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发展工业?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常识性的问题,但实际又经常遭到质疑。 工业一定会产生很多污染。某地方某小区要建一个基站,就有居民反对,说有辐射不能建,有的说高铁有辐射。发展工业在发达国家也是一样的。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国家为什么花了70年的时间,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来发展工业。 一、为什么要发展工业? 1. 物质财富的充实 2. 国防的巩固 不光是新中国、我们中国共产党要发展工业,实际上是中国人一开始就要发展工业。 真正意义上中国的工业化,起始于晚清的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他们开始办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江南制造局,一个福州船政局。一开始都是造军舰,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我们被英国人打败了。英国人把军舰开过来,虽然我们也架了炮防御,但他们炮的射程要比我们的射程远。英国人在海上,在我们的射程之外,一下子把我们的炮台端了。士兵立马包抄,最后把我们沿海的军事堡垒攻克。鸦片战争英国实际上就派了几艘船,但一下子打遍半个中国,最后逼迫我们签订城下之盟。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直接从天津从北京打,把大清帝国打痛了。有一批像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人觉醒了,开始办工业,造船、造枪、造炮。但这项举动遭到很多人反对,国家一直补贴造船造炮,每年花这么多银子。造了之后,跟西方的轮船一比,各方面都不行,完全就是浪费钱。 二、近代中国工业的遗产与问题 为什么要跟大家讲一讲近代中国工业的遗产和问题?因为不了解49年之前我们中国工业发展有哪些缺陷,就不了解新中国要选取一些我们今天看来可能比较特殊的一些方法。 1. 民国时代的代表性民营企业家 谈问题之前,我想还是先谈一些成就。民国时代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民营企业家,荣氏兄弟的面粉厂、纺织厂,刘鸿生的纺织、水泥、火柴厂,范旭东的化工厂,都在当时获得了很大成功。 2. 结构性问题 这些企业家大部分都集中在上海,无锡、武汉、天津、青岛等城市也有。其他地方几乎就没有了,整个中国其他地方都没什么工业。这是当时一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前,我们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我们工业一方面是轻工业为主,一方面是局限在沿海。在那个时代没有钢铁、枪炮这些东西,日本人一打过来,基本上就很难抵抗。 3. 尝试解决问题的资源委员会 大约在1920年,汉阳铁厂因为内外的种种原因停产了。他一停产,整个中国的钢铁工业遭到了摧毁性的打击。这时日本人步步紧逼,国民政府就网罗了一批知识分子,搞了资源委员会,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当时是学习苏联搞计划经济,企业全都是国营,重工业优先。 其实在我们共产党之前,中国已经就有人认识到了当时面对的结构性问题。后来也有人尝试着来解决结构性问题,代表性的就是资源委员会,他们也确实干了不少事情,但最后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人物。资源委员会里的事业很多,其中有一个人叫王守竞。 王守竞是什么人呢?有人是这样评价的,说量子力学在世界刚刚发展出来的时候,王守竞是留学美国的,就在美国的顶级的物理期刊上发表过量子力学的文章。如果他当时一直待在美国,前途不可限量。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很多知识分子,是很有家国情怀的。所以当时听说国民政府秘密的办了这么一个机构,想要发展工业、发展重工业,他就回来了。回来后委任他创办机器厂。机器有很多,他想创办什么呢?选来选去,他说我们搞航空发动机。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有空军了,你要跟日本打仗,你必须要有空军。有空军就要有飞机,飞机就要有航空发动机。 当时选的很好,而且跑到美国去和莱特公司进行谈判,引进合同都要签了。但这个时候出现一个问题,航空发动机归资源委员会管,但飞机归航空委员会,国民政府的另外一个机构管。委员长都是蒋介石,但航空委员会的秘书长是宋美龄。宋美龄就出面反对,因为航空委员会当时有意大利顾问、英国顾问、德国顾问。这些人一听说你国民政府这么大的产业航空发动机,你要跟美国签,你签了美国的航空发动机,以后的飞机全部都是美国型号,这个不行。于是说,你要招标,不能让美国一家垄断。这一招标,就开始招标来、招标去,招标到七七事变爆发。 这个故事还没完,七七事变爆发了,就没有造出来这个厂。王守竞一开始是想在湖南的湘潭办厂,为什么放在湘潭?因为他们说,你放在上海,前面也有一二八的抗战。日本人一打进来,你肯定就毁了。你放在南京都不行,我们就放在湘潭。结果放在湘潭,他们事后回忆说,还是低估了日本人的进攻速度。所以又从湘潭把厂迁到了昆明,后来它成为我们今天的昆明机床厂。迁到昆明去了之后,他就不造航空发动机了,就造一般的机床,还造一些发电设备。 大概40年代中期,抗战已经打了几年之后,这个时候我们又开始从美国引进航空发动机了。引进的航空发动机在哪个地方?在贵州前几年都还没通铁路的一个山区里。他为了防止空袭,搞了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但一直到抗战结束,也就造出了两台航空发动机。因为条件实在太艰苦。而且你在战前,尤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来发展这些产业可以很容易地从国外进口原材料配件。