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干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系列网评(共8篇)

[复制链接]
Wade95 发表于 2018-5-24 15: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人民网评:生态兴则文明兴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系列网评①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在刚刚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改善民生福祉、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深远意义,系统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重大判断,擘画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蓝图,13亿中国人期盼的“美丽中国”前景可期。

  人因自然而生,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构成了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然而揆诸一部人类文明史,因为资源粗放利用、自然过度开发、污染疏于治理导致生态环境衰退,继而引发文明危机的教训极为深刻。无论是荒漠化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两大文明陨灭,还是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发生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无不说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刻道理。塔克拉玛干沙漠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扩张毁坏了敦煌古城,黄土高原因为过度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沟壑纵横,这些历史教训同样深刻。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前所未有。抑尘、治源、禁燃,“史上最严”环保法管出前所未有好成效;国土绿化深入推进,外媒感叹中国每年“种出一个爱尔兰”;从光盘行动到绿色出行,群策群力、人人行动汇聚成绿色生活的大潮……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恢弘画卷,绿色是最厚重的底色,生态文明是最突出的标识。

  过去这几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也开启了“生态兴”托举“文明兴”、绿色发展引领社会进步的新阶段。导引伟大历史性变革的深层动力,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创新理论成果的一大突出贡献,就在于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

  一方面,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如果无视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因此,我们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自然。

  另一方面,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要我们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可以统筹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环境质量改善的长远趋势值得欣慰,但也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不少老大难问题要治。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命文明建设,就一定能为中华民族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人民网评: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我的环保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系列网评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这样的重大判断。回眸5年多来生态保护之路,可以说,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无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

人们的感受格外深切。曾被药厂异味逼得不敢开窗的小区居民,如今每天享受清新空气;以往秋冬季节在很多地区热销的空气净化器和防霾口罩,渐渐有点“卖不动”了;过去被讥为海口“龙须沟”的美舍河,再现“人们漫步休憩”的场景……5年多来,家乡的河流变清了,身边的绿地增多了,呼吸的空气洁净了,居住的城镇越来越美了。

这样的感受也得到数据的印证。与2013年相比,2017年全国338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22.7%,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9%;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可以说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过5年多来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污水处理能力,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难怪有网友感喟“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我的环保”。

更为深刻的变化,还在于观念的嬗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如今,各地区纷纷穿起“新鞋”走“绿道”,用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与此同时,企业的生产观也在悄然改变。曾经看着长江边上还在盈利的化工厂倒下后,一位企业家擦干眼角,开启脱旧换新之路。他说:“我们不主动淘汰自己,最后市场也会淘汰我们。”这样的认知愈发成为众多企业“掌门人”的共识。与之相伴,百姓的生活观越来越绿色。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植树造绿、不乱扔垃圾……低碳绿色,不仅成为人们的态度,也在成为人们的习惯。政绩观、生产观、生活观的绿化,为美丽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三期”关口,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我们才能赢得未来。

清风拂过,处处嫩黄新绿,粼粼一碧如洗;走遍城乡,听得见鸟儿欢叫,闻得到花草芬芳……谁都会畅想这样一个未来生活。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引领者,我们就定能让建设美丽中国的步履更坚实,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人民网评:跨越生态文明建设的“三期”关口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系列网评③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落下帷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引发海内外热烈反响。“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当人民群众为这些承诺感到欣喜之时,深感重任在肩的党员干部则深切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三期说”。

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三期说”阐释了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任务艰巨性,道出了加快补齐生态环保短板的极端重要性,点明了有条件、有能力的客观基础性。这既是对生态环保形势的科学判断,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爬坡过坎的发令枪,为全党全国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

