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以建设新兴工业县为目标的城市化建设,确立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经济。城市化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市化的根源是工业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原因,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要促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是制定城市发展政策的基本立足点,现就尤溪城市化过程中生态政策进行探讨。
1尤溪的基本情况
尤溪位于福建省中部,素有“闽中明珠”之称。始建县于唐开元29年(公元741年),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诞生地。全县总面积3463平方公里,辖8镇7乡,总人口42万,是三明市幅员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全国南方重点林业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食用菌生产十强县和全省水电装机容量最大县。尤溪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森林、水力、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全县有林地面积38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519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60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75.2%;境内崇山峻岭、溪流众多,可开发的水力装机容量达70万千瓦;已探明并可供开采的矿产有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铅锌、金、银、铜等28种,其中梅仙铅锌矿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矿床;传统特色农业有一定规模,盛产珍稀食用菌、茶叶、绿笋、金柑、芦柑、银杏等名特优产品,荣获“中国金柑之乡”、“中国绿竹之乡”称号。尤溪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方面,县乡村已形成公路网络,通车里程达1851公里。京福高速公路贯穿县境南北,并在境内设立2个互通口。此外,尤溪口火车站已建成通车,尤溪口和西滨2个500吨级码头已投入使用,已形成了公路、水路、铁路“立体”交通网。能源方面,全县现有中小水电站216座,居福建省县级第一位,年发电量达8亿千瓦时。通讯方面,程控电话、移动通信、互联网已覆盖全县城乡。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43.51亿元,增长8.3%;实际利用外资526万美元;固定资产总投资8.91亿元,县财政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1.46 亿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1元,农民人均收入3996元。2003年,已进入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
2在新兴工业县建设过程中的主攻四大目标
2.1全省山区特色产业聚集地。全县工业园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园区的产业集聚和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林产、矿产、食品、纺织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并不断延伸产业链。
2.2县级最大水电能源基地。全县境内大小流域水电资源基本得到开发,大中小水电并举开发格局形成,至2008年全县水电装机容量突破60万千瓦。
2.3闽中山区绿色新城。立足把城区未来的发展按照城市来定位,加快实施“东扩西连提中心”发展举措。城区规划更加科学,风格更具特色,品位与档次明显提升,力争到2008年城区面积、人口分别达7.2平方公里和8万人,逐步形成新老城区和沿河风景带融为一体、现代气息和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的闽中山区绿色新城,集聚和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带动中心镇不断发展,全县城镇化水平达36%以上。
2.4省会城市“后花园”。在建立农产品供应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旅游休闲经济、农科教结合、外引内联等五个方面与省会城市乃至沿海发达地区对接,资源等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带动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生态县建设大举推进,生态环境全面优化,逐步形成以九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朱子故里、桂峰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为依托的省会城市生态旅游度假休闲基地;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
3新兴工业县建设中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
在新兴工业县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面临一些严峻挑战。
3.1森林结构不合理对森林生态效能造成下降
近年森林结构变化很大,人工林比重持续上升,天然林比重下降,根据1998年调查,人工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只有天然林的62.5%,给尤溪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的增长带来影响。森林构成中,以生态效益为主的防护林、特用林比重偏少,结构不合理,针阔叶林面积比例高达2:1,导致林分生态效能下降。此外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建设未能达到有效管理。
3.2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对水环境生态造成影响
尤溪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水环境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河流坡陡流急及一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植被蓄水涵养能力差,使天然径流利用率不高;(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及防洪骨干工程不多,使洪涝灾害仍较频繁,近年多发严重旱灾;(3)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对水环境影响越来越大;(4)水质监测结果Ⅰ、Ⅱ类水质所占比例逐年减少,Ⅲ类水质相应增加,水质总趋势变差。
3.3工程建设与矿产资源不合理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展,因交通、水力、电力等工程建设强度增大和矿产不合理开采而造成的生态破坏也越加严重。以个体矿业为例(1)无序开采。做不到统一规则,有序开采,个体矿多数把矿山开成马蜂窝,破坏了矿体、矿脉;(2)过度开采。只顾开采,不注意、不考虑矿产的有限性;(3)生态问题。开矿过程中因挖损、压占、塌陷产生的废物、废水、废液、废石、尾矿等胡乱堆置,造成矿山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野生生物资源受损、土壤酸化和板结变性、农田土地被侵占、“青山挂白”、景观地貌受破坏、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塌陷裂缝等众多生态环境问题。水力方面,小型水库众多,对河水径流、周边生产环境影响,路网建设对弃土场及边坡绿化,水土流失等影响。
3.4农用化学品过量使用对环境生物造成污染
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药、化肥、农用塑料地膜等使用量大大增加。耕地中氮、磷、钾化肥施用量的比例不合理,导致土壤中金属含量增加、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大量氮肥流失,引起水质污染和湖泊水库等水体的富营养化,农植物生产大量农药投放,农药殘留及一些剧毒杀虫剂天敌一并杀死破坏生态平衡。此外,因地膜降解周期达百年以上,农用膜的大量使用,又未能及时回收,也直接污染了土壤。
3.5城镇建设发展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问题仍不容乐观,表现在:(1)大气污染问题。空气中降尘和总悬浮颗粒物负荷明显增多,酸雨污染呈加重趋势;(2)水污染问题。饮用水源污染,河道水质有机污染相当严重,局部河段仍有黑臭现象;(3)固体废弃物问题。工业固体废弃物,其中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及传染性等危险废物影响较大;其次是“白色污染”废物以及废旧电器、废塑料、废设备等;
3.6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对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不利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手段仍较为落后,地方性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资源和环境保护执法也不到位,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公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还不高,部门之间协同作战不够,亟须在今后生态环境建设中予以完善和提高。
4在新兴工业县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具体任务如下:
4.1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4.1.1加强治理“青山挂白”
强化矿山环境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治理,严禁在禁采区内新建矿山、矿点、严禁在流域干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以及主要交通干道开山采石。建立矿区生态恢复制度,生态恢复费用由采矿权人承担。
4.1.2加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力度
在饮用水源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水土保持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重要渔业水域等区域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切实加大保护力度。
