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接天线,心中要有“论”。
从事理论宣讲,宣讲者首先要吃透理论,把握精髓要义。但在实践中,这一点做得并不够好。一些人所写的讲稿,泛泛而谈的多,空洞定性的多,不求甚解的多,而作具体深入分析的少,进行逻辑推演的少,联系实际的少。这种情况,往往是宣讲者理解不深不透造成的,其结果必然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轻则影响宣讲效果,败坏宣讲形象,重则谬误流传,误人子弟,甚至犯政治性错误。
比如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梦的理解,应当遵循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基本观点、基本精神,走进支撑这些观点和精神的历史真实以及当下社会的现实状态中,通过数字、事例、比较,去还原、体验、思考血肉丰满的社会发展,去感悟社会脉搏的律动,升华对规律性的认识。
以“中国梦”的宣讲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论述中,谈到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讲清楚中国道路,就要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回顾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回顾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和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实践史,要在历史纵向比较中做文章,既讲宏观发展,讲数据,也讲微观变化,讲感受,有故事有情节,做到以故事抓人、以真实感人、以真情动人。
坚定道路自信,离不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认识、理解和开启中国道路的一把钥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开辟与创新、突破、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挑战和考验,每一步都是在观望、争论、探索、创造中走过来的,这里面既有血的代价、沉重的教训,也有辉煌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只有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走进那些具体的情节当中,才能理解中国道路选择的必然性、道路开创的前瞻性、道路突破的革命性、道路发展的挑战性,从而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责任和担当。只有这样,我们对中国道路的认识才会清楚,才会合乎逻辑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条道路,开端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它指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的实践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它的丰富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灵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样才能讲明白,我们已经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今后的路还很长,也不平坦,但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下去。
二、下接地气,眼中要有“人”。
理论宣讲要接地气,就是要以群众的视角观察社会现实,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解疑释惑、引领疏导、汇聚社会正能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有的学者把社会群体划分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国企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等十个阶层。每个阶层的理论需求有所不同。如何把理论宣讲与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分众化宣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2015年,我们在全县开展了“我的中国梦”百姓宣讲活动。活动中,我们把话筒交给群众,把讲台让给群众,让百姓讲,讲百姓事,讲给百姓听。以百姓故事的小切口见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也是理论宣讲的好方法,受到各个社会群体的关注和欢迎。
2016年以“中国梦改革篇”为主题,继续在全县开展百姓宣讲活动,积极推动百姓宣讲活动的常态化。近期我们探索 “实践+理论”宣讲模式,把教室安放到田间地头、村庄社区、车间厂房,每堂课围绕同一个主题,从实践、理论两个角度进行阐释。教学主题来自广泛调研基础上选出的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每堂课由有实践经验的行业典型人物和理论专家共同完成。实践授课侧重讲活故事,理论授课侧重讲透精神,授课后安排问题解答环节。宣讲员与现场听众拉家常、讲故事、说道理、谈政策,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事施教,从而使高深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使群众能听得懂、听得进,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受到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力求精品,手中要有“活”。
精品意识,指的是我们对待宣讲的态度。从事理论宣讲,如果马马虎虎,不求甚解,丢的是自己的脸,损害的更是单位的形象和党的宣讲事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讲一次课,就如同打一场战斗。军事上讲,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打胜仗,前期侦察和战略战术安排很重要。同样,一场能引起心灵共鸣、思想启发的宣讲,也要有思想观点、现实材料、论证逻辑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宣讲课堂要有亮点、见成效,非有精品意识不行。
树立精品意识,一是态度要正,要求要高。讲稿要追求完美,主题要突出、思想要深刻、事例要充分、论证要严谨、信息量要大;表达要融入投入,节奏把握准,富有感染力。
二是要善于学习,勤于积累。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桶不断更新的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勤学、博学、深学。要向书本学有字之书,更要向实践学无字之书,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感悟新事情,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要结合宣讲主题,带着问题学,既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又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为。
三是要多加锻炼,提高技能。好的宣讲家,都是经过刻苦磨练才成功的。加拿大作家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提出了“1万小时定律”: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十年。鲁迅也曾说过: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连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我们学理论、作调研、搞宣讲,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厚积薄发。只要我们经常从事宣讲实践、善于总结宣讲得失,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宣讲家,为党的理论宣传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群众·大众学堂》2017年第2期,原标题为《面向基层 做到“三有”》 作者:董 威(作者单位:泗阳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