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家风成为新时代正气之源 赵屹利 尊敬的各位评委、现场的同事们: 大家好!我叫赵屹利,来自陈集镇机关党支部,今天我分享的党课主题是让好家风成为新时代正气之源。 习总书记曾经深情地讲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随其后的便是央视推出的系列报道栏目“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以及良心力作《家风》纪录片等等,这是时代的呼声啊,正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们迎来了一个家风建设的春天,一个家风建设被高度重视的新时代。 今天,借此机会,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家风建设的三点看法。 一、以“优良环境”助力家风巩固 可能跟在座各位不同的是,我并非仪征本地人,我的家乡是坐落在大西北的一个小县城——山西省昔阳县。各位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工业学大庆,农业学什么?(停顿)“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寨精神的实质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昔阳县为拥有大寨这样一面旗帜、一个典型而感到非常自豪,所以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大寨精神的宣传,这一精神深刻在了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昔阳人心中,影响着我们的家风建设,所以我家里也形成了不成文的家风——“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才有出路”。 当初到陈集工作的我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扬州、家风”这两个关键词的时候,页面呈现出的第一个词条便是“扬州家风展示馆正式开放”,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扬州的家风建设竟然已经如此成熟了,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开启了网上参观之行,虽说是网上参观,但也着实领略到了古代先贤修身齐家的家国情怀和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做人操守。 包括在后来了解到的扬州举行的全国“党报家风宣传·大运河城市家风建设”研讨会;仪征市文明办自2011年以来开展的“仪征好人”评选活动;以及陈集作为阮元开蒙福地打造的阮氏家风传承活动等等。这一切让我对这个我工作着的、并且以后要生活的地方充满了家风建设的期待与自信。 二、以“言传身教”促进家风建设 2017年10月18号,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43次提到教育,79次提到文化。而教育的重任和文化的养成决非只是交给学校和社会就可以的,家庭也应当担起应有之责。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 才有基础”。 我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因为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无论如何拮据都坚持供我和哥哥上大学,用行动书写了“奋斗才有出路”的家风。而哥哥对此也是做到了发扬光大,他不仅成绩优秀,更重要的是他从小就知道通过奋斗来为家里减负。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他上高中之前,在炎炎夏日的中午,不顾母亲反对,趁母亲午睡后偷偷上山去捉蝎子。烈日暴晒着,弯着腰在山坡上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翻,每过一个夏天都会被晒得黑红黑红的。当时蝎子大概只能卖到十几块钱一两的样子,但对于我和哥哥来说确是一大笔零花钱了。对于诸如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哥哥对我甚少言传,却将身教做到了极致。 我亲眼目睹了“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才有出路”这一家风带来的美好,这些美好像一个个幸福的闪电,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接受和传承好良好的家风,你的人生将会一闪一闪亮晶晶。 三、以“榜样典型”传承家风文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018年曾经出过这样一个报道:好家风育出两代“中国好人”,入选的正是投身于楼长志愿服务工作的安改之和她的女儿黄迪。正如安改之所说,她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受到父母教育和影响的结果,父亲是庆丰包子铺的经理,他们却从没有私自吃过一个包子;黄迪也说了同样的话:“妈妈是我最好的榜样”,在她领到第一笔工资后,便给小区里35户老人每家送去5斤“爱心鸡蛋”。从姥爷的“包子”到黄迪的“鸡蛋”,通过三代人的榜样接力,成就了两代“中国好人”的入选。 陈集镇五星村也有这样一对“抗洪抢险父子兵”——陈勇和陈庭俊。当新集镇大樟沟西堤决堤时,接到工作任务的陈庭俊迅速准备赶往目的地,听到消息的陈勇也随儿子到了决堤处,他说:“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同时我也想给儿子做个榜样”。在通宵抢险8个小时后的凌晨6点,陈勇才得空在空地上休息了半个小时。50岁父亲舍身抗洪的干劲深深地鼓舞了陈庭俊,他说:“当时就是想着就是豁出去了也要把这个撕开的坍塌口给堵上”。 安改之们和陈勇们在为家人树立榜样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模范,引领了家风传承的新风尚。 有人会问家风真的如此重要吗?它一定重要,何止重要。它将会成为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枚基因,伴随各位的终身,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成为这枚基因的唤醒人和守护者,让好家风成为新时代的正气之源,在新时代中绽放荣光、永葆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