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市法律援助以“应援尽援,应援优援”为基础,用“五个到位”进一步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全力助阵农民工讨薪活动,站好年前最后一岗。 1、 部门联动到位,有效形成案防合力。 多方联动,多维度构建风险防火墙。主动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公安、建设局、信访部门联动协作,通过派驻公安派出所人民调解工作室、信访联络员等渠道,及时掌握企业欠薪、拖欠工程款、金融借贷等突出纠纷的线索,主动介入,共同协调化解。建立法律援助信息通报机制,对涉及群体性事件或重大社会影响的、矛盾有可能激化的事件,及时向相关单位通报。同时,把脉中小企业,预防减少纠纷发生。**市精心选择服务项目,将法律服务中小微企业作为预防劳资纠纷的年度项目开展,通过对全市八个乡镇街道中小微企业开展巡回演讲,着重就合同监管、劳动用工等方面梳理和剖析法律风险点,帮助企业主树立风险意识、法律意识;针对有服务需求的企业,根据前期问卷调查,指派专业律师就劳资纠纷预防等方面开展一对一把脉,并出具法律意见书,目前已经帮助37家中小企业开展法律体检。 2、简化程序到位,有效打通绿色通道 对于欠薪案件往往人员多、情况急的特征,为更加快速有效地服务农民工,推行领导班子值班制度,中心主任现场督办,对农民工讨薪开通“绿色通道”,做到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指派和简化程序的“三优一简”服务。对申请讨薪法律援助的农民工,实行申请到指派一次性办妥。10人以上重大群体性案件情况紧急的,采取“先受理后审查”,“领导后审批、证据后审查”,由首办责任人先行受理,以稳定当事人情绪,防止矛盾激化,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让欠薪企业员工拿到应得的报酬。1月4日临下班,**区法律援助中心接到**司法所来电,称市某服装厂拖欠了郑某等36人近四个月工资,共计约37.57万元,经向厂方讨要数次无果,申请人员中约九成是来自河南、安徽等偏远山村,一家老小正等着他们带着这份“血汗钱”回家过年,如今焦急万分。区法律援助中心立即启动了农民工讨薪“绿色通道”,加班赶制出案件指派材料。目前,承办姚律师带着劳动仲裁受理案件通知书赶赴区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申请手续,尽力为36名农民工兄弟争取时间,早日讨回欠薪,顺利返乡过年。 3、 案件指派到位,有效确保案件质量 全市各地以职业化、专业化为目标,在所辖区域内招募志愿律师,通过组建劳动争议类专长的律师,将一些办案态度认真,办案经验丰富的执业律师纳入专业维权队,确保部分案情重大、人数较多的农民工劳资纠纷案件能够得到有效疏导和解决。调整办案流程,针对部分劳资纠纷中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证据资料缺乏的情况,指派专业纠纷维权队律师提前介入,向有关乡镇(街道)了解情况,向公安、劳动等部门调查取证。加强案件监督。从授权委托、阅卷、会见、证据运用、辩护意见、庭审、法律文书制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等方面全面对劳资纠纷案件进行监督,确保律师在办理援助案件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落实,尽最大可能帮助农民工讨回应得报酬。 4、 申请渠道到位,有效畅通维权路径 **法律援助积极助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平台的星级规范化建设,推进法律援助在平台窗口中主导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使得场所设施、人员配备、制度建设、服务方式等方面得到强化、完善,为广大农民工就近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提供了便利。进一步加强基层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建有镇、街道和行业法律援助工作站194个,今年还建立了全省首个规模企业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农民工讨薪打造了从非诉调解到诉讼援助的一体化路径。引入“互联网+”模式,以公共法律服务专网升级为契机,探索构建农民工欠薪法律援助“O2O”模式,线上、线下联动开展欠薪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规范、发展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纳米”。 5、法律宣传到位,有效营造良好氛围 各地援助中心与普法办联合,通过公交车、广场大屏幕、报刊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掌上平台等新媒体的宣传方式相结合,“送法进社区”、“送法进企业”、“送法进工地”,让农民工知晓法律援助这一救助渠道,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工讨薪专项法律援助活动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同时,从源头上加强对企业职工的法律引导,结合“送法进企业”和“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引导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规范劳动合同内容,促进企业规范工资支付行为,防范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潜在法律风险。积极与处置企业拖欠工资成员单位的协调联系,确保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判决后及时移送执行。 |