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邵武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09-3-3 22: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邵武市人民政府市长 武 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邵武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三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目标,加快推进二级城市经济区中心建设,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不懈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力量破解发展瓶颈,突出为民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克服了各种灾害带来的困难和影响,团结和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一步一步打基础,一年一年增后劲,实现了“三个文明”持续协调发展。
  2006年是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的一年,圆满完成了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生产总值56.4亿元,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0.08亿元,增长2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3亿元,增长34.1%;外贸出口4748万美元,增长59.9%;财政总收入4.26亿元,增长21.7%,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34亿元,增长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亿元,增长1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66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4925元,增长9.3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7%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09‰。

  过去三年,政府的主要工作成效是: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市生产总值比2003年的38.6亿元增加17.8亿元,年均增长11.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6%、15.6%、10.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2003年的23.7:32.9:43.4调整为22.1:35.3:42.6,其中二产比重比2003年提高2.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产值新增25.33亿元,年均增长22.1%。金融运行平稳,财政总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5.4%。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中,由2003年的第17位跃升到2005年的第14位,连续3年进入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

  ——工业平台扎实推进,项目带动成效明显。工业平台建设不断拓展,以邵武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一区多园”格局初步形成。邵武经济开发区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生活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已入驻企业44家,年实现产值9.75亿元。6个专业园入园企业58家,总投资24.2亿元。2004年至2006年,全市共新上500万元以上生产型项目282个,已完成投资11.13亿元;列入省、南平市重点项目16个,完成投资9.1亿元。三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68亿元,是1999年至2003年总和的1.5倍,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重点建设力度加大,瓶颈制约得到缓解。邵武经济开发区、南武夷旅游区、城市新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邵武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和平古镇被评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和“福建最美的乡村”,天成奇峡景区成为旅游热点;城市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建成区总面积从2003年的9.6平方公里扩大到2006年的12.15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八一路、华光路延伸工程和城南大道已建成使用。福银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武邵高速公路已签定总承包合同即将动工,316国道、205省道部份路段改造基本完成,工业发展中的能源、用地、原材料、用工等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全面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年减免农业税和特产税1080万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发放林权证面积140万亩。实施新一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乡镇干部工资由国库统发。实现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工作机制不断创新,聘用“八大员”1172人,服务“三农”能力得到提升。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商贸、建筑企业和社会事业改革稳步推进。对外经贸不断扩大,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0.2%,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86亿美元,山海协作累计到资38亿元。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密切,与上海、浙江、福州、厦门等沿海地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台、外事侨务、驻外窗口作用得到发挥,承接发达地区辐射水平进一步提高。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被评为首届省级文明城市。科技工作通过国家科技部考核。教育“双高普九”率先通过省上评估验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加强。文物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傩舞、三角戏等民间文化艺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邵武籍举重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上夺得多枚金牌,并实现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十一年保持全省一类先进,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两纲”实施顺利通过国家中期评估督导,老年、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加强,连续5届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城。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气象、水文和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为民办事落到实处,百姓生活质量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3年增加2873元和1306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较好成效,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社会安定稳定,治安防控体系和信访机制更加健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平安县(市、区)”;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硬化改造363公里,完成农村饮水工程73处。惠民利民政策全面落实,坚持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和计生家庭奖扶政策,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老区扶贫工作实现新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完善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制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做到应保尽保,累计发放低保金1352万元,建立村居主干养老保险和离任村主干生活补助制度;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比2003年下降1.23个百分点。
