够规范。大部分土地流转没有经发包方批准,也没有报镇(街道)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备案,土地流转随意性、分散性和盲目性很大,流转协议也是五花八门,以口头协议为主,书面协议很少,双方的权责利没有明确规定。有的即使形成协议,但内容过于简单,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协议纠纷。
4、政府对土地流转大户扶持力度不够大。近年来,政府在引导农民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出台了一些土地流转政策,但对承包经营流转大户还没有探索出有效的优惠、奖励和管理办法,致使土地承包经营大户放任自流、疏于管理、自生自灭。
5、土地流转迟缓制约了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技推广普及。土地流转毫无疑问可以促使机械化水平提高和农业科技推广普及,但目前农村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一家一户的经营格局,因为个人的认识水平、资金、技术、信息等原因,对机械化水平提高和科技推广普及形成了阻力。
三、建议
1、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力度。要让基层干部群众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庞大的资产,加快土地流转就是合理利用这一资产、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通过土地流转增收致富的典型例子,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通过培训等措施,提高基层干部的“以地生财”的意识,引导农民提高土地组织化程度,增强集中土地、运作土地的能力。
2、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实行登记制度,由村委会备案,镇(街道)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登记。二是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县(区)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镇(街道)成立流转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平台,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村级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接收农民申请托管的土地,合理利用撂荒地,由合作社通过县(区)镇调剂和网上招租等形式,把土地承包出去,解决“我想转包,谁要”和“我想承包,谁有”的土地使用供求矛盾和土地撂荒问题,使土地流转进入有序的市场化轨道。
3、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完全允许农民把土地作为要素在市场上依法自由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保障农民权益。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并切实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或解决撂荒的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进行重奖,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彻底解决我市部分乡镇处理冬季农田撂荒问题,镇(乡)村两级包耕包种再由农民管理和收割,而因农民的技术、资金、管理水平等不一造成冬种效果不佳的局面。
4、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尽快把已经放弃土地经营权、进城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对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扶持力度,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特别是要加快解决60岁以上和已经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对于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引导他们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个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作者单位:市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胡艳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