战争打起来后,日本对你进行封锁,这是很麻烦的。 后来就有人说,你一开始要搞航空发动机,从美国引进,你不让搞。到后来你还是绕了一圈,还是从美国引进。但是你既没有支援到抗战,在经济上也没有什么影响。 举这个例子就是要告诉大家,在国民政府时期,我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不是没有想到过要发展重工业、发展国防工业。从这个故事,大家可以看当时的这种体制,这种社会环境,是怎么阻碍了我们,按照他们很好的这种想法去发展工业。 三、新中国工业化最初的战略 1. 模式选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我们的模式选择,其实也就三大块。第一重工业优先,第二计划经济,第三国营企业。这都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朝鲜战争时,中国造不出汽车,没法进行军需能源物资补给。这个时候国民党退到台湾去了,他派飞机来轰炸,发展国防工业实际上是个迫不得已的选择。 当时我们的模式三位一体,环环相扣,互相配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始搞计划经济,制定一五计划。从一五计划开始,我们的工业化开始真正的大规模的启动了。我们把过去的很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改造成国企。 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我们不要觉得在49年到50年代初,共产党把老板们的产业都征收过来。抗战结束后,很多地方的企业家写信给国民党,说我们现在经营不下去了,你干脆搞抗战时搞过的加工订货。政府给我企业订单,你要什么,我来做什么。除此之外,最好你把原材料也买好,直接给我。省得我在市场上去买原材料,今天这个价格,明天又涨了一倍,后天涨了三倍,我也吃不消。你如果觉得我的技术力量不行,干脆你把图纸也给我,或者你派技术人员到我的工厂里来指导。我照着这个图纸生产,检查合格了产品给你,你给我一点补贴费。你不这样搞的话,我就搞不下去。我搞不下去,工人都解散了,都失业了,也给你国家添乱嘛。 这是49年之前,民营企业家、资本家、老板对国民政府提出的呼吁。但你们去上海档案馆查,国民政府回信说,现在没条件这样搞。 我举这个例子是说明什么?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后,恢复经济也好,社会主义改造这些私营企业也好,有一个重要的政策叫加工订货,跟前面这些民营老板的诉求是一样的。 大家要知道49年后,他很多的这样一些变革,并不是说共产党凭空想出来的。实际上它是社会方面的合力。甚至这些民营企业,他当时是一时经营不下去,但至少这些老板这些企业家,他自己主动有这种诉求。为什么我们后来搞出了单一所有制?虽然我们后面来看问题很多,但在40年代50年代,那个时候有一种必然性了。 2. 大规模工业化的启动 我们真正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启动是是156项目。苏联支援我们的建设,搞交钥匙工程。图纸帮你绘制好,派人来参与工厂建设,中国的技术工程人员还可以派到苏联去学习。武汉重型机床厂、钢铁厂、鞍钢都是那时候建成的。 156项目的特点:第一,基本上是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第二,布局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 156项目给我们国家打下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础。包括原子弹这样的核工业,基础就是从那时候打下来的。 四、新中国工业在曲折中探索 1. “大跃进”的插曲 一五计划到57年基本结束之后,我们开始了二五。这时候开始了曲折的探索,比如大跃进这种荒唐的事发生了。你明明是个织布厂,非要去办一个钢铁厂,最后还没办成损失人力。全国各地汽车工业遍地开花,汽车的钢铁的需求很大,所以要大炼钢铁。很多地方群众想出来用竹子代替钢铁,用木头来代替钢铁,闹了很多笑话。 我们真正的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大跃进,虽然有很多荒唐的东西,但它也造成了中国工业的一次扩散。好多地方它没有工业的,后来慢慢的还活下去了,发展起来了。 2. 自力更生与技术引进 我们本来一边倒,但后来我们又跟苏联闹翻,于是就自力更生,我们开始自己造设备自己用。 上海这边的江南造船厂,造万吨水压机,需要有重型机床。但我们没有那种大机床,他就把很多小机床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想办法加工,还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蚂蚁啃骨头。就靠这些土方法,把那么现代化的设备给造出来。 我们自力更生,不等于闭关锁国,我们当时对技术引进是非常看重的。72、73年,我们花43亿美元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的设备技术,叫43方案,从那以后就引进了化纤技术。自力更生和技术引进并不矛盾。我们当时跟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从英国、荷兰、日本、西德、法国引进,只有美国不肯卖给我们。 五、改革开放后新的工业化战略 1. 思想上的冲击 过去的体制僵化,于是我们进行了改革开放。如果现在去看当时很多人留下的回忆文献,出国都会受到冲击。 有一个化工口的一个领导,他到西欧法国那边出差,对我们今天喝的饮料的吸管感兴趣,觉得这个东西真是宝贝。为什么我们造不出来?他很想带回来,但他看法国人把这个全部扔到垃圾堆里去。所以说他心里受到冲击,觉得我们的化工技术跟人家的差距很大。 改革开放为什么到后来搞技术引进、外资合资?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很多人思想上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 2. 