4.1.3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做好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发展规划,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内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管理规定。
4.1.4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农用塑料地膜、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加强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建立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综合示范区。大力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
4.1.5加强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经济规律促使所有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必须稳定控制的排放标准的总量控制指标内,特别是境内小造纸厂排污整治以及生活污水排放。
4.2促进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4.2.1合理开发能源
加强能源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尤溪水利资源丰富的条件,建立梯级水利工程,使能源利用高效化,同时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4.2.2合理利用水资源
落实新《水法》,抓好水工作,加强用水管理,大力推广水循环利用,提高废水利用率,特别要保障饮用水资源安全。
4.2.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根据工业区、城镇密集区、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保护区等不同的土地需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4.2.4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利用必须严格规划管理,选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期、区域和方式,把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整顿矿业秩序,深化矿产资源使用制度改革,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提高伴、共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率。
4.2.5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对生态公益林严禁商品性采伐,严格控制更新或抚育性质采伐,充分发挥水源涵养、水土保护的作用。加快树种结构调整,加速森林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提高。
4.2.6合理利用生物物种资源
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确保生物安全,依法禁止一切形式的捕杀、采集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活动;严厉打击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非法贸易;鼓励野生动植物的驯养、繁育;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管理。同时要防范外来有害动植物入侵。
4.2.7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要确保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协调,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强对自然景观、景点的保护,旅游区的污水、烟尘的生活垃圾处理,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
4.2.8合理开展资源回收利用
认真落实国家回收利用的相关政策,引导各地建立资源回收体系;促进资源回收、加工和再利用。
5在新兴工业县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5.1树立全新的资源观,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是指在 一定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一切可被人类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要树立资源持续利用的意识,提高资源利用水平,走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一要加强对资源的监督和管理,坚持资源有偿使用。建立资源供应的保障体系;二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要进行合理配置并尽可能以可再生资源替代;对可再生资源,要控制使用率,确保其恢复和更新;三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四要树立节约意识,采用更为节约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5.2编制可持续发展规划
规划是行动的指南,要根据发展阶段,明确各时期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与任务。既要有整个可持续发展总的思路,又要有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意见。如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外向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如何进行,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如何统一,都应该在规划纲要中得以体现。
5.3多渠道筹措环保资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5.3.1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
政府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引导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的产业化运作。
5.3.2用足用好排污收费政策
严格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及达标情况,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运用经济杠杆促进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规范排污费的使用,排污费的收入形成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应用于环境污染防治。
5.3.3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进入环保领域
制定完善优惠政策,充分运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收取污染物处理费、安排前期经费等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环保事业,保证社会投资的合理回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保投融资和运营管理体制,实现环保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5.3.4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一要按照“资源有偿利用、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进一步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包括建立健全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完善取水许可证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二要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矿山等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制度。三要实行受益地区对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明确补偿的范围、内容、方式、途径等问题。
5.3.5探索生态资产运营方式,盘活生态资源
对生态的理解不同,要把生态不仅看做是一种资源,一种环境,而且还把生态作为一种宝贵的资产和资本进行经营。即把生态作为一种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资产,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资本参与到经济生活中。
5.4强化环境监测与科研能力建设,进一步发展环保产业
5.4.1建设环境监测体系
财政每年应从预算内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
5.4.2加强环保科研工作
财政每年从科技经费中安排一定资金作为环保科技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环境、资源、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科技项目。
5.4.3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重点发展以水和空气污染防治技术、废物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为主的环保产业。大力发展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医疗废水和废物处理、危险废物综合处置等技术和装备,使环保产业成为绿色产业。
5.5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实行环境保护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健全考核制度,完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和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的运行机制。有关部门应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要积极推行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不断完善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