  ——民主法制逐步加强,行政效能不断提高。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提案,三年共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352件、市政协委员提案445件,办结率均达100%。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四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健全,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稳步推进。强化审计、监察工作,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政府绩效评估和政务公开全面推开,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人事、编制工作稳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改革面达57.6%。机关效能建设扎实有效,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三年来的发展成就,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历届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在此,我谨代表邵武市人民政府,向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为邵武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省、南平市属单位和驻邵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与支持邵武建设与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三年来政府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必须要凝心聚力,一以贯之抓发展。以发展凝聚人心,以发展凝聚合力。这几年,我们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为大、发展为重、发展为先,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困难和问题的重要途径。围绕建设“经济强市”这一目标,政府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团结和谐,形成抓发展的工作合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突出重点,一丝不苟抓落实。好的工作目标、好的工作思路,关键在落实。几年来,市政府围绕市委决策,紧盯发展目标,持续推进,注重运作,务实求效。项目开发、平台拓展、城市建设等经济社会各项工作都是在具体的落实中一项一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必须要大胆改革,一往无前抓创新。几年来,我们坚持用改革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不断创新,探索有效的运作机制。通过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夯实了基础,激发了活力,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完善项目工作机制,深化了项目开发,推动了产业集聚,发展后劲得到有效增强。必须要夯实基础,一如既往抓环境。这几年,我们始终坚持打牢发展基础,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交通、资金、用工、资源等瓶颈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始终注重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通过坚持不懈抓好机关效能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解决“中梗阻”、“小吏大权”问题,使政府服务更高效。必须要以人为本,一心一意抓为民。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为民贯穿到各项工作中,着力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解决民计民生问题,坚持为民办实事,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发展的成果,也享受到他们所创造的成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生活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正确把握。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升级项目、高科技项目、带动性大的项目还比较少;产业配套相对较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人才支撑相对不足,制约发展的瓶颈尚未根本破解;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防灾减灾能力较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得到有效化解,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少数干部还存在满足现状、用心不够、闯劲不足等现象,工作落实力度还不够大,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还不够到位,行政效能建设和廉洁从政工作还有待加强,等等。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发展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完成我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由打基础的蓄势发展阶段提升为加快发展阶段至关重要的时期,我们要振奋精神,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使邵武发展得更好更快。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总体部署,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坚持科学民主、诚信廉洁、依法行政,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水平,求实求效,奋发图强,努力把邵武建设成为充满活力、更具实力、富有魅力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

  今后五年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更好更快。生产总值保持年均10.5%以上的增长,力争到2010年达到90亿,到2011年达到1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8亿元,分别比2006年翻一番。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发展内在活力明显增强。
  ——社会发展和谐文明。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等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节能降耗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加快二级城市经济区中心建设,集聚要素,改善设施,使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致力统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切实改善民生,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集中财力办好惠民实事,社会更加安定稳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实现以上目标,我们要致力在五个方面有新突破。
  (一)致力做大经济总量,力争在发展实力上有新突破。瞄准“经济强市”这个目标,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奋起之道”,按照“一个中心,两带三区,南接北联,辐射周边”的发展战略布局,做大做强城市这个中心,构建316国道和武邵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持续推进经济开发区、南武夷旅游区、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致力深化项目带动,力争在发展后劲上有新突破。围绕做大精细化工、林产加工、纺织服装产业,提升纸制品、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产业,推进重点建设,强化招商选资,重点引进培育生产型、规模型、税收型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积极挖掘和培育新兴产业,做大工业总量,积蓄发展的后发力。