模式的转变 所以,模式就转变了。我们开始开放,从重工业向轻工业转变,不强制采用计划手段,资源也自然向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倾斜。 3. 新的问题 这也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我们实际上是不断的在试错的过程中在发展。整个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一路下来,其实就是不断面对旧的问题去解决,解决不了换一拨人去解决。解决了后他可能就产生新的问题,又换其他的方法,但到后面又产生新的问题。 六、新世纪的高速工业化 1. 国家能力与中国工业化的制度特征 90年代后,我们彻底开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体制转型的过程,并不像苏联和东欧走的特别急。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国家是没有缺位的。 我们在受到封锁的时候,苏联跟我们闹翻了,我们也搞了九大设备。到了1983年,这个时候已经改革开放了,我们就成立一个叫重大装备办公室,又搞了一批重大装备,跟九大设备一脉相承。到了2006年,我们说要振兴装备工业,搞飞机、高铁、核电。 这些东西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国家投钱,聚集人力物力来发展高铁、大飞机,光靠一些各自为战的民营企业,怎么去发展?所以说我们国家的基础能力一直在这里,能解决很多重大问题。 重大装备里的三峡工程,一直受到的争议很多。有说环保问题,有说生态问题。90年代末的时候,一个美国青年跑到重庆地区去支教。这个青年说,可能白天我还很同情反对三峡的声音,但90年代末的中国经常停电。一停电后,我住在三线城市里租的小屋子,又黑又冷。就会觉得,不要建三峡的这种争议都无所谓,只想着怎样能温暖。 2. 第二轮重化工业化与高速增长 我们从21世纪开始第二轮重工业化。第一轮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进行投资,但到了改革开放后,我们虽然一开始是轻工业,但有了很多发展,自然而然的就把市场撑起来了。过去要靠国家来补贴来养重工业,但现在我们市场发展起来后,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老百姓自己的市场购买力,就可以来拉动重工业生产。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小汽车。小汽车本身是一个重工业的耐用消费品,上游的冶金、能源、机器,就全部带动起来了。 第二轮工业化、重化工业化,特征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带来了投资消费,包括出口的拉动,最后我们就持续了很长时间的高速增长。 3. 多样化的工业生态体系 发展到今天,我们国家现在有个叫做多样化的工业生态体系。各种各样的工业企业,我们都可以看到。 谈到这种过去停留在老外的印象中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我们也有。这些企业很好解决了我们的就业问题。很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在不断的在进化。还有高铁、核电、大飞机这种什么大国重器。除此之外,我们也看到很多富有企业家精神的民营企业。 像台州的汽车疯子李书福,本来中国都是合资车占据天下,但他说造汽车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四个轮子两个沙发,配个发动机就造起来了。当时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在电视上和他对话,你这不是疯子吗?但我们后来看到,2018年,因为吉利,他成了奔驰的大股东。所以柳总又说了,以前我觉得他是疯子,现在我觉得这不是给我们中国企业家长脸嘛。我们民营企业家的这种创新精神和勇气是非常重要的。 大连有个大连光洋,是做高档数控机床的。他以前不是干这些东西的,就是做一些简单的工控。他要从日本买机床的时候,日本人不卖。因为这个机床,可以用来干这些民用的东西,但军工是同样可以用的。所以很多高档的这种,日本根本不会卖给你。我们民营企业家就憋一口气,闯进来,就自己干,砸钱。干了这么多年,现在干的是有所成就。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我们国家当然还是军工国企是为主,但也有一些民营企业,他开始做叶片这种零部件。大家不要小看航空发动机,他们军工企业内部的人这么说的,穷国玩导弹,富国玩飞机,巨富才能玩航空发动机。 导弹这些东西你送上去了,你不要他回来的。但飞机要有去有回。至于航空发动机,这个东西造出来要试车,一试车都是几千万几千万的烧钱。在世界上今天能够造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也非常有限。我们国家跟发达国家其实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但我们国家还有一批企业努力在做。 七、为什么必须发展工业? 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为什么必须发展工业? 大家如果从历史的角度,从我们70年、甚至不止70年的历史的角度看,就很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工业。 我们国家虽说不同的时期走过了很多曲折的道路,但当时为什么要那样走。而且走到今天,当时可能有些超前的东西,其实到后来你就像一个投资一样,它又慢慢发挥了一些作用。就像我们第二轮重化工业化,没有第一轮重化工业化打下的基础,第二轮要搞起来,你费的时间费的成本会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