跨越关键期,需要咬紧牙关的韧劲。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产业布局偏乱,区域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不均衡,污染企业“上山下乡”现象较为突出,生态退化依然严重,新业态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尽管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成效并不稳固,面对上述多领域、多类型、多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累积叠加,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不好,就难言高质量发展,难以达成人民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因而,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们不管有多么艰难,都不可犹豫、不能退缩,再苦再累,也要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跨越攻坚期,需要攻城拔寨的拼劲。当下,伴随着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逐渐富足,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热切期盼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殷切期望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然而,距离百姓愿景,我们还有不小距离。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例,2017年“大气十条”虽然圆满收官,但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布局调整、运输结构优化等深层次的问题仍待解决、仍需攻坚。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群众所盼需要我们积极回应;攻坚是最嘹亮的冲锋号,提供更多优质产品需要我们矢志拼搏。惟其如此,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跨越窗口期,需要背水一战的勇气。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群众砥砺奋进、春风化雨,不仅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也为解决生态遗留问题、污染防治攻坚积累了丰厚的物力、财力和制度、技术条件。美国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发表报告说,2013年至2017年间,中国空气中细颗粒物水平平均下降32%。而美国完成同样的任务用了数十年。这样的“中国速度”,宣告我们跨入了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抓住窗口期就是抓住解决问题、修复生态的最佳机遇期,需要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海、绿水青山。

跨越生态文明建设的“三期”关口,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也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决不能因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阵痛而不前进,一定要树立信心,聚合全社会的力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绿色遍染神州,让美丽遍布中国。

 

人民网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系列网评④

“生态环境质量正在迈向总体改善进程的一个关键节点”“美丽中国就一定能如期建成”“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各地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从相关部门到环保企业,从公益人士到普通群众,每个人都从讲话中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念与力量。

换个角度看,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生态保护的广泛关注,恰恰说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在不断增长,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人们的基本诉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40年前人们要“温饱”,现在更注重“环保”;40年前人们在意“生存”,现在更追求“生活”和“生态”。可以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和执政使命所在,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动实践。从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让环保法长出牙齿,从加强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到开展PM2.5整治工作,一系列掷地有声的举措,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的提升前所未有。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就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当前,重污染天气、垃圾围城、农村环境已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对此,应该集中优势兵力,动员各方力量,通过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既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同时树立生态建设的公信力。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从另一个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做好了,就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分项。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就要形成施之长远的长效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靠制度和法治,解决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等问题,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往深层看,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模式息息相关,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共同课题;向往天蓝、地绿、水净,也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只要我们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急,就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人民网评: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系列网评⑤

“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要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廓清了迷雾,指明了方向。

回顾中华文明的生态观念,无论是“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的客观认识,还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自然规律,抑或是“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的发展理念,都表明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强调天地人统一、要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

揆诸当下,之所以反复强调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就是因为我国环境容量有限,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东北大兴安岭,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塑造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在青海三江源,加强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呵护好“一江清水向东流”的“中华水塔”;在长江经济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证明,不断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才能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休养生息,是为了给自然留下修复的时间空间,是一个由失衡走向平衡的过程。一方面,有的地区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一旦破坏,自我修复极其缓慢。以生活中常见的塑料袋为例,据测算,一个塑料袋的平均使用时间是25分钟,但大自然的降解至少需要470年,环境修复之难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将生态环境当做“一次性资源”,只求经济增长,不顾其他各项事业发展;有的地方超过自然生态和环境的承载力,不顾一切、不计后果,最后得不偿失。这些教训启示我们,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只有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才能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有人说,“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的确,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种一棵树要比砍一棵树更重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发展的做法,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就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人民网评: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系列网评⑥

“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指出生态环境不仅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强调生态惠民、生态立民、生态为民的理念原则。可以说,能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呼吸之痛,我们打响了蓝天保卫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着眼于治水之难,我们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具备了世界上最大的污水处理能力;着眼于土壤红线,我们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保障。