  (三)致力扩大改革开放,力争在发展活力上有新突破。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积极承接“长三角”与“珠三角”,主动对接“闽东南”,更多地引进资金和扩大出口,增强发展活力。
  (四)致力改善环境基础,力争在发展保障上有新突破。重点加快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工业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激活社会投资;实施人才战略,集聚和稳定专业技术人才、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强化机关效能建设,落实服务责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加快发展得到保障。
  (五)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力争在发展为民上有新突破。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平安邵武建设。努力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将更多的财力用于解决民计民生问题,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

三、2007年政府主要工作安排

  2007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20%;财政总收入增长17.1%,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9%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3.8%,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在南平市下达的约束性总量指标内。在实际执行中力争更好更快。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统筹城乡,加大扶持,续续推进新农村建设
  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推进农业标准化,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规模,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抓住闽台农业合作契机,推进省级龙头企业嘉德农业科技园建设,建立台湾优质水果试验区和花卉示范基地。加强林业资源培育,加快优良纸浆竹种繁育基地和乡土树种优良种资源收集保存基地建设,新建改造乡土珍贵树种、大径材、工业原料材、毛竹丰产高效林等四大基地5.42万亩。建立农业动植物防疫体系,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建成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推动农村现代经营机制创新,促进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和各类中介组织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政策,稳定面积提高单产,重点发展优质稻种植,稳步提高种粮效益。扶持发展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做优做大烟叶、茶叶、食用菌、畜牧、水产等五大特色产业,形成一批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促进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稳定烟叶种植规模,力争实现烟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重点抓好10个千亩连片无公害茶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有机茶,依托茶叶市场做大加工企业规模,建成闽西北茶叶集散地;推广巴西蘑菇和竹荪等草腐类食用菌,积极发展草食性畜禽养殖,培育壮大绿色、无公害特种水产品养殖,力争养殖面积达2.4万亩。同时,继续做好农民技术培训,大力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全面落实新农村“六个一”工程建设,加大对试点村的扶持,培育一批精品示范村。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继续实施农村公路硬化改造、农村客运网络和“六千”水利工程建设。实施43个行政村174项烟田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商品粮基地和标准农田8300亩。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好村镇规划修编,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综合整治村容村貌,继续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实现农村美化、净化。
  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更多财力向农村倾斜,努力提高乡镇基层干部保障水平,实现乡镇干部工资全额国库统发,乡镇医务人员工资从今年起纳入国库统发;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各项配套改革,加快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使新造林农户小额贴息贷款面达70%,有效帮助农民解决造林资金短缺问题;开展森林火灾保险工作,力争参保山林面积达5万亩以上;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巩固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继续推进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信贷担保,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为农村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增添新的活力。同时,继续探索农村工作机制创新,深化南平机制,推行农村户代表制度,开展“农村基层建设年”活动,强化“互动联动”,抓好农村“八大员”队伍建设管理,加强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建设,增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

  (二)提质增效,优化结构,做大工业经济总量
  坚持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加快产业发展壮大和优化升级,从量的扩张、质的提升上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拓展产业平台。启动产业平台区域规划,依托316国道和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不断拓展平台建设,打造“效率、效益、环保、和谐”平台,提升平台的筹资、建设、服务、招商等方面水平。邵武经济开发区按照“中心提升、两翼拓展”的要求,盘活存量土地,推进二期开发建设,为项目落户提供用地保障;提升园区功能,突出环保,合理布局,加快区内物业、商住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紫金生活区建设。加快项目落地,建立企业入园评估机制,把好项目评审关、投资强度关、产业集聚关,努力提高项目的投资强度、产业关联度和土地利用率,提高园区效益。继续推进“一区多园”建设,加快推进金塘、拿口、下沙等专业园的路网、污水管网、防洪堤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高速公路沿线的专业园,力争平台发展与高速公路、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促成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引导平台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加快产业集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张,推动现有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做大精细化工、林产加工、纺织服装三大主导产业,提升纸制品、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三大产业。精细化工业要加快产业链延伸,重点发展氟系、草酸、煤系等下游精细化工产品,探索发展生物化工产业;林产加工业要向深加工发展,重点发展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纺织服装业要重组提升,重点发展洗洁巾和PU革基布为主的上下游配套产品;纸制品业要走基地化发展路子,食品加工业要重点发展绿色产业,机械制造业要着力深度配套。力争六大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实现全市新增规模企业20家以上,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达25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0家),新增工业税金4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60亿元以上,加快促进产业集聚。
