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寄语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脱离了人民这个源头活水,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脱离了人民这个常青之树,哲学社会科学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描绘什么、讴歌什么,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首先就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用心诚、用情恳、用功实,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能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心正则笔正。司马迁作《史记》被称颂“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李杜文章被赞许“光焰万丈长”,皆缘于心怀天下和人民。历览前贤时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共同的志向和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用心,意味着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为人民讴歌书写、述学立论。拆除“心”的围墙,打下人民的烙印,表达人民心声、把握群众脉搏,才能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理性之美需要感性之美的点缀,以文化人离不开以情感人的铺陈。文艺作品是枯燥呆板还是活灵活现,理论研究是玄虚莫测还是直面现实,能否在“身入”之外做到“情入”至关重要。正因为眷恋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陈忠实从省作协大院搬到乡下,打了无数腹稿,历时6年创作完成《白鹿原》。正因为毕生坚守“启人心智、服务人民、资政育人”的信念,“红色理论家”郑德荣从教67年,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奠定了党史学科的理论基础。成就精彩华章,赤子深情是最好的笔墨。 心怀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行万里路、进万家门,用功是厚积薄发的前提。不知稼穑之艰难,就不知贵谷务本之治道;不思纺绩之辛苦,就不知创业营生之艰辛。皇甫村蹲点14年,直到对农村各种人物、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熟稔于心,柳青不仅创作出史诗般巨著《创业史》,也成就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1980年到1984年间,年届七旬的杜润生为掌握农村发展实际,调研走访全国25个省份240个县,主持起草的5个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影响深远。“不下汪洋海,难得夜明珠”。忍受寂寞、抵制诱惑、潜心向学,留下的将是佳作巨著,成就的将是大家风范。 漫漫时间长河,生命不过一瞬,而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却可以永恒。今天,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铺展开来,近14亿人民正进行着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变革。服务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书写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