尽管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依然挑战重重、压力巨大、矛盾突出。当前,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已经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尤其是近期,从华北渗坑污染,到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从山西三维集团违规倾倒工业废渣,到江苏连云港化工园区非法排污,这一系列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表明,只有集中优势兵力,动员各方力量,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治污,就要打几场标志性的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必须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好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保障饮用水安全,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破坏环境违法行为,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只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就能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人民网评: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系列网评⑦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这些美好而灵动的景象不仅将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而且围绕蓝天展开的保卫战打响了关键一枪。

曾经,“呼吸的痛”成了很多人的日常无奈。就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APEC欢迎宴会上致辞时都说,这几天我每天早晨起来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北京空气质量如何,希望雾霾小一些。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是我们很多人的生活需要。正是因为“同呼吸,共命运”,美丽中国更应该多一些澄澈、少一些阴霾。

老百姓的痛点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近些年来,在治理雾霾、保护蓝天上的努力有目共睹。从《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的顶层设计,到新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规的重拳出击;从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到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严格明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很多“严、紧、细、实”的举措助力“蓝天梦想”照进现实。

空气质量优良不能靠天吃饭、不能只靠借东风,应该事在人为。对于影响环境的“散乱污”企业,该关停取缔的、该整改提升的、该搬迁入园的,就要坚决执行。具体到生产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如冬季清洁取暖,就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宜电则电、宜气则气,既要加快结构转型,又要保证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其实,无论蓝天白云还是繁星闪烁,是空气环境问题,也是民生需要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发展问题。

时代出课题,改革寻突破。天要蓝、星要闪,关键还要在发展方式和理念上想办法。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是什么?绿色发展。这既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试想,经济结构调整了,产业结构变革了,能源结构改变了,减少过剩和落后的产能,推动达标排放、降低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何愁不能建设好美丽家园?

有一段时间,人们用“空气罐头”来表达对新鲜、清洁大气的呼唤。如今,蓝天保卫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只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所思、所想、所盼,群策群力、群防群治,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人民网评: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系列网评⑧

“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针对黑臭水体,怎么看?面对水源保护,怎么办?破解治水难题,有啥招?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直指问题,明确要求“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可以说,百姓事无小事,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凡是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治水、去污、修复,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有报告文学曾这样描述,“从那忽隐忽现的悬崖与山的褶纹里流淌出的一条条清泉,似银带般织绕在绿林翠竹之间,显得格外醒目……”这是浙江的余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们对山水田园、美好生活的折射。在经历了开矿赚钱、污染破坏之后,余村人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理念,给自己来了一个改革发展的“大转折”。对那里的人们来说,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是曾经的景象、中途的向往、如今的寻常,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还需要为之不懈努力。

这种美好景象不是难以实现,而是以什么方式实现。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水污染的防治,包括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河湖治理、长江保护修复、饮用水安全等诸多方面。山是屏障,水是载体,承载着生命也背负着希望,只有把水体保护好、修复好、利用好,才能让生命的律动听到流淌的声音。

回归现实,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就是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的短板。不可否认,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在日益加快,但是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参差不齐、有待完善。这方面存在欠账,就像一些地方把大量污水直排到了河湖,生活和生产污水不加处理就汇流在一起。如此这般,包括水体系统在内的生态系统都会受到破坏,也不易修复。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定一个硬目标,不能一边治、一边排,而要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只有全力攻克,才能事半功倍。

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既非一日之功,又非一己之力,这需要全社会、全领域的共同作为。其中关键一点就是集中优势力量干大事,变“九龙治水”为“一个拳头出击”。大气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都需要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检测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察问责,如此才能凝聚行动合力、提高治理效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新组建生态环保部,就是要整合职能;健全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推进跨地区环保机构试点,就是要优化职能配置。凡此种种,用效果检验、用制度护航,方能提高治理水平、尽显治理水准。

在浙江安吉,一个名为托尼的美国人经常被问“为什么留恋中国的一个乡村”。他说,在这里到处充满了希望和生机,而且又都是美丽的内容:美丽的环境、美丽的生活、美丽的人们……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是属于我的时代的地方。这是我的时代、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美丽时代,那么,何不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5关注

13粉丝

2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