  强化产业支撑。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产业发展,研究制订专门的产业配套政策,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发展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加大政策扶持,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依托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发挥“6·18”平台作用,促进科技项目成果对接转化,积极推动鑫森碳业电熔碳、天宇化工与武汉大学合作开发纳米金属氧化系列材料等项目建设,促使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依托优势企业,鼓励争创名牌产品、免检产品和著名商标,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品牌,今年起,对被新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5-50万元重奖。

  (三)项目带动,激活投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促进投资增长,蓄积经济发展后发力。坚持以招商选资促开放,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抓实重点建设。努力提高“两个比重”,主攻规模大、层次高、效益好的工业项目,加快推动中竹林纸一体化、王斌公司二期、化肥厂技改、正兴轮胎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武邵高速公路建设,完成城市第二饮用水源工程,启动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支持产业发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专项资金,确保重点支出。今年安排市重点项目31个,年计划投资9.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26.8%,其中列入省、南平市重点项目9个,年计划投资3.4亿元。
  加强招商引资。继续开展以项目开发为核心的创业竞赛,营造全市上下抓项目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三个中心作用,有力促进项目生成,项目策划中心要瞄准经济发展动态和产业转移动向,高起点策划、筛选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项目,提高项目的吸引力;项目招商中心要创新工作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龙头企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抓招商,注重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招商选资,注重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力争在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纳税高的项目上有新的较大突破,实现重大项目质和量的同步提高;项目服务中心要加快组建和完善职能,推行项目服务全程代理制,促进项目尽快落地投产。努力改进项目开发方式,完善“四个一百”项目工作机制,促进滚动发展。
  激活社会投资。完善和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调动全民创业热情。积极推动民营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和企业素质。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项目对接、人才培训、对外合作服务体系,指导和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鼓励民营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升技术含量和产品竞争力,推动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积极发展异地商会组织,鼓励外地企业家回乡创业。
  扩大对外经贸。大力实施“南接北联”战略,积极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沿海的经济辐射,充分利用“5·16”、“6·18”、“9·8”和中国朱子文化节等载体,加强山海协作,拓展对外交流,大力引进发达地区的产业、技术和资金。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快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引导重点出口企业创新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出口名牌,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保持出口有效增长。

  (四)突出特色,明确重点,加快商贸旅游业发展
  加强区域协作,以市场为主导,做活旅游商贸服务业,加快形成本市特色经济,增强区域辐射力和吸引力。
  繁荣商贸物流业。科学规划布局,重点推进城南商贸走廊建设,建设一批大型综合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烟叶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形成集工业、商贸物流、仓储为一体的新兴物流区。培植做大流通骨干企业,重点抓好汽贸汽配、木材建材、果品水产、茶叶农资等专业市场。探索盘活改造原水北二级站资产,推进铁路集装箱站和汽车货运中心建设。实施“信福工程”、“双百工程”和“万村千乡”工程,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努力把邵武建设成为闽西北商贸物流中心。
  加快发展旅游业。打响南武夷旅游品牌,整合城乡旅游资源,努力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和平古镇要加大保护开发力度和重要旅游景点建设,积极筹备参选2007年CCTV中国魅力名镇,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天成奇峡要加快景区建设,加大旅游推介,尽快形成旅游品牌。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接待水平,积极推动四星级宾馆建设,协助火车站争取开通上海方向列车。推进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发挥地处闽西北旅游“绿三角”中心的优势,加快融入“大武夷”旅游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
  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发展服务企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市场推广、产品监测、售后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服务和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鉴证服务,完善房产中介服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五)攻坚克难,夯实基础,营造加快发展环境
  认真分析影响发展的环境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破解瓶颈,优化投资环境。努力解决产业发展环境中的交通、资金、用工、资源等问题。突破交通瓶颈,全力推进武邵高速公路全面动工,继续实施316国道改造工程,完成城南大道二期工程和经济开发区主干道延伸工程,完善城乡公路等一批内通外联的交通网络建设。突破资金瓶颈,继续实行金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奖励政策,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资金主渠道的作用,培育并完善信用担保、典当等民营合作机构,加强银企合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快速通道。突破用工瓶颈,稳定本地务工人员,制定组织输入外地劳务人员奖励政策,采取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等形式,搭建用工供需平台,充分发挥外来工接待站作用,加强用工培训和就业引导,为进城务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良好服务,逐步形成特色的劳动力市场,解决企业缺工问题。突破资源瓶颈,积极执行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工业用地水平;推进工业原料林建设,建立和完善林产加工业木竹流通市场,畅通原料供求渠道,加强林政管理,进一步整顿规范木竹加工企业,减少资源消耗,为林产加工业持续发展提供后续的原料保障。
  完善设施,优化人居环境。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把高品位、优品质、美品相和好品格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打造亮化、绿化、净化、美化的城市。认真做好土地修编工作,扎实推进重点城建项目,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步伐,完善新区配套设施,改善人民广场周边环境。实施小街小巷改造和卫生整治,改造五一九路、华光路、五四路人行道等市政设施,建成示范街;新建星光工程,实施城市主干道绿化带改造,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5万平方米。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加强城区危房管理,依法整治违法建设,规范城区市场管理,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着力高效,优化服务环境。始终以服务项目开发为取向,把优化环境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着力打造服务“洼地”。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强化效能监督,下大力气解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低的问题,对投资大、影响大的重点项目,推行全程跟踪服务。进一步完善鼓励到邵武投资的优惠政策,严格检查报批报备制和处罚审核会审制,健全完善常态管理制度,重点突出对客商的人文关怀,建立与客商直接沟通服务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好“中梗阻”、“小吏大权”等问题,全力营造亲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六)注重协调,锐意创新,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在统筹推进中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工作。大力推进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创新,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示范的聚集、辐射、引导和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各类教育发展,完善教育 投入机制,巩固提高教育“双高普九”成果,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合农村教育资源,组织城区教师下乡支教,不断提高农村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养主导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打造“灰领”人才培训基地。同时,扎实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出台鼓励引进和稳定专业技术人员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机制,努力营造“留得住、引得进、能作为”的良好用人环境,不断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整合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善边远、困难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医疗条件,开展城区医生下乡支医活动,提高乡村医疗人员素质和救治水平,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食品、药品和餐饮卫生监管,继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保障群众健康安全。完善人口与计生工作机制,以新一轮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提高人口计划公共服务水平;以牵手母女行动为载体,继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积极构建服务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培育地方特色文化,活跃乡村、社区、企业和校园文化,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重视保护和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文化遗产。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中心户和村民俱乐部为重点,加强农村图书网点建设,加快推进乡村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工程,努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继续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群众性体育;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举办各种大型赛事,不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继续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深化富屯溪和城市内河水环境整治,强化水源地保护。积极稳妥推进城区企业“退城进园”,加快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集中解决工业企业污染问题,严格做到“三个一律”:没有办环评手续的,一律不得动工;没有办环评验收的,一律不得投产;污染治理整改不到位的,一律关闭。大力推广节能降耗增效新技术,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更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七)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努力构建和谐平安邵武
  把更多的精力和公共财力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做到发展为民。
  集中财力办好利民惠民实事。在认真落实省、南平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同时,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就医、上学、行路等问题,重点办好以下实事项目:1、加大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工资由国库统发,选派城区医生挂职帮扶乡村卫生院(所);2、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完成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能力2万吨;3、新建人民路一期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路网;4、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新建16个规范化小区;5、实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新建5个乡镇垃圾处理场,首批为80个行政村配备保洁员;6、新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加快“食品放心工程”建设,保障群众吃上放心食品;7、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改善20个行政村供水工程;8、不断改善农村寄宿生食宿条件,财政拔专款对农村寄宿生实行用餐补贴;9、启动规划建设福山公园和苦竹湾竹圃园; 10、加快乡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步伐;11、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计生家庭奖扶政策;12、继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参合率达89%以上;13、探索经济适用房和政府廉租房建设,帮助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改善生活居住条件。
  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能力。统筹城乡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和健全乡镇、街道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劳动就业和技能培训,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重点抓好困难家庭人员就业援助,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9%以内,再就业率达60%以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加大企业用工行为监督力度,认真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有效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继续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加强扶贫济困,发展慈善、救助等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重视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村等边远地区发展,继续实施“造福工程”。
  扎实推进“平安邵武”建设。深化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提高“平安邵武”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健全信访工作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认真解决林权改革、土地征用、企业改革、房屋拆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和整治力度,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重视防灾减灾,健全和完善处理公共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的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完善社会服务管理。推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和壮大社区服务队伍,深入开展“六进社区”活动,增强社会组织服务功能。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改造和完善小区配套管理设施,创建绿色、文明、和谐社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重视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民兵和预备役、人防体系建设,落实优抚政策,妥善安置退伍士兵、军转干部和随军家属,深化双拥共建活动,巩固提升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事业,支持发展残疾人事业,认真落实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做好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努力实现全社会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八)勤政为民,诚实守信,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重在落实,关键在责任,要切实增强公仆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从政为民,公正诚信,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民主法治,科学决策。坚持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执行人大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积极配合人大开展执法检查和人大代表视察。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坚持重大问题在决策前主动与政协协商,认真办理政协委员提案。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和工、青、妇、侨、台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政务行为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进一步健全重大决策专家论证、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力求制定的每一项政策、做出的每一项决策都符合实际。
  转变职能,有效作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树立赶超意识,不断拓展作为空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改进工作作风,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以对事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埋头苦干、求真务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做好本职工作,多做一些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多解决一些影响改革稳定的突出问题,多办一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实事,始终和衷共济,始终群策群力,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公正诚信,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建设诚信政府的根本要求,自觉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规范政务行为,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转的轨道,按法律办事、按规矩办事、按程序办事,保持各项政策和行政行为的连续性、统一性。推行政务公开,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公共信息,加大透明度,做到承诺有度、承诺有信,说到做到、说好做好,进一步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构筑社会诚信体系。坚持依法治市,继续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增强全民法制意识,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强化责任,重在落实。讲责任,最重要的是抓具体、重运作、促落实。要在持续上抓落实。紧紧围绕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部署,聚精会神、心无旁鹜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持续完善发展思路,持续创新发展举措,持续改善发展环境,持续推进发展保障,真正在求实求效上下功夫。要在奖惩上抓落实。继续推进政府绩效建设,落实各项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奖惩激励,加强对领导干部和部门单位工作实绩的考核,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单位部门和个人给予重奖,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对有碍经济发展的给予惩处,做到权责一致。要在廉政上抓落实。认真落实政府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政府系统述职述廉制度,加快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廉政教育,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树立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涛声激越风催紧,潮起正是扬帆时。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的领导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振奋精神,艰苦创业,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而努力奋斗!

附: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注释
  “八大员”:指村级农民技术员(含水利技术员)、动物防疫员、林业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公共卫生员、文化协管员。
  “四个一百”:指南平市创业竞赛提出的年实施投产、在建、开工、前期等四类项目各一百个以上。
  新农村“六个一”工程:指每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建立一个农村服务中心,做好一张规划,安装一盏路灯,建立一个垃圾池,配备一名保洁员,建好一个宣传栏。
  “六千”水利工程:指省政府提出的年实施农民饮水改善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山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河道清水工程等六类工程各一千处。
  “两个比重”:指提高重点项目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工业项目在重点项目总数中的比重。
  “信福工程”:指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双百工程”:指南平市提出的发展100个新型乡(镇)商业区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建立100个社区商业服务中心。
  “万村千乡”工程:指商务部提出的力争用三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内培育出25万家左右连锁经营的“农家店”。
  农村电影“2131”工程:指文化部提出的到21世纪初基本实现1村1个月放映1场电影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构成的体系。
  “六进社区”:指环境保护、法律、卫生、科技、文化体育、涉台(宣传祖国统一)进社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9粉丝

282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